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文化之風:《書評職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書籍即將被以失落遺產視之的當代,研究文學、以至於替他人書寫的再書寫看來都像某種直拗,若不是將之視為良心事業,就是有些不合時宜的浪漫。《書評職人》收錄了政大台文所教授范銘如之於書的書寫,包括了「文學、時代以及理論觀念」,文學部分即針對文本本身進行評析,連帶在主題與歷史方的橫縱軸上替作家定位,如平路、西西、朱天文等中生代的響亮名稱,或許是作者自身研究領域影響,其所關注的泰半也跟女性意識有關係。時代則是自2005年始,至2010年每年一篇的書壇回顧,間雜以對於書評、文學理論等議題的看法。最後,空間則是頗具意趣的思考了文學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如同地方誌的寫作與定義、閱讀與創作時各自的空間意涵是什麼?在關注歷時性大於空間背景的趨勢下,其所指出的乍不可見的空間,的確是書中一處燦然亮點。


范銘如著/ 書評職人/聯合文學

范銘如著/ 書評職人/聯合文學


  該說是稱讚嗎?在讀完前面數篇書評之後,並沒有想要找尋原著作來讀的慾望,一來是作者剖析作品內涵的概念明確,如解剖生物般拉開絲絲牽連的有機體,哪個部位意喻著什麼、那些指陳所發展的方向尚有何者可能、或連結到作家創作的底層思維與傾向,一切明晰,易於入口。當然,文學最終還是要回到作品自身的閱讀,之於理解閱讀不夠例如我而言,這像是速食取餐車道,得以迅速而粗略地架構名家面貌。

  自身缺乏興趣或許也與閱讀取向有關,衍伸而論,閱讀與否本來就取決於個人偏好,書評作為推廣閱讀的功能,更多時候是徒勞無功。難以透過一篇文章重建出對方所愛的書堆模樣進而誘發閱讀,那麼書評最終目的在於何處?若你推崇的是從來無人涉足的幽靜岔路,是一塊寂靜甚顯得有些寂寞的指示木牌,意義也無法攀附於上頭。

  或如作者自己在訪談稿所言,書評是拆解作家設下的精妙疑陣,如兩造魔術師競相破解,想要解構那些幻麗魔障背後的真相,所謂隱喻、所謂概念、所謂核心意旨,這像是純粹智性的對奕遊戲。然實際上,論者自然不會與作者在同一位階,他們作為舞台上的理性配角,是盡量避免搶過書籍的風采,說是精彩,那也是另一種精彩,但難免有些為人作嫁的尷尬,書評是附屬的、依賴某作品的非獨立存在,它帶給寫作者的成就感總是打了折扣,一如其所言,是「吃力不討好」的手藝。

  那麼就實而論,書評之於閱讀者的根本價值在於何處?寫下一本又一本的影武者,他替君主(被評之書)推陳敷衍,策畫行事,類似於功用取向的幕僚,將狀似艱澀的命旨解釋給更廣闊的閱讀者知曉,同時呼喊著,這裡存在這這麼樣一個作者。在閱讀與思考過後,或許先不在乎主體性孰先孰後,寫書評的人最先最先的渴望,那萌發自下筆前的第一句話,應該是「天啊,這本書談的內容挺不錯的,我想讓更多人知道」,起初都是很簡單的,只是後者未必能夠達成,因為你想知曉的未必放諸天下皆是,更多人不喜歡「被知道」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作者的想法是,只要能讓對的人當下找到那本對的書,就是一件困難也極為美好的巧合,進一步是,不要渴望轉開每一處逼仄鎖孔、任意評價他人在意的優劣與否,而是要成為一陣自在無礙的風,視之透明、抓而無狀,拂過還有些舒服,但有需要的人會觀察到、那可能引導到某個地方,文化本來就近似於無形流動,沐浴風幕之中,可以梳理自我該前往的方向。

  而我希望成為那樣的一陣風,不過份在意每次寫出的回饋,不將自身所做視作陳義過高,回歸最初,也只是因為它挺有趣的,值得書寫罷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給個問號的沙龍
36會員
60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給個問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樂土在上》是劉芷妤繼《女神自助餐》之後,再一次對於當下時代的文學反饋,故事描述以臺灣為藍圖的鯨島被祖國侵略後,施行一連串文化改造措施,致使鯨島成為以樂值為唯一皈依的烏托邦樂土。樂土在上,這句美好頌詞揭櫫了政府希望人民如何看待自我處境,可越發甜蜜的糖,通常帶來越發疼痛的牙。
2025/04/05
  《樂土在上》是劉芷妤繼《女神自助餐》之後,再一次對於當下時代的文學反饋,故事描述以臺灣為藍圖的鯨島被祖國侵略後,施行一連串文化改造措施,致使鯨島成為以樂值為唯一皈依的烏托邦樂土。樂土在上,這句美好頌詞揭櫫了政府希望人民如何看待自我處境,可越發甜蜜的糖,通常帶來越發疼痛的牙。
2024/07/15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2024/07/15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2024/07/13
「很大程度上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頁382)     《黃色臉孔》(Yellowface)是個恐怖故事。   一如上述,這是作者匡靈秀(R. F. Kuang)於後記所說的第一句話。若你只讀過簡介,可能會感受到有些言過其實。
Thumbnail
2024/07/13
「很大程度上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頁382)     《黃色臉孔》(Yellowface)是個恐怖故事。   一如上述,這是作者匡靈秀(R. F. Kuang)於後記所說的第一句話。若你只讀過簡介,可能會感受到有些言過其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