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研習營

青少年研習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今年就熱血熱血的與兩位完全不同領域的同學參加了「完美社宅」的比賽,大致簡章就是要做一個「社會住宅的都市計畫」,遙想我在金大建築做過最大的設計應該就是青少年研習營了吧!

此次競圖是由台灣大學生科系,金門大學建築系,高雄大學運休系三位同學共同完成比賽,張旭福老師為指導教授,包含了生態、建築、運動各項領域,非常的有趣,是一次很不錯的經驗!

下面會介紹我們設計的整體文案,希望未來學弟妹上網查資料的時候不要這麼茫然XD

以下為比賽內容

社會住宅x極限挑戰x職能培養

第一章-前言

為甚麼要做極限運動?

台灣身處東亞海域,是個集科技、人文、自然於一身的島嶼國家。而除台灣本島的蓬勃發展,《離島建設條例》更促使我國推動離島建設,健全產業發展。

金門坐擁豐沛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即使島嶼面積不大,受戰火洗禮的過去使金門擁有多處國定古蹟及軍事遺跡,不與台灣本島相連的地理特性,更使金門擁有許多有別於本島的特色物種。

成功沙灘位於金門的中心地帶,方便往來山外、沙美、金城等區域,緊鄰機場,且鄰近陳景蘭洋樓、成功海防坑道等熱門景點,除了春夏之際的金門藍眼淚,每年暑假舉辦的金門花蛤季及演唱會更是吸引大批民眾參與。交通便利性與觀光景點的加持,使我們選擇成功沙灘北側作為建築基地,希望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源,以現代精神結合本土特色,打破傳統疆界,透過社會住宅方案的執行,進而打造一座能協調創新、永續、經濟且多樣發展的宜居城市。


基地面積約 3 公頃,設定建蔽率為 20,容積率為60(詳基地位置圖)

基地面積約 3 公頃,設定建蔽率為 20,容積率為60(詳基地位置圖)


建築基地定於鄰近金門縣南側成功沙灘北側,東接擎天山庄公園,西接象德宮,周遭環境有陳景蘭洋樓,距尚義機場近。

建築基地定於鄰近金門縣南側成功沙灘北側,東接擎天山庄公園,西接象德宮,周遭環境有陳景蘭洋樓,距尚義機場近。

第二章-基地分析

2-1基地位置及其涵構

建築基地定於鄰近金門縣南側成功沙灘北側,東接擎天山莊公園,西接象德宮,周圍有陳景蘭洋樓及成功海防坑道,距金門航空站近。基地面積約3公頃,設定建蔽率為20%,容積率為60%(詳基地位置圖),區位選定後彙整並確定自然氣候環境之基本資料,以供設計之參據。

基地最高點海拔為20公尺,最低點海拔為7公尺,以直線距離約85公尺推算,坡度約為15%(約8.5°),地形陡峭。

2-2植被

基地臨海,植被組成以海濱植物群落為主,如:濱刺麥、白茅、五節芒等草本植物以及草海桐、潺槁樹等灌叢植物


基地陡峭與靠海植物是首選

基地陡峭與靠海植物是首選

(一)基地植栽設計

raw-image




台灣海桐

台灣海桐

防風林:台灣海桐

台灣海桐是台灣原生種,為四季常綠的灌木或小喬木,與成功沙灘之固有植物種類有相似的生長特性,同時兼具防風林的功能與園藝造景的觀賞價值。景觀樹木:台灣欒樹

給予住宅區四季不同的樣貌,展現樹木的生命力,高大的樹木列於步道兩旁,使居民擁有舒適幽靜的居住環境。


莿桐

莿桐

莿桐

種植於道路交叉處,造成峰迴路轉的意象;莿桐樹木姿態優美,無論有無花朵與樹葉皆有獨特美感。

白千層

為常見的行道樹,樹木適合生長在多種環境,便於種植,美觀舒適


raw-image


(二)氣候

金門的緯度與臺灣中部相近。不過由於金門是海面上升所形成的大陸島,因海陸性質等差異,四季的氣溫比臺灣低,且早晚溫差大,年平均溫大約攝氏20.8度。

金門的3-5月多霧,期間台金空運較易受影響而停航,4-6月為雨季,夏季炎熱偶有颱風侵襲,冬季東北季風強勁,較為乾冷。

視線

基地低點緊鄰成功沙灘,近13公尺的高低差能一覽南面的臺灣海峽海景,不受遮蔽。

(三)人口


由《金門縣各鄉鎮人口概況圖》得知

由《金門縣各鄉鎮人口概況圖》得知

民國99年金門縣總人口數為97364人,民國108年升至140,185人。

由《金門縣人口結構及占比圖》得知,人口組成由15-64歲之青壯年為主,民國99年及108年青壯年占比分別為74.81%與77.17%,相對0-14歲的幼年人口占比從民國99年的13.21%下滑至民國108年的9.17%,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卻反而由11.99%升至13.66%,朝標準為占比14%老年人口的「高齡社會」邁進。

由《金門縣歷年人口成長率》圖表得知,除民國99年至民國101年人口成長率有明顯上升,自民國101年後人口成長率便逐年下滑。

(四)旅客人次

據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資料顯示,以不含小三通中轉台商的旅客人次統計,民國99年至民國108年,旅客人次由684,546人升至1,925,162人。

(五)就業狀況


raw-image

據金門縣政府主計處最新之《107年人力資源調查報告》顯示,金門縣107年就業人數2萬2千8百50餘人,服務業部門計1萬6千5百90餘人,占72.6%最高;工業占23.1%;農、林、漁、牧業占4.3%。服務業部門中,批發及零售業占14.3%最多;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占13.3%;住宿及餐飲業占 10.0%;教育業占 6.9%;運輸及倉儲業占 5.8%;其他服務業則總共占了 22.3%。

(六)TOWS矩陣分析


raw-image

第三章-願景/使命/策略

(一)願景:

活躍在金門的生命力永不止息。

(二)使命:

人生是「聚」跟「散」的過程,建築便是「聚」的觸發點。

根據基地分析及TOWS矩陣分析結果,以及我們願能參與的未來藍圖,我們的使命便是利用金門縣青壯年人口占比七成及政策支持的優勢,結合「始於教育」及時下流行的「極限運動」,最後以「社會住宅」為原型,為金門青年打造「為夢想而聚」的逐夢基地。

(三)策略:

1.以人口占比最大的金門縣青壯年人口為目標族群,爭取政府支持,打造價格合宜的社會住宅。

2.基地地形陡峭,與時下流行的極限運動結合,建造如攀岩場、滑板場等需陡峭地形的運動場地,將建築劣勢轉為優勢,以極限運動使人「聚」。

3.考量基地地形狀況,經後續分析選擇適宜的極限運動種類。

4.爭取政府支持,於場館內設置職業訓練發展中心,培育因夢想而聚的金門青年,打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5.善用地理位置優勢,以極限運動場館、超市、美食街聚集觀光客及附近居民,提升知名度及正面形象。

6.選擇合適極限運動種類後,進駐專業教練,穩固運動過程中的安全性。

7.創造多元就業機會,如:職業訓練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及講師、運動場館管理人員、極限運動教練、超商及美食街服務人員等,促進經濟流動。

8.與成功沙灘大型活動合作(如:追尋藍眼淚、花蛤季),提升曝光度,使人「聚」,使人「樂」。

9.與縣內唯一國立大學金門大學合作,提供金門大學學生申請社會住宅之保障名額,聚集有夢想的金門青年。

第四章-空間規劃

考量基地設址及周遭環境配置,我們將入口設於人群較密集的基地東北側,並規劃停車空間,再依據動線規劃,將青年住宅設於基地西側面、以極限運動為主軸的研習空間設於基地南側面。

以下就住宿空間、研習空間、公共空間、戶外空間,說明基地的空間配置與使用規劃。


折板空間突破空間界線,不同折射的面會有不同的意境,結合地景岩石,讓人川流不息.

折板空間突破空間界線,不同折射的面會有不同的意境,結合地景岩石,讓人川流不息.

(一)整體空間規畫


raw-image

1.住宿空間

(1.)本空間以青年住宅為主,提供因夢想而聚的青年住宿空間。另以遊客為目標族群規劃背包客棧,通過觀光,提升基地知名度及曝光率。

青年住宅定義

青年住宅是社會住宅中的一個分類,為政府所領導,直接興建或間接補助民間的居住房屋,以低於市場價格租出,給予年輕人經濟負擔較小的居住空間。

(2.)申請資格

年滿20歲之中華民國國民,須在本縣設有戶籍或未在本縣設籍但在本縣就學就業者。

(3.)空間使用


raw-image


raw-image
此為兩房一衛一廳

此為兩房一衛一廳

2.研習空間

本空間分為職訓中心授課空間及極限運動空間,透過運動過程中的自我探索,激發學習熱誠。

(1.)極限運動定義

極限運動將難度較高、具挑戰性的運動項目結合,是一種組合運動項目的統稱,強調自然、技術與身心的協調。與自然融合的過程中,玩家透過感官及肌肉的配合,激發出個人的潛能,並從不斷的自我挑戰中,獲得心靈的愉悅及強健的體魄。近年來國內極限運動風氣在年輕族群中日益興盛,是個極具發展潛力的運動項目,擁有可觀的商業利益及競爭力。

常見的極限運動包括攀岩、跑酷、滑板、街頭極限健身、花式單車、花式滑浪、花式滑雪、滑翔、生存遊戲、極限直排輪、衝浪、沙板、越野摩托車、寬板滑水、風箏衝浪、賽車、彈跳床等。

(2.)基地地形與極限運動種類評估

將本企畫書第貳項《基地分析》結果與極限運動種類比對,適合陡峭地形的極限運動包含攀岩、跑酷、滑板、極限直排輪、花式單車、彈跳床。而將基地容積率納入考量,我們選擇採用攀岩、跑酷、花式滑板三項極限運動,將陡峭地形從劣勢轉為優勢,打造適合青年挑戰自我的極限運動場地。

•攀岩

攀岩是由登山衍伸出的一項運動,而在人工岩場、室內攀岩館興起後更是風行全球。

我們計畫利用具高低差異的陡峭地形,建造高X公尺的攀岩場,在繩索護具的保護下,讓青年透過攀岩的過程挑戰自我、登上頂峰。

•滑板

滑板的發明起源於衝浪。人們希望能在陸地上創造與衝浪時相同、風生水起的體驗,便利用多元的地形組成,創造出以不摔落滑板為目標,且考驗人們平衡性、靈巧性、技巧性的運動項目。

我們以滑板場的基本構成(下圖)為基礎,設計一座能供玩家挑戰極限的滑板場。


raw-image

跑酷

跑酷在1980年代興起於法國。靈活利用肢體活動突破障礙、快速並有效地在環境中移動,正是跑酷的核心。

探索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是跑酷的真理,突破環境障礙與己身限制以達成目標、突破自我,正所謂:跑酷是運動,更是生活態度與藝術。

跑酷約有十種基本動作,如:基本落地、懶人跳、金剛跳、落地翻滾、二步上牆、反手抓牆落地、貓抓上牆、精準跳、快速穿越、穿梭等,其中,具高低差的地形、欄杆、牆壁皆是吸引跑酷玩家大顯身手的必備元素。

因此,我們打造的空間配置,便是希望能透過創意、打破藩籬的設計,在跑酷玩家流暢穿梭時,激發人與建築的對話,放膽挑戰、勇敢追夢。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三、公共空間

除入口的接待門廳,另外設置員工辦公室與美食廣場。

根據便利超商(以7-ELEVEN,全家,萊爾富為例)及超市(以全聯福利中心為例)在金門縣的分布(如下圖),位於基地位址金湖鎮的超商並不密集。民以食為天,我們期望能透過美食廣場的設置,進駐販賣部與餐廳,吸引當地居民及觀光客,提升人流量。


金門便利商店分布圖

金門便利商店分布圖


空間分布與需求

空間分布與需求



圖為極限運動場地

圖為極限運動場地

第五章-結論

極限運動是天然的結合,大街小巷、高山流水、藍天碧海,親身體驗大自然的饋贈,發揮人體的生命極限。所以,我們將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將極限運動與作為基地的自然環境結合,展現現代與傳統交錯的獨到魅力。

建築方面,藉由高低起伏的陡峭地形,製造出不同層次的曲折,整體的空間形式瓦解,目光被分解在每一道牆上,每面白牆上的窗格與外面的海貼得很近,光線是一種幽暗的明亮,如岩石退去海水浸漬的光亮。

地景曲折,人要在空間內不斷更換方位,每一次都要面對一個『窗』,窗的景則形成了一個『心境』,而『心境』結合了極限運動的意義,極限運動需要冒險精神、接受挑戰的心、合作關係,最後超越自己,獲得愉悅感與成就感。

動線與建築群分佈,岩石與海,岩石順應著海的拍打包覆著海岸線,而海則會順應著潮起潮落淹沒岩石,如果把岩石比喻為建築,岩石的分佈就像建築的空間、機能環環相扣。

人與人的意義,把海比喻為人群,人彼此相聚、然後分開。就像海浪的起起落落一般,因為極限運動而匯聚在一處,然後發散開來,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

「計畫是尋找課題,設計是解決問題。」

年輕人才外流的現實,迫使政府商討留住青年的對策, 而身為時下青年的我們,更能貼近為何不願在家鄉打拼的「根」,進而鋪建「 回家的路」。我們預期在建造【極限挑戰x職能培養x社會住宅】後,除了提供職涯課程,更透過極限運動培養樂於挑戰的精神,與隊友調和的協作關係更為日後圓滑處事的態度打底,超越自己、挑戰極限。

也期望能藉由教育、體適能、餐飲業的介入,帶動周邊商機,提供日後能穩定成長的潛力,建築為金門年輕人驕傲的宜居樂土。

第六章-圖片與參考資料

捌、參考書目

金門觀光旅遊網

金湖海灘花蛤季放流魚苗

金門縣農業試驗所

金門縣林務所

金門遊客人數統計

人力資源調查

金門國家公園土壤調查分析及植生適應性研究


社會住宅x極限運動x職能培養與自然共處,讓人與人更靠近

社會住宅x極限運動x職能培養與自然共處,讓人與人更靠近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配置圖

配置圖

背包客棧-客廳

背包客棧-客廳


背包客棧內部

背包客棧內部

研習營

研習營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大階梯

大階梯


停車場通往住宅的路

停車場通往住宅的路


Villa海景房

Villa海景房


接待大廳

接待大廳


raw-image

謝謝大家~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2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