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洗手5秒vs. 20秒──手上殘留的細菌數,後者比前者更低1.5 log CFU......那若洗更久呢?
勤洗手、保健康!
尤其在這COVID-19疫情期間──「洗手」可算是CP值最高的防疫手段,簡單易上手、人人都可行。
然而不知有沒發現?
許多國家/組織的衛生相關指南都建議:要洗手20秒左右。
BUT~為何是20秒?
- 洗手時間5秒vs. 20秒──結果:洗20秒比5秒,多減少約1.5 log CFU /手。
其他部分...
- 使用肥皂vs.普通水洗──結果:洗手時「使用肥皂」可以減少更多的細菌殘留量(約1 log CFU /手),尤其當手被食物殘渣(實驗用5g牛肉細碎)汙染時,差異度更增加到1.5 log CFU /手。
- 洗後風乾vs.擦乾──結果:擦乾比起風乾,更進一步下降約0.5 log CFU /手。
- 洗手(搓洗)時間10秒vs. 20秒vs. 40秒──結果:20秒洗手優於10秒;但當延長至40秒,其減少手上菌數的效益,基本與20秒者無顯著差異。*研究人員推論:搓洗20秒者,即能將手上”可洗去”的細菌清除大部分;之後無論追加多長的洗手時間,面對嵌入角質深層、毛孔中或生化附著(e.g.生物膜)在皮膚上的微生物,都不會被這一般的洗手程序所清除。
其他部分...
- 水溫15℃vs. 26℃vs. 38℃──結果:對雙手上微生物的清潔效果,無差異。
- 清潔劑使用量0.5mL vs.2mL──結果:使用量不同,對細菌減少沒有顯著影響。
- 使用抗菌肥皂vs.溫和肥皂──結果:洗後平均微生物log減少量,在2者比較僅差約0.3 log CFU,在臨床上無統計意義的差異。
- 還觀察到:平時有使用乳液保養雙手的受試者,其「洗手→減少微生物量」的效果,優於平時未做保養者。*研究人員推論:良好的保養作為,有助表皮(角質層)屏障功能的完整,有助避免微生物藉機躲藏於受損的角質之中,難被洗去,影響最終清潔效果。
所以,由上看來:
洗手時間──不會太短,以致於洗後,仍可能殘留較多的微生物(病原體)存在;也不會太長,反而容易引起皮膚屏障損傷,致使後續敏感刺激(e.g.富貴手)的副作用出現,但卻缺少足夠的、更優良的清潔效益回饋。
MSMF觀點:
必須先指出──除了上述2報告外,也有許多與洗手相關的研究,均提及:受試者「個體vs.個體」之間差異性很高,像是雙手本身膚質狀況、手上有無汙染物(e.g.塵土/油垢/食物殘渣/體液...等),均會對「洗手後的微生物(殘留)」結果,發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對個人說...
既然決定「洗手」了──就應好好完成該有的洗手動作。
記住核心概念:確實洗手→將雙手(各部位/縫隙間)可能的致病微生物→通通洗去沖走。
*補充:台灣CDC的手部衛生基本功──口訣:濕-搓-沖-捧-擦 & 內-外-夾-弓-大-立-完(腕)。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