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文化之風:《書評職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書籍即將被以失落遺產視之的當代,研究文學、以至於替他人書寫的再書寫看來都像某種直拗,若不是將之視為良心事業,就是有些不合時宜的浪漫。《書評職人》收錄了政大台文所教授范銘如之於書的書寫,包括了「文學、時代以及理論觀念」,文學部分即針對文本本身進行評析,連帶在主題與歷史方的橫縱軸上替作家定位,如平路、西西、朱天文等中生代的響亮名稱,或許是作者自身研究領域影響,其所關注的泰半也跟女性意識有關係。時代則是自2005年始,至2010年每年一篇的書壇回顧,間雜以對於書評、文學理論等議題的看法。最後,空間則是頗具意趣的思考了文學與空間之間的關係,如同地方誌的寫作與定義、閱讀與創作時各自的空間意涵是什麼?在關注歷時性大於空間背景的趨勢下,其所指出的乍不可見的空間,的確是書中一處燦然亮點。
范銘如著/ 書評職人/聯合文學
  該說是稱讚嗎?在讀完前面數篇書評之後,並沒有想要找尋原著作來讀的慾望,一來是作者剖析作品內涵的概念明確,如解剖生物般拉開絲絲牽連的有機體,哪個部位意喻著什麼、那些指陳所發展的方向尚有何者可能、或連結到作家創作的底層思維與傾向,一切明晰,易於入口。當然,文學最終還是要回到作品自身的閱讀,之於理解閱讀不夠例如我而言,這像是速食取餐車道,得以迅速而粗略地架構名家面貌。
  自身缺乏興趣或許也與閱讀取向有關,衍伸而論,閱讀與否本來就取決於個人偏好,書評作為推廣閱讀的功能,更多時候是徒勞無功。難以透過一篇文章重建出對方所愛的書堆模樣進而誘發閱讀,那麼書評最終目的在於何處?若你推崇的是從來無人涉足的幽靜岔路,是一塊寂靜甚顯得有些寂寞的指示木牌,意義也無法攀附於上頭。
  或如作者自己在訪談稿所言,書評是拆解作家設下的精妙疑陣,如兩造魔術師競相破解,想要解構那些幻麗魔障背後的真相,所謂隱喻、所謂概念、所謂核心意旨,這像是純粹智性的對奕遊戲。然實際上,論者自然不會與作者在同一位階,他們作為舞台上的理性配角,是盡量避免搶過書籍的風采,說是精彩,那也是另一種精彩,但難免有些為人作嫁的尷尬,書評是附屬的、依賴某作品的非獨立存在,它帶給寫作者的成就感總是打了折扣,一如其所言,是「吃力不討好」的手藝。
  那麼就實而論,書評之於閱讀者的根本價值在於何處?寫下一本又一本的影武者,他替君主(被評之書)推陳敷衍,策畫行事,類似於功用取向的幕僚,將狀似艱澀的命旨解釋給更廣闊的閱讀者知曉,同時呼喊著,這裡存在這這麼樣一個作者。在閱讀與思考過後,或許先不在乎主體性孰先孰後,寫書評的人最先最先的渴望,那萌發自下筆前的第一句話,應該是「天啊,這本書談的內容挺不錯的,我想讓更多人知道」,起初都是很簡單的,只是後者未必能夠達成,因為你想知曉的未必放諸天下皆是,更多人不喜歡「被知道」一些無關緊要的事。
  作者的想法是,只要能讓對的人當下找到那本對的書,就是一件困難也極為美好的巧合,進一步是,不要渴望轉開每一處逼仄鎖孔、任意評價他人在意的優劣與否,而是要成為一陣自在無礙的風,視之透明、抓而無狀,拂過還有些舒服,但有需要的人會觀察到、那可能引導到某個地方,文化本來就近似於無形流動,沐浴風幕之中,可以梳理自我該前往的方向。
  而我希望成為那樣的一陣風,不過份在意每次寫出的回饋,不將自身所做視作陳義過高,回歸最初,也只是因為它挺有趣的,值得書寫罷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59內容數
關於文學、歷史、哲學、社科的種種思考,試圖從堆疊的文字中找到需要被思考的問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給個問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白》是成為了顏色存在之前的存在,換言之,它是萬物得以生成的前提,「最極端的可能性之底層,是讓所有的聲音都能發出來的沈默」。
禁忌與逾越是一體兩面,禁忌必須要有逾越的可能才有活化空間;逾越若不存在限制,它不過也是一個日常世俗的舉措。
  父權結構是從何時開始誕生的?它最初的起源來自於什麼樣的生理與社會條件?若此狀況僅止於歷史的偶然性,在人類發展的途徑裡,有沒有可能在某個環節發生突變,因而產生全然差異的社會脈絡?
  願處在還未發生的未來,那代表著意欲往前的期許,代表著我有這個慾望想要認識你、想要博你;而曾經,是我已經進入過你的處境,而真正能以對方的姿態活過一遍,共處於那些焦慮悲傷與快活,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不落於俗的愛。
笑並沒有多大力量,它不是萬靈丹,不是懂得笑就不會哭了,它最多最多,就是被傷感淹沒前的那塊蕞爾小島,盡管兩三分鐘之後會再度陷入情感上的飄浮失重,你依然很慶幸有瞬間能夠穩定駐足,知道自己還能站著。
   性的未可輕易啟齒,讓它在社會空間上掙得了一處陰影,那裏頭可能有甜蜜肉感的愛膩,亦存在著足以嚙碎對方的恨意,性在二人關係中存在得極為曖昧,囊括了神秘、魅人、禁忌、背德等諸多因素、它的多義性是《我們沒有秘密》的故事核心
《白》是成為了顏色存在之前的存在,換言之,它是萬物得以生成的前提,「最極端的可能性之底層,是讓所有的聲音都能發出來的沈默」。
禁忌與逾越是一體兩面,禁忌必須要有逾越的可能才有活化空間;逾越若不存在限制,它不過也是一個日常世俗的舉措。
  父權結構是從何時開始誕生的?它最初的起源來自於什麼樣的生理與社會條件?若此狀況僅止於歷史的偶然性,在人類發展的途徑裡,有沒有可能在某個環節發生突變,因而產生全然差異的社會脈絡?
  願處在還未發生的未來,那代表著意欲往前的期許,代表著我有這個慾望想要認識你、想要博你;而曾經,是我已經進入過你的處境,而真正能以對方的姿態活過一遍,共處於那些焦慮悲傷與快活,如此才能稱得上是不落於俗的愛。
笑並沒有多大力量,它不是萬靈丹,不是懂得笑就不會哭了,它最多最多,就是被傷感淹沒前的那塊蕞爾小島,盡管兩三分鐘之後會再度陷入情感上的飄浮失重,你依然很慶幸有瞬間能夠穩定駐足,知道自己還能站著。
   性的未可輕易啟齒,讓它在社會空間上掙得了一處陰影,那裏頭可能有甜蜜肉感的愛膩,亦存在著足以嚙碎對方的恨意,性在二人關係中存在得極為曖昧,囊括了神秘、魅人、禁忌、背德等諸多因素、它的多義性是《我們沒有秘密》的故事核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毋需贅言,每個人參加古舊書展的目的迥然各異,不必追問具體原因,在我看來,那純粹是吸引可以理解為吸引個人所需的盛會。我不知道其他參與者是何想法,我認為作家和小說家參加古舊書展非常重要。首先,當你置身在書海之中,感受著不同年代的舊書的氣質靈動,等於接受一股神奇的力量。其次,我相信每個作家來到書展現場僅從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從大學時期開始,我讀完十幾部學術著作,但卻只評了其中一部,絕大部份都是寫讀書筆記。相對起來,我很積極為文學著作寫書評、摘要和心得。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所相信的意義,很可能只是在強化別人的信念,畢竟你可是他的隱藏財源。
Thumbnail
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毋需贅言,每個人參加古舊書展的目的迥然各異,不必追問具體原因,在我看來,那純粹是吸引可以理解為吸引個人所需的盛會。我不知道其他參與者是何想法,我認為作家和小說家參加古舊書展非常重要。首先,當你置身在書海之中,感受著不同年代的舊書的氣質靈動,等於接受一股神奇的力量。其次,我相信每個作家來到書展現場僅從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從大學時期開始,我讀完十幾部學術著作,但卻只評了其中一部,絕大部份都是寫讀書筆記。相對起來,我很積極為文學著作寫書評、摘要和心得。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於文學創作的新認識
Thumbnail
「有時候,人們會嘲笑我們國家竟有這麼多過剩的書籍。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有幹勁,我會選擇當編輯,從事出版事業。我們有責任讓智慧一直延續下去,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炒熱門,卻罔顧良心的工作,因為那些粗製濫造的新書對於世界文學的危害程度,可能要遠大過戰爭帶來的後患。」~赫曼.赫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