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劇場|分享近幾年欣賞過的臺灣歷史音樂劇(上)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前言:金門歷史音樂劇〈捕鼠記〉開啟的興趣嘗試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了一趟金門。這部音樂劇原本預計在2021年夏天以研究所的畢業製作呈現,但當時正碰上疫情警戒升級不得不取消。後來編劇畢業返鄉,反而在故事背景發生地金門作演出地點,又選在充滿在地記憶的金東電影院(當時剛修復尚未開放再利用),反而成了很特殊的體驗。

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是無法單純只用「好看」來形容的。隔年的夏天的再製我也同樣前往金門觀賞,那一場次的尾聲加入了在地居民的演出也令我印象深刻。

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捕鼠記〉2023年7月在金門的第二次演出

〈捕鼠記〉2023年7月在金門的第二次演出



什麼是「音樂劇」?和歌劇、舞台劇一樣嗎?


如果在維基查詢會得到「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還有官方曾譯百老匯輕歌劇。音樂、歌曲、舞蹈、戲劇、雜耍、特技和綜藝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這樣有點模糊的答案,但從這段文字可以推測歌劇的發展比音樂劇早。同樣是維基百科,「歌劇(義大利語:opera)是一門西方舞臺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

音樂劇和歌劇都是一種戲劇形式,歌劇興起並流行於17世紀的義大利,可以想像當時經過14至16世文藝復興醞釀,藝術形式百花齊放,在資本集中的義大利確實很有發展這類(勞動力密集又帶許多宗教、人文色彩的)娛樂的潛力。「歌劇演出看重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我自己覺得藝術形式經過長期累積,有時不一定會朝自由、創新的方向發展,反而因為市場過度追求「經典」、喜好趨於一致,而限制創作者的創意。就像約翰·柏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談及油畫發展時,説「隨著油畫傳統不斷演進,畫中人物的面容也越來越千篇一律。」其中用「油畫傳統」說明一種為特定人士服務所塑造出「經典」的狀態,蠻能夠具象呈現逐漸僵固的狀態的。


音樂劇是到了19世紀之後由以中產階級為主觀眾的輕歌劇發展而來,可以想見相較於歌劇受了兩百多年的桎梏,輕歌劇不論故事內容、製作方式都比較可能通俗且符合大眾口味,少了傳統聲樂技巧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迅速成為平民娛樂是可以想見的結果。

大學時曾修過一門戲劇賞析(當時只是覺得學分營養便選了)的通識課,課堂上大部分的內容早已淡忘,但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悲慘世界〉音樂劇在尾聲用「One Day More」銜接融合劇中各部分的曲目,表達來自不同階級的不同人民的聲音,以及〈鐘樓怪人〉中「Beau comme le soleil」用相同的旋律唱不同的聲調與歌詞表達相似的情感。不過在尚未進劇場前,提到音樂劇最先連想到的應該是迪士尼動畫,想想〈睡美人〉在森林裡走著走著就唱起了「I know you, I walked with you once upon a dream.....」;想想〈花木蘭〉用一首「男子漢(l'll Make a Man Out of You)」練就一營兵、又用一首「佳人歡迎我(A Girl Worth Fighting For)」行完一路軍;再想想〈冰雪奇緣〉的Anna唱完「Love Is an Open Door」就想跟渣男王子互許終身,Elsa唱完「Let It Go」心境豁然開朗,都是以歌曲音樂帶動劇情、或帶動人物成長的很好範例。



分享觀賞過的歷史音樂劇(上)


1970〈捕鼠記〉:十萬大軍駐兵下的金門生活


這部因為認識編劇兼音樂製作,演出後認真寫了回饋(但實在忘了到底發在哪裡),也在晚上約了編劇討論製作過程及演出細節(可以參考這篇),而且還二刷留了蠻多文字紀錄。

故事背景在1970年代的金門,當時國共內戰已近尾聲,相較於臺灣逐漸經歷經濟起飛的時期,金門仍是擔任反攻大陸的第一線,島上駐紮10萬大軍,在「單打雙不打」的動盪中,居民與軍人都肩負了保衛家國的責任。當時除了砲彈,島上也爆發了鼠疫,軍方要求全島軍民共同滅鼠,為了推廣全民滅鼠運動,上級要求每戶人家有多少人口就要繳交多少老鼠尾巴,並統一由村長上繳予軍方,這段歷史在小金門的烈嶼鄉文化館中可以看到一些當時期的文物收藏(不確定大金門有沒有,如果有人知道也歡迎留言介紹)。用老鼠尾巴作為殺鼠的依據十分荒謬,當村民因為某些原因無法捕捉到老鼠,卻仍必須在期限內繳交老鼠尾巴時,會發生什麼事?當時所有上繳的老鼠尾巴都是來自鼠疫的老鼠嗎?這部〈捕鼠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的音樂劇。

音樂劇主角是個小男孩,可能因以戒嚴期間的歷史事件作為題材,又是以小男孩家人們的情感推進劇情發展,可以聽出來風格迥異的歌曲是用來展現不同氛圍的故事軸線。除了肅殺的開頭背景音樂呈現時代的緊張氛圍,故事中也加入柔和的流行音樂表達家人、居民們在戰時仍相互扶持幫助的情誼。後來想想,覺得更值得記憶的部分是用當時代報紙中出現的「捕鼠謠」作為歌曲轉譯,更以民謠的舞曲帶出奇幻的部分。尾聲的重唱以不同歌曲重疊的表讓我聽了一度起雞皮疙瘩(但缺乏影像紀錄要回想起來實在有點困難),在2023年的版本中加入在地居民一起從舞台四周圍繞合唱的安排很讓我印象深刻。後來在觀賞過不同場的歷史音樂劇,更加很佩服製作人在畢業發表遇到疫情而停演後,反而將舞台從校園搬至家鄉、搬上地方舞台、搬回居民的記憶裡、搬入在地人的心裡。不論是戰爭還是威權,或許過去某些時候對地方來說都是一種傷痕,但這個記憶也是形塑地方的元素,有被述說的必要。我想這也是我喜歡歷史題材的契機。

在場景設計方面,音樂劇屬現場表演,在舞台上利用前後景、燈光強弱表達主次畫面是很常見的手法,而〈捕鼠記〉直接跳脫舞台框架,將台下空間作為坑道場景的方式讓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有建築系善用整體空間的風格。另一個舞台設計讓我印象深刻的(後來比較其他劇場在回想後發現的)是這場的道具製作非常少,尤其除了一條超大型貓尾(這也是蠻少在劇中會被製作成品的道具),可以說根本沒有大型道具背景。反而是從不斷上台下台的角色與空間互動的過程中,能感受出當時承擔抗戰前線的金門處在一個極不穩定的生活中,島上多數居民將地下坑道作為第二個家。後來在「三點水製藝文化」製作的〈神明便利商店〉音樂劇看到角色直接走下舞台(下凡)跟觀眾互動雖然也很有趣,但還是覺得〈捕鼠記〉是將舞臺上下都作為表演的一部分,覺得在技術上(意境)轉換的比較深刻。

不過這部劇最讓我想分享的應該還是演出場所。這齣劇不但在金門演出,演出地點還是在70年代興建,經歷停用、清理、指定文資、整修的過程的金東電影院觀。一開始聽到是在金東電影院,而不是文化局的表演廳演出時,還覺得有些困惑,擔心會不會有因場地不適合而體驗不佳的問題。但實際觀賞之後,不但覺得這個場地與音樂劇時代吻合的像是讓觀眾一進場就跨入劇情,回到十萬大軍駐紮的戰地金門。演出過程不論是音樂、燈光效果都做的很專業,不會因為不是在專用舞台就馬虎帶過。場域及入場體驗的細節也十分用心、富有巧思,音樂劇手冊是用舊報紙的版面呈現,門票的收執聯是被收走尾巴的老鼠(上繳老鼠尾巴才能進場),現場外的老舊標語也換成了劇情歌詞,這應該算是超沈浸式音樂劇了。

後來也曾到嘉義、屏東欣賞過屬於在地故事的音樂劇,覺得比起國家級的兩廳院,適合居民攜長帶幼前來觀劇的安排更容易回到在地。只是後來發現真的劇場設計的「經典」有其道理,光是觀眾的「視角」設計對觀賞體驗就有非常大的影響,更不用說如果要現場伴奏如何調節人聲、樂器聲的音量、回聲,以及遇到需要字幕時,視覺應該如何安排,都是會影響觀賞體驗的細節。目前還是覺得國家戲劇院的觀眾設計(舞台設計沒有特別研究)比較符合觀劇的舒適度。


1945〈台北大空襲〉:在舞台上玩起桌遊的幽默歷史人物音樂劇


這也是我到劇場二刷後,還想三刷的音樂劇。

1945年5月31日美軍轟炸臺北城,這段歷史第一次聽到是2年前在參加北一女中的走讀社團發表活動中,當時覺得猶在總統府邊的高中生述說這段歷史是蠻不錯的安排。這齣音樂劇由「三點水製藝文化」製作,參考「迷走工作坊」2017年製作的同名桌遊作為劇本參考,直接用音樂劇玩起桌遊,是蠻新鮮的安排(根本大型桌遊廣告,而且桌遊還絕版了,嗚嗚)。後來在2022年尖端出版社出版了同名小說《台北大空襲》,集結6個作者以6篇短篇小說,撰寫臺北大轟炸前後的居民生活,這本小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林立青(對,就是《做工的人》)的作品,寫了一篇跟戰爭、跟當時的「臺灣認同」沒有太多關係,事後想想卻或許真的是當時的艋舺日常,讓人印象深刻(以後有機會再分享,雖然常常做一些不知道會不會兌現的承諾)。

1945年是日本殖民臺灣的第50年,課本上用「皇民化時期」的簡單標題切割不同的年代,但當時代複雜的人民生活卻難以用簡短的文字概括。當時在臺灣生活的本島人受到各種政治歧視、留學內地(日本)的臺灣人感受像次等公民、在臺出生的日本灣生即使到日本也飽受社會的血統檢視。這些在音樂劇中沒有鉅細靡遺的交代,但藉由不同角色的出身、背景堆砌出當時代的動盪氛圍。

故事開啟在一位失憶的學生清子在空襲後找尋家人,中間以「遊戲主持人」場控、更換場景及角色任務的方式銜接不同人物的劇情,角色組成包含了軍人、神父、藝旦、醫生等等不同背景的人物,用桌遊的方式串場雖然有點作弊嫌疑,但整體劇情沒有違和感。而且用「遊戲寓意」代替劇情宗旨,在轉換成舞台語言時又多了一層轉化,反而沒有「念旁白」的尷尬感。再加上兩位主持人唱雙簧似的幽默對白,將歷史劇特有的嚴肅氛圍加入許多娛樂成分,是一部很親民的音樂劇。

因為角色來自不同背景,這部音樂劇的音樂組成也能多元呈現,在演出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藝旦代表的「江山樓」,建於1917年的江山樓是日本殖民時代臺北大稻埕的著名飯店,大稻埕是當時貨物往返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娛樂場所密集發展的地區,曾經讀過《臺灣摩登咖啡屋》談到日本時代以女性服務為主的產業發展初期,是殖民初期來臺者多是隻身的軍、政人員,讓原本就興盛於商業區的藝旦文化與日本引進的藝伎文化形成當地的娛樂主流,劇中用帶中國風的歌曲呈現這段產業,在充滿日本帝國風格的劇本中顯得突兀,又卻能反映當時真實的生活樣態。另一段印象深刻的歌曲是「神風特攻隊」,神風特攻隊是二戰末期日軍為了對抗美軍攻勢,利用日本武士道精神誘使軍人以「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對美國海軍艦艇實施的自殺式攻擊的特殊部隊。劇中用帶著輕快的音樂表達慷慨赴死的精神,再銜接到軍人殞落時的柔和安詳音樂,都是一種蠻衝突卻讓人很有印象的感受。後來在〈熱帶天使〉音樂劇中聽到同樣是「神風特攻隊」卻以較為沈重、嚴肅、掙扎的音樂方式呈現,與〈台北大空襲〉形成蠻對比的氣氛,覺得回想起來十分有趣。在人物及音樂方面還有一個讓我很喜歡的部分是每個角色都有雙重身分,其中神父和警察的關係最讓我大開眼界(雖然內心的吶喊是請二位就地結婚,但劇情不是這樣的),這種劇中劇中劇的設計除了增加娛樂性,也能增加角色的立體感,也覺得是戰爭及殖民時期不同生命故事的真實寫照。



然後身為建築人,一定要談談舞台和燈光設計對整部劇的影響。這個舞台第一次看見的時候覺得很新鮮,以天、地、壁的材質區分前、中、後景是基本的空間分區方式,壁上開口可以影射角色的相對位置,這都是很基本的空間設計手法,但在舞台上將整個場景空間轉30度,讓畫面有二(消)點透視的表現手法就蠻有趣了,光是人物的站位就能有更多視角。在以教堂為場景的一幕加上彩繪玻璃的燈光效果營造完整、具體的空間,我蠻喜歡這種簡單但巧妙的設計手法的。

第一次演出是在板橋圖書館的多功能演藝廳

第一次演出是在板橋圖書館的多功能演藝廳



選轉30度的舞台設計

選轉30度的舞台設計


最後覺得三點水製藝文化製作的音樂劇真的蠻有水準的,後來看了以臺灣漫畫家謝東霖的《神明便利商店》改編的音樂劇,雖然題材輕鬆(而且覺得主打賣角色IP)但用大量的音樂對話和敘事,並利用豐富的場景機關和燈光效果創造很新鮮的劇場體驗(雖然一度懷疑是不是創作的起心動念只是想cosplay 漫畫中的角色⋯⋯)。編導最後出來說他們是一群熱愛音樂劇的人,希望音樂劇可以成為大家日常的一部分,我也這麼希望著。



1930〈KANO〉:以青春的團隊牽起種族、親情、自我認同


第一次看現場的外語音樂劇(對其實我沒進劇場看過國外經典音樂劇),特地搭車前往嘉義觀賞,但其實在買票時沒有注意,入場前手冊也沒有認真看,直到舞台上唱出第一句歌詞我才愕然發現,這是來自日本愛媛縣的少爺劇場(坊っちゃん劇場)製作的音樂劇,當時才憶起難怪入場前有許多疑似日本人的觀眾,是一個蠻瞎卻得蠻特殊的經驗。

我並不排斥觀賞國外的舞台創作,但我一直覺得音樂劇如果聽不懂歌詞,體驗上多少會有些打折(光是一直看字幕就蠻困擾的),覺得花了蠻高的費用進劇場,卻難專注沈浸在劇中有點可惜。不過後來想想,確實1931的歷史背景用日語做主要語言演唱其實比較合理。

故事背景因為2014年由陳嘉蔚和魏德聖導演編製的電影〈KANO〉多數臺灣人應該不陌生,取材自臺灣嘉義農林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的一支由原住民、日本人與漢人所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讀音KANŌ),從原本實力貧弱經過日本教練近藤兵太郎指導後,於1931年拿下全島冠軍並遠征第17屆夏季甲子園的故事。1930年(昭和5年)是日本統治臺灣第35年,當時日本尚未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37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上都相對較穩定,且因各種對殖民地的實驗性規劃,許多政策偏向接納西方文明,呈現蓬勃發展的情景。

但即使是這樣的「黃金年代」,殖民統治下仍舊會有很多社會衝突。前面也提過《台北大空襲》的小說集中,呈現當時在臺灣生活的本島人受到各種文化及政治上的歧視,前往內地(日本)留學的臺灣人感受像次等公民,在臺出生的日本灣生即使戰後返回日本也飽受社會的血統檢視。在更早以前的經典小說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更能以臺灣人的視角,表現出這些在自我認同上的掙扎。不過因為作者的慣用語(日語為主臺語為輔),其實並不好讀,但如果沒有時間看完龐大的漫畫或動畫作品《進擊的巨人》,建議可以找這2本小說閱讀,書中主角集結了當代人民的共同記憶活像一部日本殖民下的庶民史,從教育的選擇、農產制度與土地政策的轉變,到周圍親友的意識形態轉變都很細緻的呈現。大概會像在看一個瑪雷大陸上被統治的帕拉迪島人在錯亂的價值觀中思考作為帕拉迪島人的自我認同,最後看清被統治的事實投奔帕拉迪島抗戰(怎麼突然推起坑了)。


說回音樂劇本身,演員的唱功蠻厲害的,雖然沒有真正看過歌劇,但大概知道歌劇中使用的歌唱技巧與流行音樂在音域上有蠻明顯的差異(感謝國中音樂老師),覺得不光是演唱者的練習,就連作曲該如何融合技巧和普及性,就蠻考驗製作能力的,這點目前看過的臺灣音樂劇還沒讓我體驗過,感受蠻新鮮的。還有「用音樂轉場」的技術也讓我大開眼界,我記得〈歌劇魅影〉的電影中很經典的一幕是女主角試唱著「Think of Me」轉個畫面就上台成為主唱,〈KANO〉音樂劇直接將這樣銜接換場搬上舞台,是蠻讓我印象深刻的設計。但我不太喜歡劇中穿插的「旁白」,雖然能夠理解這齣劇只有2小時卻想談及太多諸如個人成長、種族仇恨、團隊、親情等議題,旁白是最有效交代劇情的做法。

這齣音樂劇到臺灣演出選在故事發生的背景嘉義市的做法很讓我印象深刻,當時特別請假到嘉義市玩個2天,街上不時可以看到音樂劇的文宣,也是很特別的體驗。整體製作也看得出來團隊對歷史、文化十分仔細認真考究,除了在音樂劇中對白及歌詞中穿插臺語、阿美族語(其實演員多是日本人,要做到這一點要花費的成本真的蠻高的),很多當時的文化差異也呈現的很具巧思,例如劇中有段對「臺北」發音的爭執,也是看了之後才意識到當時的內地人(日本人)、漢人、原住民對某些官方用語有不一樣的稱呼。只是有點好奇日本團隊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製作,日本觀眾又會以什麼樣的心情觀賞這種題材。最後覺得舞台設計得很精緻,但是我第一次遇到不能對舞台拍照的場次,蠻特別的。


中場休息


欸不是,我本來只是想將之前PO在IG動態分享的心得彙整,湊成一篇文章,沒想到越寫越難控制,不小心就要分出了上篇(希望不會冒出中篇啊啊,嗚)。

是說這篇到底跟建築系有沒有關係,能不能發在系刊上讓我有點掙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5會員
69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4/12/26
拖了半年時間,探索業界的各種雜事,也學了一些技能... ... 回過頭來,我想記錄下這樣的自己,現在的工作並不是我想要的,那都只是生存、苟延殘喘,生命的價值已消失殆盡,我迷失在這樣的社會之中。 我還是很喜歡建築,我還是想探索,建築可以是甚麼??? 開關之間、實虛之間、尺度之間、明暗之間, 如
2024/12/26
拖了半年時間,探索業界的各種雜事,也學了一些技能... ... 回過頭來,我想記錄下這樣的自己,現在的工作並不是我想要的,那都只是生存、苟延殘喘,生命的價值已消失殆盡,我迷失在這樣的社會之中。 我還是很喜歡建築,我還是想探索,建築可以是甚麼??? 開關之間、實虛之間、尺度之間、明暗之間, 如
2024/09/22
閱讀、登山、野營、旅遊、音樂、跑團、鋼普拉、編織、動漫、電競、攝影、改車、小說,想得到的都可以。 只要是金大建築的學生所寫的都是系刊,以及系上的大家,想讀的內容。
2024/09/22
閱讀、登山、野營、旅遊、音樂、跑團、鋼普拉、編織、動漫、電競、攝影、改車、小說,想得到的都可以。 只要是金大建築的學生所寫的都是系刊,以及系上的大家,想讀的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台灣當代劇場中,北部淡水的身聲劇場、中部苗栗的EX-亞洲劇團、南部嘉義的阮劇團都非常有代表性,他們都是小劇場出身,與土地相當接近,很重視在地,也努力在培養核心團員,而且都有營運自己的小型場館,這三個很有特色的劇團,這次要一起做戲,在台南藝術節推出《神鬼人間道》
Thumbnail
台灣當代劇場中,北部淡水的身聲劇場、中部苗栗的EX-亞洲劇團、南部嘉義的阮劇團都非常有代表性,他們都是小劇場出身,與土地相當接近,很重視在地,也努力在培養核心團員,而且都有營運自己的小型場館,這三個很有特色的劇團,這次要一起做戲,在台南藝術節推出《神鬼人間道》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感謝紀錄片影展的試片邀請,提前觀賞到「檔案變形記」單元短片輯,其中以《九龍東往事》最深得我心,也是初選顧問文睿與影展統籌婉伶「六大必看片單」的重疊作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這些創作者們重構檔案與重新詮釋故事的能力都讓我讚嘆,生動地呼喚著我進入這一陌生場域,對我來說是觀影體驗上的解放,看得有夠舒壓。 ▂▂
Thumbnail
臺北城市舞臺首演的音樂劇「倒垃圾」,令人驚喜,匯聚親情、愛情、友情與事業,演員表現精彩,值得一看。
Thumbnail
臺北城市舞臺首演的音樂劇「倒垃圾」,令人驚喜,匯聚親情、愛情、友情與事業,演員表現精彩,值得一看。
Thumbnail
樂團顛覆並不是我們這次的目的,我們只是想要大膽真實還原屬於那個年代小房間裡的現場而已。如果你問我這真實還原到底有什麼意義?那我只能這樣回答,那是一份情感,一種很難割捨的溫度及氣味,
Thumbnail
樂團顛覆並不是我們這次的目的,我們只是想要大膽真實還原屬於那個年代小房間裡的現場而已。如果你問我這真實還原到底有什麼意義?那我只能這樣回答,那是一份情感,一種很難割捨的溫度及氣味,
Thumbnail
今天現場看了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的表演,以及幾年前的專題報導,我還蠻佩服團長陳皇寶先生的幾點改革:
Thumbnail
今天現場看了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的表演,以及幾年前的專題報導,我還蠻佩服團長陳皇寶先生的幾點改革:
Thumbnail
「把歷史書寫回來」是我們這個世代為了認識自身而產生的最迫切渴望,那些不被看見的環境悲歌、塵封已久的政治檔案和遭人遺忘的卷宗紀錄,正逐步地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以善良包容的心重新建構看待彼此的方式,那麼《國姓爺之夢》就註定是一場美夢。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AQ廣藝誌》並授權同步刊載於琅琅悅讀
Thumbnail
「把歷史書寫回來」是我們這個世代為了認識自身而產生的最迫切渴望,那些不被看見的環境悲歌、塵封已久的政治檔案和遭人遺忘的卷宗紀錄,正逐步地重新進入大眾的視野。以善良包容的心重新建構看待彼此的方式,那麼《國姓爺之夢》就註定是一場美夢。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AQ廣藝誌》並授權同步刊載於琅琅悅讀
Thumbnail
來金門看土生土長的音樂劇附贈無邊際的藍天與耀眼的焦陽(!)喔 就直接去買票了吧?
Thumbnail
來金門看土生土長的音樂劇附贈無邊際的藍天與耀眼的焦陽(!)喔 就直接去買票了吧?
Thumbnail
前情提要: 捕鼠記改編自1978年左右,金門因鼠疫肆虐,軍方要求每人每月都需要上繳老鼠尾巴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小説聊齋誌異的《促織》作為故事原型,形成本劇的架構(黃敬棠2022/10/21,於Q&A金大建築系刊)。 若錯過《捕鼠記》全球唯一的3場公演,請先讀過敬棠學長的精彩
Thumbnail
前情提要: 捕鼠記改編自1978年左右,金門因鼠疫肆虐,軍方要求每人每月都需要上繳老鼠尾巴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小説聊齋誌異的《促織》作為故事原型,形成本劇的架構(黃敬棠2022/10/21,於Q&A金大建築系刊)。 若錯過《捕鼠記》全球唯一的3場公演,請先讀過敬棠學長的精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