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經歷過2000年前期
姚明、
Shaquille O'Neal全盛時期的球迷,想必對於中鋒地位的往日不再很有感觸,但這是2001年非法防守(Illegal Defence)與2005年手部接觸(Hand Check)取消的必然,2014大三分時代的爆發更加速催化。(update: Apr 2020)
當前能被視為建隊核心、能以一己之力扛起球隊的中鋒非常稀少,且多為高低位兼修。核心主力要從低位自主發起進攻、整體進攻效益不輸高位的門檻非常高,因此多數能力不及的中鋒都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本文將專注於當代中鋒被重點關注的技能特質。身體動靜態素質是體育競技重要的一環,不過許多身形劣於標準的前場球員依然能於球場上活躍,自然有其道理。
當前NBA對中鋒的球商要求相對其他位置要高,球齡不足的新秀普遍需要二至三年的磨練才能達到季後賽輪替水準,這也是為何比起從小倚賴體能碾壓的天賦之子,硬體不突出的大齡前鋒反而更有機會在職業前期做出貢獻。像
Myles Turner天時地利兼具、剛滿20歲便於季後賽擔任重要輪替的,10-20年僅有一位。
當代中鋒以無球手段取分為主,特別是擋拆掩護與空手走位
進攻端:優先重視掩護與戰術走位能力
- 除了獨角獸與組織型中鋒,當代中鋒於進攻端最被重視的兩項能力:掩護品質與場況應對。做好輔助工作,是當代NBA球隊對藍領中鋒的主流期待。
- 次之是三分投射能力。擋拆後投射與定點三分是擋拆手段豐富化的利器,因此已成為聯盟新進中鋒的必修課:進聯盟時可以不具備,但遲早要練出來。
- 古早中鋒時代的吃飯工具——自主進攻與進攻籃板球爭搶,其優先順序在當代NBA已經相對靠後。
拉高擋拆相關進攻比重,可以說是當代組建進攻體系中門檻最低的萬用解答。目前仍無數據統計掩護的實際次數,不過可從掩護進攻佔比增長中窺見。
掩護品質主要取決於球員對技巧與時機的拿捏。只要核心持球手夠強,即使矮大前擋拆順下的得分能力次於標準身型中鋒,依然可以很好的協助消化球權。
因此現在的藍領中鋒只要能適應球隊體系、把掩護工作做好,保底場均十分鐘沒什麼問題,若能帶有三分投射、具備外線放冷箭的能力更佳。不過比起進攻端的綠葉化,更多的中鋒轉型失敗其實是倒在防守端腦袋跟不上。
中鋒直接進到低位要球的傳統打法,在當代很容易因夾擊或截球而造成失誤。強側包圍(Strong Side Overload Defense)與收縮防守(Pack Line Defense)概念的使用日趨廣泛,而此類策略更利於防守者低位包圍。
雖然失誤率高,但低位進攻仍屬高效的單點突破進攻,因此逐漸向三個方向演進:
- 傾向在早攻階段、防守球員未踩穩位置之時直接進到籃下要球。
- 戰術中於第二、第三動作再執行低位落位,降低防守方的包夾機會。
- 讓有策應能力的組織型中鋒低位持球,製造其他隊友空切與定點進攻機會。
中鋒重要性下降的另一個原因:NBA比賽節奏加速。阻止早快攻的退防策略逐漸成為聯盟顯學。也因此NBA的進攻籃板率持續走跌,而進攻籃板球爭搶已經不是教練遴選中鋒的優先考量原因。
防守端:球商先決
- 現在NBA對中鋒的防守意識與紀律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腦袋跟不上身高的舊時代中鋒邊緣化迅速;球齡不足的新秀培養週期則較以往更長。
- 跟得上趨勢的教練,其球隊防守基調是圍繞中鋒展開的:因應當家中鋒的防守特性去調整防守策略、或從已定調的方向在選秀或市場尋找合適的中鋒。
中鋒防守意識與紀律要求提高的原因,緣於NBA進攻發展的兩個發展趨勢:持球人掩護進攻比重增加、套路戰術(set play)佔比下降,前者倚賴核心持球手閱讀破解防守,後者降低防守方的事前預判。除非球隊陣容豪華到能無腦五人全換防,不然身為最後一道防線的中鋒防守應對可說相當吃重。
NBA的防守佈局評價思維,在經歷了15-19年期間的擺盪後逐漸趨於穩定。從古早時代重視單人對抗的黑粗硬至上,到勇士死亡五小興起的全換防最高,目前的主流觀點是基於側翼深度下的百花齊放:只要你的側翼輪替深度與團隊紀律撐得起來,各類基於中鋒特長展開的防守策略,各有優劣但不至於單向碾壓。
歐陸聯盟掏寶將越來越受矚目,特別是NBA的防守佈局思維進入多元化時代後,低機動型中鋒也能在適合的系統中發揮。防守端帶腦袋、進攻端系統相近的歐陸中鋒,會是NBA球隊值得以低價複數合約放進邊緣輪替賭一把的彩券。
延伸閱讀
Seth Partnow的探討近年籃球趨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