頂真工藝─安達窯孫忠傑堅持30年「以陶會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孫忠傑堅持30年「以陶會友」

孫忠傑堅持30年「以陶會友」

「安達」、「諳達」,蒙古語是「朋友」的意思。創立「安達窯」的老闆孫忠傑,因為對藝術的愛好而投入陶藝工作,30餘年來始終懷抱著「以陶會友」的初衷,一語道破店名的由來。

走進鶯歌「陶瓷老街」,好一副百家爭鳴的場景!各式豐富多彩的店面雖然滿足了藝術愛好者精挑細選的期待,卻也讓初來乍到的隨興遊者不知該在哪裡停下腳步......
走著走著,不經意地來到妝點樸素、意境幽雅的「安達窯」。只見顧客自在地觀賞各種不同的青瓷、定窯、羊脂白等作品,另一端則看見店長正以青瓷茶具泡茶招待客人。
「我們希望以陶會友、以茶待客。每一位進來的客人都是我們要互動的朋友,而不只是要賣東西的對象而已。」店長沏著茶、沁著茶香,彷彿是多年未見的老友般親切地交談著。

以陶會友 「安達」朋友你好
「安達」、「諳達」,蒙古語是「朋友」的意思。創立「安達窯」的老闆孫忠傑,因為對藝術的愛好而投入陶藝工作,30餘年來始終懷抱著「以陶會友」的初衷,一語道破店名的由來。
出生於台南的孫忠傑,退伍後隻身來到鶯歌打拚,初期以佛像彩繪加工維生。有一陣子台灣突然間來了許多海外訂單,因而開啟了他的陶藝事業。原來,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後,既有的文化資產、廟宇佛像被破壞殆盡,海外華僑買不到佛像,只好跑到傳統文化保存相當完整的台灣來。孫忠傑表示,文革大浩劫竟讓他因「禍」得福,可說始料未及。
超挑剔經銷商 造就一身好功夫
事業稍有基礎之後,孫忠傑開始思索:陶藝真只能做藝術品而已嗎?他開始趕搭流行轉做生活用品馬克杯。跨出這一步,卻讓他像是闖入叢林的小白兔──經銷商屢次「雞蛋裡挑骨頭」,導致產品無法正常出貨,只好賤價出售。「做越多虧得越多,差點就撐不下去。」
可是,「不服輸」的孫忠傑因而磨出耐心與練就紮實的基本功,也讓他對「產品瑕疵」的認定有了更高的標準。他認為與其被挑三揀四,不如自己接單直接面對挑戰。
這一轉,成果出奇地好。孫忠傑因為馬克杯品質優異而獲得雀巢公司的大訂單,瀕臨困境的陶藝生涯因而起死回生。「之前雖然有被糟蹋(台語)的感覺,可是回想過來,這何嘗不是幫助我技術提升與成長的貴人呢?」孫忠傑感慨中也感謝這段經歷。
溫潤青瓷令人迷 決心重現古時輝煌
非科班出身的孫忠傑,除了不斷自我學習各種拉坏、書法、繪畫外,也曾經跟著留日陶藝大師吳毓棠教授研究釉藥,期許突破單調的馬克杯工作。在這段摸索歷程中,孫忠傑一頭栽進青瓷的研發:「青瓷青潤的感覺讓我很著迷,因為它很接近和闐玉的青玉,有一種很內歛、讓人心靈平靜的感覺。」
青瓷最早出現於商朝,古人讚歎「似圭璧之色、煙嵐之氣」,而有「瓷中極品」美譽。唐朝陸羽《茶經》中提到:「越瓷青而呈茶色綠。」青瓷一名由此而來。但由於青瓷釉藥可變性很大、燒造困難,以致作品流傳極少,難怪當年愛青瓷成痴的宋徽宗,傾全國財力建造官窯,只為一睹青瓷之美。
不同於其他業者使用簡單的色釉,導致燒出的青瓷色澤較為呆滯,孫忠傑堅持採用天然礦物氧化銅做為釉料,讓青瓷溫潤青翠的美感和韻味得以自然呈現,透過光線投射後,更顯晶瑩剔透。
深入接觸青瓷後,孫忠傑也激起了「挑戰」的企圖心,從小窯一個、兩個地慢慢嘗試。成功燒出完美呈現的青瓷時,往往令他喜出望外,想要忘情高喊:「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一直秉持「藝術要融於生活」的孫忠傑也不以做出青瓷就滿足,他決定投入更多心力、財力,設法大量燒造以降低成本,讓更多的人可以欣賞使用:「青瓷這麼美的東西只有收藏家來把玩,很可惜。藝術應該生活化,生活也要藝術化。」
然而,大窯與小窯的燒造結果,竟是「十萬八千里」。無法預期的「窯變」讓小窯成功的喜悅馬上消失於無形。不服輸的孫忠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歷經將近20次的窯燒失敗,才勉強突破五成的成功率。不過,這樣的技術已經是難能可貴的突破!大量重現青瓷之美自此成為「可能的任務」,燒窯不再是「燒錢」了。
回首來時路,孫忠傑表示:「我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達到可以穩定控制的階段。」十年的堅持不懈換來的青瓷之美,只要品質稍有瑕疵就毅然打掉,顯現安達窯的決心與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
夫妻扶持突破坎坷路 安達窯成功代言青瓷
可是,大量生產的青瓷又讓安達窯陷入另一個困境──這麼多怎麼賣?幸好孫忠傑藉由「鶯歌陶瓷嘉年華會」分享他的創作理念,讓歷經烈火淬鍊的青瓷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與珍惜。「看到大家很喜歡,這讓我更有信心。」孫忠傑重新燃起希望。
談起過去這段悽慘歲月,孫太太施佳玲感觸良多:「開窯是心情最沉重的時刻,因為你不知道裡面是成功還是失敗。」失敗的陰影與壓力,讓孫忠傑有時不願面對開窯時的「一翻兩瞪眼」。體貼的孫太太不僅在孫忠傑身旁鼓勵並共同承擔,照顧小孩、照顧店面,連跑銀行軋三點半也變成孫太太的工作之一。孫忠傑說:「一路走來坎坎坷坷多虧太太幫忙。我這火車頭是一路往前衝的,她負責踩煞車,讓公司穩健成長。」
在古代,原本只屬於王公貴族御用或是玩家珍藏的青瓷,經由孫忠傑的鍥而不捨將之化身為高貴不貴的生活陶藝品,孫忠傑在銷售青瓷產品的禮盒上直接打上「青瓷」,讓大家一提到青瓷就想到安達窯。
台灣特色瓷藝品 躍上國際舞台
逐漸打響知名度的安達窯,屢屢獲得五星級飯店以及國際觀光客的青睞。「一談到瓷器china,大家便聯想到中華文化,想到中國。」為了區隔市場與形象定位,孫忠傑將能代表台灣本土特色的圖案,如櫻花鉤吻鮭、黑面琵鷺、蝴蝶蘭以及原住民文化等融入創作中:「看到櫻花鉤吻鮭優游於晶瑩的瓷盤上,青翠青瓷搭配高雅蝴蝶蘭,台灣人很難不被感動。當然海外人士一看也就知道這是Made in Taiwan(台灣製)。」
多年來,台灣總統府及外交部多次將安達窯藝品列為饋贈外賓的高貴禮品。2008年3月「讓世界遇見台灣」Taiwan OTOP(One Town One Product,一鄉鎮一特產)於台北101開館,安達窯多件青瓷、台灣之美茶組雀屏中選。2008年9月獲台灣工藝研究所邀請,作為台灣「綠工藝」陶瓷產業之代表廠商,參加日本東京禮品秋季展。唐代民間即流傳:「擁有鈞窯一片,勝過黃金萬兩。」表示鈞窯作品難度,而安達窯的「鈞窯平安罐」也成為台北故宮收藏館內紀念精品,驗證了安達窯受肯定程度。
獨特的工藝技術與深具台灣意象的精緻陶藝品,不僅讓安達窯建立起自己風格,也擺脫了來自中國、東南亞國家的廉價競爭。孫忠傑認為:「不要跟大陸拚價格,那是沒得比的。但是,我們要掌握技術、掌握創新,做他們沒法做的。這樣就是去中國大陸,他也拿你沒輒。」
孫忠傑以堅毅走過坎坷陶藝創作之路,他謙虛地表示,一路走來起起伏伏都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人生歷練。陶藝創作充滿無限可能,他期許自己不懈地沉浸在中華文化精髓裡,以在地陶土、釉藥,開創真正屬台灣特色的陶藝與文化。

看雜誌首發2009年12月31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岳翔雲(花甲玩童)的沙龍
24會員
190內容數
說文解字:盼者─(1) 看─「左顧右盼」 (2) 希望─「希盼」 (3)美─「美目盼兮」。台灣有很多認真踏實的中小企業甚至世界矚目的隱形冠軍。也承傳了優秀的中華文化以及展現特有的在地文化,秉持「擁台灣開疆闢土、覽文化承先啟後」精神,讓我們換個角度,透過關懷、文字、鏡頭,一起看見台灣之美、看見希望!
2020/01/14
聯米企業堅持守護稻米文化,並致力成為帶動健康米食的「火車頭」。葉俊宏 文☉岳翔雲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中興米,不僅在台灣早已家喻戶曉,更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通過597項農藥檢驗成功外銷日本的台灣廠商。2015年,聯米公司更是吸引日本第二大糧商「木德神糧」集團前來合作,在台成立「台灣木德生技公司」,
Thumbnail
2020/01/14
聯米企業堅持守護稻米文化,並致力成為帶動健康米食的「火車頭」。葉俊宏 文☉岳翔雲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中興米,不僅在台灣早已家喻戶曉,更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通過597項農藥檢驗成功外銷日本的台灣廠商。2015年,聯米公司更是吸引日本第二大糧商「木德神糧」集團前來合作,在台成立「台灣木德生技公司」,
Thumbnail
2020/01/14
劉佩絨 從玻璃藝術品、步步驚奇的黃金隧道,到世界第一座玻璃媽祖廟以及全球首創宇宙塔,台灣玻璃館總能將天馬行空的創意化為現實,結合各團隊共同完成一個個不可能的任務,開創玻璃素材的無限可能…… 來到彰化縣鹿港鎮的彰濱工業區,從遠處就能看見一棟猶如航空母艦的
Thumbnail
2020/01/14
劉佩絨 從玻璃藝術品、步步驚奇的黃金隧道,到世界第一座玻璃媽祖廟以及全球首創宇宙塔,台灣玻璃館總能將天馬行空的創意化為現實,結合各團隊共同完成一個個不可能的任務,開創玻璃素材的無限可能…… 來到彰化縣鹿港鎮的彰濱工業區,從遠處就能看見一棟猶如航空母艦的
Thumbnail
2020/01/14
台灣玻璃館開車約十多分鐘即可抵達鹿港老街。鹿港是清治時期台灣對外重要的經商港口,素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因發展甚早,鹿港保留了眾多文物古蹟,也造就了講究的飲食,絕對值得來一趟古蹟與美食之旅,親自體會鹿港獨特的人文風情。   1. 鹿港天后宮 巧奪天工的技藝 外面都是美食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
Thumbnail
2020/01/14
台灣玻璃館開車約十多分鐘即可抵達鹿港老街。鹿港是清治時期台灣對外重要的經商港口,素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因發展甚早,鹿港保留了眾多文物古蹟,也造就了講究的飲食,絕對值得來一趟古蹟與美食之旅,親自體會鹿港獨特的人文風情。   1. 鹿港天后宮 巧奪天工的技藝 外面都是美食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有一個小村落,這個小村落的居民大多都是陶匠,他們的生活就是製作陶器,販售陶器。 其中有一個年輕的陶匠叫小龍,他就喜歡玩泥巴,總是在村莊裡尋找各種顏色的泥巴玩。有一天,他發現了一種非常特別的泥巴,他很喜歡這種泥巴的顏色和於是,他決定拿一個陶器。 小龍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這種泥巴
Thumbnail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國,有一個小村落,這個小村落的居民大多都是陶匠,他們的生活就是製作陶器,販售陶器。 其中有一個年輕的陶匠叫小龍,他就喜歡玩泥巴,總是在村莊裡尋找各種顏色的泥巴玩。有一天,他發現了一種非常特別的泥巴,他很喜歡這種泥巴的顏色和於是,他決定拿一個陶器。 小龍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這種泥巴
Thumbnail
唐盛陶藝有限公司四十五年來經營理念 以人文藝術為導向。 隱身在峨眉鄉湖光大橋橋頭的陶藝公司,是品茗界有名的製壺行家, 堅持本土原料 及自創的技術所製作出鬼斧 神工的茶具, 深得國內品茗家的讚賞, 更博得韓國, 日本茶人的青睞。 目前, 唐盛產品除了品茗器皿項目 應有盡有之外, 也開發了餐具
Thumbnail
唐盛陶藝有限公司四十五年來經營理念 以人文藝術為導向。 隱身在峨眉鄉湖光大橋橋頭的陶藝公司,是品茗界有名的製壺行家, 堅持本土原料 及自創的技術所製作出鬼斧 神工的茶具, 深得國內品茗家的讚賞, 更博得韓國, 日本茶人的青睞。 目前, 唐盛產品除了品茗器皿項目 應有盡有之外, 也開發了餐具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上美術課時有捏陶土課程,爲了分數必須做的作業,上完課後手和衣服都沾到土,對捏陶土覺得不是好玩有點無聊的事情。 後來成為鶯歌住民後,才知道鶯歌盛產窯土,清朝開始發展陶瓷業,二次世界大戰後變身陶瓷製造工廠,最著名的特產是陶瓷工藝,鶯歌鎮也被稱為「台灣的景德鎮」,目前鶯歌區內的陶瓷相關產業工廠及
Thumbnail
記得小時候上美術課時有捏陶土課程,爲了分數必須做的作業,上完課後手和衣服都沾到土,對捏陶土覺得不是好玩有點無聊的事情。 後來成為鶯歌住民後,才知道鶯歌盛產窯土,清朝開始發展陶瓷業,二次世界大戰後變身陶瓷製造工廠,最著名的特產是陶瓷工藝,鶯歌鎮也被稱為「台灣的景德鎮」,目前鶯歌區內的陶瓷相關產業工廠及
Thumbnail
青瓷在日本傳統工藝裡深具崇高地位,也深受台灣陶藝界的傾慕。每位參賽者透過傳統工藝會的淬煉與評選,作為不斷精進技藝的康莊大道。而㚕磬以台灣青瓷的代表出身,運用無獨有偶的釉色以至造型設計,皆能從細節照見古典與創新的兼容並蓄,無論質量都吸引藝術收藏家的愛不釋手,也對㚕磬出品深具信心。
Thumbnail
青瓷在日本傳統工藝裡深具崇高地位,也深受台灣陶藝界的傾慕。每位參賽者透過傳統工藝會的淬煉與評選,作為不斷精進技藝的康莊大道。而㚕磬以台灣青瓷的代表出身,運用無獨有偶的釉色以至造型設計,皆能從細節照見古典與創新的兼容並蓄,無論質量都吸引藝術收藏家的愛不釋手,也對㚕磬出品深具信心。
Thumbnail
一名享譽國際的陶藝大師,他的作品櫃裡擺滿許多得了國際獎項的陶藝品,但在最高處卻有一個空位,據說是為了他的第一個作品而留的。 陶師總是叨念著的心願就是要把他的第一個作品找回來,但卻一直不見他有實際動作,他的學生曾問他為什麼不去找,陶師只搖頭說時機還沒到。 那個陶藝品就是 Ra 指定的物品之一,到底作品
Thumbnail
一名享譽國際的陶藝大師,他的作品櫃裡擺滿許多得了國際獎項的陶藝品,但在最高處卻有一個空位,據說是為了他的第一個作品而留的。 陶師總是叨念著的心願就是要把他的第一個作品找回來,但卻一直不見他有實際動作,他的學生曾問他為什麼不去找,陶師只搖頭說時機還沒到。 那個陶藝品就是 Ra 指定的物品之一,到底作品
Thumbnail
南投集集的老窯場「添興窯」的第四代,將家中的陶藝傳統轉化成生活民藝,創立品牌JAEE Ceramics 吉時雨,由手製的日常器物帶領當代人重新認識陶藝的實用之美。
Thumbnail
南投集集的老窯場「添興窯」的第四代,將家中的陶藝傳統轉化成生活民藝,創立品牌JAEE Ceramics 吉時雨,由手製的日常器物帶領當代人重新認識陶藝的實用之美。
Thumbnail
翻開介紹台灣老派小吃的書籍,有一種白底青花碗屢見不鮮,你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的形貌一定不陌生,這就是鶯歌出品的「清輝窯」生意碗。市占率曾高達六成,卻極少出現在史冊中,本期作家包子逸帶我們親臨美食現場,捧一碗街頭小吃,看台灣近代史中細水長流的食碗故事。 文字.照片提供=有鹿文化 攝影=林煜幃
Thumbnail
翻開介紹台灣老派小吃的書籍,有一種白底青花碗屢見不鮮,你也許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對它的形貌一定不陌生,這就是鶯歌出品的「清輝窯」生意碗。市占率曾高達六成,卻極少出現在史冊中,本期作家包子逸帶我們親臨美食現場,捧一碗街頭小吃,看台灣近代史中細水長流的食碗故事。 文字.照片提供=有鹿文化 攝影=林煜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