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俞陶陶坊:傳承茶陶文化的夢想家與實踐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沏茶過程是一種藝術,品茶氛圍是一種文化。我們不只是銷售茶器,更是在推廣飲茶及壺藝的傳統文化。

這是陳俞壯和林鈺薰兩人成立「君俞陶陶坊」的初衷,緣起自父親陳金城老先生的想願,實現於夫妻倆共同的堅持,從小型工作室、全臺行走自銷、市集固定攤位,直到開設實體店面,長達三十多年的築夢路。

raw-image

走進這間位於鶯歌火車站附近的陶瓷茶具展售商店,實際空間不大,但陳設簡潔,各式茶具依照創作者及類型擺置,價格也清楚標示,一目瞭然。老闆在店內一隅沏茶,用自家茶壺及代售茶葉招呼客人享用;老闆娘則在一旁熱切回應詢問,嫻熟介紹各種茶器的特色,因應客人的飲茶習慣和品味推薦茶器。

如此場景,對三十多年前剛結婚的兩人來說,或許是冥冥中注定卻未曾預想到的吧!

站在家傳工藝的基石上,以勤拓客源的用心,扭轉中國茶壺來襲的困境


父親陳金城老先生,是早年鶯歌知名窯廠「金城窯」的創辦人,絞泥花紋為獨門工法。身為窯廠廠主的小兒子,陳俞壯老師自小與陶土為伍,寒暑假在家協助父親上山尋土、採土、濾土,並在嚴父指導下扎實學習製陶技法。

畢業及退伍後,老師卻沒有跟著父親在家製壺,而是先到永豐餘及嬌生等企業擔任業務,訓練銷售技能。

爸爸說,希望我們有天能回家做茶壺,和其他兄姐一起延續這項傳統工藝,並且將茶陶文化推廣給更多人。

因為年邁父親生前的一個心願,結婚後第2年至第3年,夫妻倆經營「君俞陶」工作室,延續父親絞泥工法,開始從事灌漿茶壺的製作。

夫妻倆起先是將茶壺交由商家通路販售,但隨著中國大陸低價茶壺進口至台灣,灌漿壺面對人工短缺及工資上漲,逐漸不敵競爭。於是開始學習手拉茗壺製作,並決定由老闆本人站上銷售前線,發揮業務專才勤跑各鄉鎮。

「手拉茗壺注重專業研發製作與作品獨特性,剛好能和灌漿壺做出區隔,但當時還不是主流,店家也比較不清楚如何幫我們推銷,才興起自己來銷售的念頭。」

raw-image

銷售日常中與顧客的相互切磋,追求製壺工藝的精益求精


直接和客戶接觸後,夫婦倆有機會獲得茶壺市場的真實反饋。「那時候才瞭解到客人的泡茶偏好和需求,才知道茶壺要如何製作才能泡出好喝的茶湯,開始重新去構思改良我們製作的茶壺,不再只是追求外觀造型的特殊。」

樸實而又實用的一把壺,是不失製壺精神的堅持。

2000年鶯歌陶瓷博物館落成啟用,同時鶯歌老街轉型觀光街道,加上2001年國內實施週休二日,假日人流絡繹不絕,帶動了鶯歌陶瓷市場的盛大買氣。「那時候假日經常是20台到30台遊覽車聚集在賣場前,可以說是鶯歌陶瓷觀光的榮景時期呢!」老闆娘回憶道。

夫妻倆乘著國內觀光潮流,在鶯歌建國路市集設攤,做為推廣喝茶文化和陶壺工藝的第一步,並整合行銷家族兄長們的茶壺,實現當年父親遺願。

脫離既有通路並開始自產自銷,無論是最初勤跑各鄉鎮,或是後來擺設固定攤位,夫妻倆都必須直接面對顧客的詢問及市場銷售的考驗。如此直球對決,讓夫妻倆體認到「做壺的人一定要懂沏茶」的道理,也在一次次和顧客切磋過程,逐漸培養出與購壺者交流品茶及養壺的專業實力。

好學的老闆娘,更為了提升茶壺的泡茶功能性,下足功夫學習茶陶相關知識。「我把圖書館裡有關茶葉、陶瓷和茶器的書籍通通搬回家,而且每一本都讀完!(笑)」而這股認真拼勁,源自於老闆娘當年在汽車材料行工作時的磨練,「我們老闆是位拼命三郎,也嚴格要求我們:面對客戶的需求,一定要努力找出答案。」

我想起剛才老闆娘面對客人的詢問,總能詳盡回答,並針對客人泡茶習慣給予合適的購買建議。如此自然應答的背後,是老闆娘多年自勤自勉才能做到吧!

從專研遍讀茶壺書籍,加上自行融會貫通,再經過與客人交流的實務驗證,陳俞壯與林鈺薰慢慢地精進製壺品質,讓客人滿意。

回首夫妻兩人各自努力為共同夢想胼手胝足的日子,老闆娘的語氣清朗而神情自信。

真誠回應顧客需求,展現多元新穎的創作風格


有次和另一位陶藝老師聊到君俞陶的作品,對方這麼說:「觀看陳老師的作品,會覺得老師很厲害,怎麼有如此源源不絕的新穎構思啊?」

瀏覽老師的作品集,確實是呢!

不僅在壺體大小上,區分為4至6人份、2至3人份及1人使用的迷你壺;在壺面質地上,既可呈現光滑亮面,也能表現低調霧面及手感梨皮;在燒成工法上,有常見的一次燒成,也有多次燒成的作品。

raw-image
  • 二燒壺

「經過二次燒成的茶壺,溫度較一燒來得高,可讓土胚毛孔縮至最小,迅速逼出茶味,使茶湯風味更勝一籌。」但二燒難度極高,必須對窯爐溫度的掌控更加謹慎,考驗製壺者的功力。

raw-image
有時候顧客會請我們客製茶壺,也刺激了不少製壺的想法。
  • 刻字壺/刻紋壺

像是刻字壺與裂紋壺系列,便是有位顧客送禮需求,請老闆和老闆娘幫忙在茶壺上刻詩句,老闆娘將過去所學的平面篆刻技法應用壺體曲面上,幾經練習後發展出獨具風格的壺面設計。

「在回來幫忙製作茶壺之前,我考上代課老師,當時學校有提供篆刻課程,我就去學了。沒想到後來會用到(笑)」的確,上天指引給我們的路,究竟會帶我們朝向何方,有時候要過好些年才會恍然大悟。

raw-image
raw-image

走過三十年,仍將延續的茶陶文化推廣初心


君俞陶店內擺設著不只有各式茶壺和茶具,也有老闆和老闆娘精選的臺灣好茶。來訪當天,巧遇兩位年輕人來店內購買茶葉,用來送給職場資深前輩。只見老闆娘細心探詢喝茶者的偏好,老闆翻閱之前購買紀錄確認需求,最後並貼心遞給名片,「如果不太瞭解怎麼泡茶和使用茶具的話,可以訊息問我們喔!」

老闆娘認為,沏茶時間的留白,可以沈澱煩雜思緒和情緒;好的茶葉可以沖泡多次,隨著時間經過,每一泡呈現不同層次的韻味,不管是獨自感受,或是和親友分享,即使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仍會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飲料。

君俞陶陶坊不僅製作茶壺、銷售茶具,每一個與顧客相遇的時刻,都是夫妻倆為訪客沏壺好茶、分享陶壺工藝及品茶知識,來推廣茶陶文化的寶貴機會。

【更多資訊】

  • 君俞陶陶坊-陳俞壯手拉壺
    https://www.facebook.com/chenteapot/
  • 藏藝閣-名師部落閣/ 陳俞壯https://www.cangyigetw.com/blog/CHENYUZHUAN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eri Lin (Francine)的沙龍
7會員
16內容數
鶯歌,往昔的陶瓷工業小鎮已逐漸轉型蛻變,成為今日兼容工業與文化的陶瓷觀光重鎮,也是臺灣文創產業地方創生的場域之一。這個專題每月將提供三篇文章,涵蓋「創作陶人」對陶藝創作者和作品的側寫、「鶯歌故事」集結當地近期活動與創生故事、「陶趣人生」分享如何用陶豐富生活,及「茶陶長知識」提供茶壺與飲茶的實用資訊。
2021/05/04
製壺超逾四十多年的陳俞宏老師,購買客人最常給的評語是「細緻」二字。承襲父親陳金城大師的灌漿工法,老師透過手拉茗壺展現陶壺藝術之美。
Thumbnail
2021/05/04
製壺超逾四十多年的陳俞宏老師,購買客人最常給的評語是「細緻」二字。承襲父親陳金城大師的灌漿工法,老師透過手拉茗壺展現陶壺藝術之美。
Thumbnail
2021/03/29
藝遊三鶯陶藝衛星展,3月份上場的是鶯歌陶瓷博物館旁的「福器製造所」。走進這個展間,就純粹地留給自己一個獨處時間。自在地看陶很好,和創作者閒聊挺棒,從吧台上隨心情挑杯茶喝也行,或是靠窗席坐打茶禪無妨。來「福器製造所」,歡喜看陶,歡喜過日子。
Thumbnail
2021/03/29
藝遊三鶯陶藝衛星展,3月份上場的是鶯歌陶瓷博物館旁的「福器製造所」。走進這個展間,就純粹地留給自己一個獨處時間。自在地看陶很好,和創作者閒聊挺棒,從吧台上隨心情挑杯茶喝也行,或是靠窗席坐打茶禪無妨。來「福器製造所」,歡喜看陶,歡喜過日子。
Thumbnail
2021/02/24
林成祐老師的製壺人生,無法掌握結果,而是享受創作過程的樂趣,甘之如飴。如同他的代表作「窯變壺」,土坯燒成前後的釉彩變化,往往出乎創作者意料之外;人生的發展與際遇,也總是難以預料,卻因此擁有轉折後的精彩。
Thumbnail
2021/02/24
林成祐老師的製壺人生,無法掌握結果,而是享受創作過程的樂趣,甘之如飴。如同他的代表作「窯變壺」,土坯燒成前後的釉彩變化,往往出乎創作者意料之外;人生的發展與際遇,也總是難以預料,卻因此擁有轉折後的精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唐盛陶藝有限公司四十五年來經營理念 以人文藝術為導向。 隱身在峨眉鄉湖光大橋橋頭的陶藝公司,是品茗界有名的製壺行家, 堅持本土原料 及自創的技術所製作出鬼斧 神工的茶具, 深得國內品茗家的讚賞, 更博得韓國, 日本茶人的青睞。 目前, 唐盛產品除了品茗器皿項目 應有盡有之外, 也開發了餐具
Thumbnail
唐盛陶藝有限公司四十五年來經營理念 以人文藝術為導向。 隱身在峨眉鄉湖光大橋橋頭的陶藝公司,是品茗界有名的製壺行家, 堅持本土原料 及自創的技術所製作出鬼斧 神工的茶具, 深得國內品茗家的讚賞, 更博得韓國, 日本茶人的青睞。 目前, 唐盛產品除了品茗器皿項目 應有盡有之外, 也開發了餐具
Thumbnail
一名享譽國際的陶藝大師,他的作品櫃裡擺滿許多得了國際獎項的陶藝品,但在最高處卻有一個空位,據說是為了他的第一個作品而留的。 陶師總是叨念著的心願就是要把他的第一個作品找回來,但卻一直不見他有實際動作,他的學生曾問他為什麼不去找,陶師只搖頭說時機還沒到。 那個陶藝品就是 Ra 指定的物品之一,到底作品
Thumbnail
一名享譽國際的陶藝大師,他的作品櫃裡擺滿許多得了國際獎項的陶藝品,但在最高處卻有一個空位,據說是為了他的第一個作品而留的。 陶師總是叨念著的心願就是要把他的第一個作品找回來,但卻一直不見他有實際動作,他的學生曾問他為什麼不去找,陶師只搖頭說時機還沒到。 那個陶藝品就是 Ra 指定的物品之一,到底作品
Thumbnail
素有「北包種、南凍頂」美譽的文山包種茶,是台灣第一個外銷的茶葉,亦是少數以包裝方式命名的茶種。現今文山包種茶的最大產區在坪林,本期邀請無垢茶活創辦人陳念舟,坪林青年茶農詹承得,來介紹文山包種茶的迷人風貌。 撰文=駱亭伶 照片提供=吳毅平.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坪林茶業博物館 《新北市文化》季刊
Thumbnail
素有「北包種、南凍頂」美譽的文山包種茶,是台灣第一個外銷的茶葉,亦是少數以包裝方式命名的茶種。現今文山包種茶的最大產區在坪林,本期邀請無垢茶活創辦人陳念舟,坪林青年茶農詹承得,來介紹文山包種茶的迷人風貌。 撰文=駱亭伶 照片提供=吳毅平.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坪林茶業博物館 《新北市文化》季刊
Thumbnail
​ 如果你是一位愛喝茶之茶控,最近在公共電視有一部戲劇「茶金」,絕對讓你看完便對於台灣茶業發展如何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面對強大競爭起落浮沉,靠著茶業創造經濟奇蹟為題材。台灣茶商百年以來發展靠著一步一腳印才能發展出出一片天。這篇介紹之遊山茶訪便是另外一個例子。 遊山茶訪永康街門市相關資訊:: ​ 台北
Thumbnail
​ 如果你是一位愛喝茶之茶控,最近在公共電視有一部戲劇「茶金」,絕對讓你看完便對於台灣茶業發展如何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面對強大競爭起落浮沉,靠著茶業創造經濟奇蹟為題材。台灣茶商百年以來發展靠著一步一腳印才能發展出出一片天。這篇介紹之遊山茶訪便是另外一個例子。 遊山茶訪永康街門市相關資訊:: ​ 台北
Thumbnail
「爸爸說,希望我們有天能回家做茶壺,和其他兄姐一起延續這項傳統工藝,並且將茶陶文化推廣給更多人。」緣起自父親陳金城老先生的想願,實現於陳俞壯夫妻倆共同的堅持,從小型工作室、全臺行走自銷、市集固定攤位,直到開設實體店面,這是鶯歌「君俞陶陶坊」長達三十多年的築夢路。
Thumbnail
「爸爸說,希望我們有天能回家做茶壺,和其他兄姐一起延續這項傳統工藝,並且將茶陶文化推廣給更多人。」緣起自父親陳金城老先生的想願,實現於陳俞壯夫妻倆共同的堅持,從小型工作室、全臺行走自銷、市集固定攤位,直到開設實體店面,這是鶯歌「君俞陶陶坊」長達三十多年的築夢路。
Thumbnail
品茶人士不可錯過的手拉坏壺名家,帶您了解鶯歌林永輝老師的創作故事及作品特色。至今 30 多年的手拉坏壺作品多元,從傳統的朱泥與黑膽,到翻轉材料分子變化的天然遠赤及隱金流柴燒,不講求絢麗式的浮誇裝飾,而是追求泡茶功能與壺身美感之間的平衡。
Thumbnail
品茶人士不可錯過的手拉坏壺名家,帶您了解鶯歌林永輝老師的創作故事及作品特色。至今 30 多年的手拉坏壺作品多元,從傳統的朱泥與黑膽,到翻轉材料分子變化的天然遠赤及隱金流柴燒,不講求絢麗式的浮誇裝飾,而是追求泡茶功能與壺身美感之間的平衡。
Thumbnail
​ 陶瓷算是所有藝術創作類型中,最具有立體感作品與融入生活的藝術。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的陶瓷工作坊,這些工作坊就是讓民眾親近陶瓷藝術。小編目前參加過幾次的陶瓷工作坊的體驗,像是抱瓶庵、洪儒堂改建成邊境實驗室的跨越設計公司等等。小編這次因緣際會到了陶作坊進行了一場半成品的陶瓷創作。 陶作坊相關資訊::
Thumbnail
​ 陶瓷算是所有藝術創作類型中,最具有立體感作品與融入生活的藝術。台灣各地都有許多的陶瓷工作坊,這些工作坊就是讓民眾親近陶瓷藝術。小編目前參加過幾次的陶瓷工作坊的體驗,像是抱瓶庵、洪儒堂改建成邊境實驗室的跨越設計公司等等。小編這次因緣際會到了陶作坊進行了一場半成品的陶瓷創作。 陶作坊相關資訊::
Thumbnail
我對茶的知識,原本貧乏得很。旅行社安排我帶外國客人去貓空的張迺妙茶師紀念館品茶,那裏有專業茶師提供茶文化的英語解說服務,我的茶葉啟蒙課程,直接從英語教學開始。
Thumbnail
我對茶的知識,原本貧乏得很。旅行社安排我帶外國客人去貓空的張迺妙茶師紀念館品茶,那裏有專業茶師提供茶文化的英語解說服務,我的茶葉啟蒙課程,直接從英語教學開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