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J.H影評|《凡爾賽拜金女》:窺探法國歷史上最被討厭的女人,瑪麗王后奢華背後的孤獨

2020/08/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繼《愛情,不用翻譯》的成功,觀眾高度期待奧斯卡金像獎導演蘇菲亞.柯波拉的下一部電影。《凡爾賽拜金女》在2006年坎城影展迎來首映,電影結束後觀眾噓聲連連。同時,也有許多資深影評人賦予好評、表達對它的喜愛。
而至今《凡爾賽拜金女》仍是評價兩極。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部電影,能有如此極端的反應?
《凡爾賽拜金女》是蘇菲亞.柯波拉執導的第三部長片,前一部《愛情,不用翻譯》在2004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導演、最佳電影提名。蘇菲亞的電影通常圍繞在女性,以及她們身處的世界。在男性霸權的好萊塢,蘇菲亞充滿女性思維的電影獨樹一格。孤獨,是她電影中常見的主題,這部也不例外。
《凡爾賽拜金女》講述年輕的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東尼(克斯汀.鄧斯特飾演)嫁到法國,在充滿禮俗與八卦的凡爾賽,她靠著奢華的味蕾跟購物習慣麻痹自己與她身為王后的職責,最終她的揮霍導致了悲劇。
瑪麗安東尼是法國最後一位王后,是導致法國大革命的根源(對那個時候的人來說),在革命之後被斬首也奠定了她在歷史上罪人的定位。這由她最著名的軼事可見:當法國人民沒有足夠的糧食可以吃時,她說「沒麵包吃?讓他們吃蛋糕啊!」。一個無知愚昧又揮霍無度的女王形象,長期深植人心。
《凡爾賽拜金女》重新審視這名歷史上惡名昭彰的女王,從一位不近人情、不懂民間疾苦的上位者到一位受困於國際政治、心智來不及長大的年輕時尚偶像。在蘇菲亞.柯波拉的筆下,她不是一個罪人,她是一位在錯誤的時代出生成為女王的青少女。
《凡爾賽拜金女》克斯汀鄧斯特飾演瑪麗安東尼
《凡爾賽拜金女》絕對不是一部正統的歷史劇。蘇菲亞.柯波拉跳脫傳統的框架、「應該怎麼拍攝歷史人物」的思維,在電影中加入大量現代元素跟80年代搖滾音樂來詮釋這個青少女的心境。運用18世紀跟20世紀的視覺和聽覺衝突,蘇菲亞的創意也在挑戰觀眾的承受力。
蘇菲亞的敘事觀點是把雙面刃。《凡爾賽拜金女》仍有導演特有的女性思維,她脫俗不老套的呈現方式備受影評稱讚。同時,她切入的觀點:一個年輕膚淺的上流菁英分子,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最終導致電影評價兩極。
討厭的人受不了膚淺的歷史主角跟止於視覺的浮誇,愛的人喜愛她描繪出青少年物質生活的淺薄跟心境的糜爛。
以下我會補充一些關於瑪麗安東尼的人物歷史來了解《凡爾賽拜金女》切入點,一個在大環境下被推上王位的少女,跟解析導演蘇菲亞.柯波拉視覺創意背後的構想。

青少年皇后、國王:一場政治聯姻的家家酒

瑪麗安東尼是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婭第15個孩子、最年輕的女兒,對女皇來說女兒們是維持與鄰國友好關係的政治籌碼。女皇以化解奧地利跟法國的敵對關係為由,把14歲的小女兒嫁到法國去。此時,瑪麗安東尼心目中的凡爾賽宮是個像童話的地方,而她的未婚夫是個帥氣有魅力的王子。她在這樣錯誤的幻想跟預期中,來到了法國。
而在法國這邊情況也沒好到哪去。生性內向害羞的路易十六,此時仍是個15歲的青少年,對性一無所知也無心想要結婚,更糟的是他一直生活在奧地利是敵國的環境中,所以一想到要跟瑪麗安東尼發生關係(他畏懼事物的集合體),令他害怕至極。這也埋下日後輿論與不美滿婚姻的種子。
一個是14歲的青少女,一個是15歲的青少年,這場婚姻無疑是場扮家家酒,然而這場家家酒背負的是奧地利跟法國的國際關係,還有法國的未來。
當瑪麗安東尼抵達奧地利跟法國的交界時,需要進行一場交接儀式。她要褪下所有衣服跟奧地利有關的所有物,任何一個能緬懷家鄉的小物品、小墜子,都需要被留在背後。她要放下奧地利人的身份,以法國人的姿態入境,這讓仍是孩子的瑪麗安東尼哭了出來。在《凡爾賽拜金女》裡,蘇菲亞.柯波拉用一隻小狗放大被剝奪的情緒,當小狗被從克斯汀鄧斯特懷裡抱走,觀眾也能從她掙扎的臉龐感受到那種剝奪感。
這場交接儀式無疑是一場政治的展示,沒有人性可言只有權力的展現,而瑪麗安東尼的不自由才正要開始。
《凡爾賽拜金女》克斯汀鄧斯特在交接儀式中,赤裸著身子站在任人觀賞的棚子裡。暗示著從這一刻起,她的身體、她的人已經屬於法國了。

凡爾賽宮,瑪麗安東尼一生的牢籠

踏入法國後,身為王子妃的瑪麗安東尼沒有隱私可言,她跟路易十六的床事、她的一舉一動,都是凡爾賽茶餘飯後的八卦。在結婚後的第一夜、第二夜......持續到好個月、甚至好幾年,路易十六都沒有觸碰妻子,這也令瑪麗安東尼非常失望,而凡爾賽繁瑣的禮俗、高談八卦的風氣跟不美滿的婚姻都在持續擴大這位準皇后的孤獨。
在1774年,進入凡爾賽宮的第四年,18歲的瑪麗安東尼正式成為法國的皇后。
即便如此,兩人也還未發生性關係。整個凡爾賽樂此不疲的討論著國王的性無能跟王后沒能生下王位繼承人的失職。不只凡爾賽,連整個法國都知道瑪麗安東尼跟路易十六的床事不和,但這也讓人民質疑國王跟皇后治理國家的能力,一個連家事都搞不定的夫妻還能做什麼大事?
瑪麗安東尼(克絲汀鄧斯特飾演)在小特里亞農宮Petit Trianon的花園躺著,逃避著身為女王的職責跟凡爾賽的禮俗
瑪麗安東尼一生幾乎從未離開過凡爾賽宮,她並不瞭解真正的法國,也不想去了解。她只知道凡爾賽宮內的世界,甚至花了大錢建立了自己的別宮小特里亞農宮、一個小花園,讓她跟她的貴族友人能裝扮成牧羊女跟農婦在她幻想中的法國嬉耍。她的行為被全國笑話著,而累積的民怨也開始把法國所有的內部問題推到這位仍然天真的女王身上。
法國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夕造成的,支援美國戰爭的金援跟前幾任執政者留下的問題,讓法國瀕臨破產。路易十六治理國家的無能,這鍋也被甩到瑪麗安東尼身上。人民需要一個洩憤的對象,而小報媒體也看中了這點。他們大量抹黑瑪麗安東尼,用露骨的圖畫表示女王跟多個男人發生性關係,這樣的臆測不僅讓小報銷量大增,也放大了人民對於瑪麗安東尼的憎恨。連最著名的讓他們吃蛋糕啊!,也是當時假新聞的惡意中傷。
瑪麗安東尼最大的過錯無非是她的無知,對於法國情勢的不知情,低估了報章雜誌對她形象抹黑的影響力,以及缺乏身為女王的覺悟,她太晚才揹負起身為法國女王的職責。正如《凡爾賽拜金女》所描繪的,她到凡爾賽時仍是只想開趴賭博、購物、看帥哥的青少女,在婚姻上的不美滿更她讓依靠購物慾來填滿內心的孤獨。
在了解瑪麗安東尼的歷史後,我覺得更能理解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切入的角度,還有為什麼她用華麗的視覺跟現代的音樂來凸顯出這個天真少女的心境跟大環境的矛盾。

電影視覺設計:馬卡龍色的色彩饗宴

《凡爾賽拜金女》並不追求準確到位的歷史呈現,但在視覺上也相差不遠。法國政府特別批准電影團隊到凡爾賽宮取景拍攝,甚至開放維護中的鏡廳還有瑪麗安東尼的寢室給攝影團隊,所以畫面上是很到位的洛可可風。電影裡我們看不到凡爾賽宮以外的法國,觀眾只能跟隨著瑪麗安東尼的視角,一同被關進她無知的小世界裡, 從未窺探到18世紀真實的法國。
蘇菲亞.柯波拉受法國精緻甜品「杜拉麗」(Ladurée)啟發,電影中的服裝設計跟色彩都散發滿滿的馬卡龍色,不僅點綴著瑪麗安東尼的少女心,視覺上也被她的腐敗奢華所氾濫,這樣的色彩氾濫在王后購物的片段達到了巔峰。我將拆解下面一個片段,來看導演是用什麼手法在視覺達到這樣的衝突。
片段開頭,是在瑪麗安東尼聽到國王的弟弟生下一個男孩之後,這個消息讓她對於自己的情況感到無力跟悲傷。可以看到在龐大的房間裡,瑪麗安東尼縮在角落的身姿顯得特別渺小,彷彿是一個被困在金色牢籠裡的少女。而在下一秒,畫面立馬被鞋子、扇子、甜點等物品所填滿,宛如沈浸在物慾中的女王,正用購物來填滿畫面跟內心的空洞。
18世紀風的畫面搭上Bow Wow Wow的 〈I Want Candy〉,觀眾進入了女王仍是青少女的內心世界。蘇菲亞.柯波拉使用我們時代的音樂,在背景玩味的加入Converse的高筒帆布鞋,暗示的無關過去與現代,瑪麗安東尼就是一個青少女。在短短三分鐘內、約80個片段的蒙太奇,畫面每一秒都被衣服、食物、賭博籌碼跟卡片所塞滿,正如瑪麗安東尼用物質麻痺自己一般,我們的視覺也被色彩所迷惑、麻痺。
這樣的玩味加上視覺構思,更凸顯瑪麗安東尼這個角色的矛盾點。這也回到前面提到的為什麼這部電影褒貶不一,有些人覺得這樣的角色太過幼稚,但也有人覺得《凡爾賽拜金女》完美呈現出現實中的瑪麗安東尼。
終究,瑪麗安東尼是一個膚淺、喜歡追求美麗、生活在社會頂端的青少女,只是她背負了遠超出她能力所及的職責,才造成歷史上的悲劇跟她一生的黑名。
She was an ordinary human being in extreme circumstances. - Antonia Fraser, Author
粉紅色,是電影中瑪麗安東尼的代表色
  • 電影名稱:Marie Antoinette(美國)/ 凡爾賽拜金女(台灣)/ 瑪麗皇后(香港)
  • 上映日期:2006年5月24日(法國)
  • 片長:2小時03分
  • 導演:蘇菲亞.柯波拉 Sofia Coppola
  • 演員:克絲汀鄧斯特 Kirsten Dunst、傑森薛茲曼Jason Schwartzman、羅絲拜恩 Rose Byrne
*文章照片來源:IMDB
延伸閱讀:

喜歡我的文章,請幫忙拍手5下跟分享~
追蹤J.H禾和寫電影IG帳號,閱讀更多文章跟電影小知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1會員
35內容數
《J.H禾和寫電影》透過解析電影內容、拍攝手法跟社會背景,帶你一起用電影理解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