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勞在德國觀察筆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德國工作已經超過五個寒暑也在德國換過一次工作,之前回台灣的時候有些朋友好奇在德國的工作薪水、福利如何,是否又如印象中的工時短、福利好。的確在德國的工作福利是比台灣優渥的,以博士後研究員在德國研究中心任職薪資稅後(扣除所得稅、退休金與健保)至少都在2800歐元左右,相較於台灣的5萬多的月薪真的是優渥許多,尤其是生活物價其實沒有高過台灣太多的情況下,要養家活口還過上可以的生活是沒什麼問題的。此外從第一年進去就有30天的帶薪休假,依照進去的時間折換(像我七月開始工作,那第一年就是15天休假),而這帶薪休假還不包含病假等特殊原由的假(當然也要有相關的文件證明才能請);請假認定基本上也相當寬鬆,長達一周以上的休假要提前先申請,這五年多下來還沒有遇過不准假的情況;由於我們研究中心(奇葩的)研究人員也要打卡的制度[在台灣、英國研究人員上下班都不需要打卡,且研究人員工作時間其實不太固定且時常下班時仍需要在家工作],每年也都會累積不少超時(超過合約規定所需的工作時間-通常是39 小時一周),這些超時也都可以當作假期抵用(雖然我基本上沒用過),也因為這樣在德國工作其實相對台灣有著更多閒暇時間發展人生的興趣.看著我同事們工作完就是參加社團活動、騎馬、開船、玩車、園藝、參與政治、跟小孩一起活動烤肉….,在COVID之前也常聽他們去了非洲、古巴、越南、新加坡…..基本上是世界各地旅行,每個同事在離開了工作崗位之後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又精彩的人生,而工作只不過是一種有著具體產出回報社會並獲得薪水的活動,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僅是國家在制度上的支持,同時也是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探索與學習。
當然即便生活在同一個制度下,不同的職位與責任就會有著不同的生活樣貌,我在德國剛開始的兩年半是個工作內容標準的博士後研究員,回顧文獻、設計、執行實驗、寫論文、申請經費、帶學生…,而當時的工作負擔就與現今研究員無異,同時工作也不僅限在上班時間(這也是為何打卡制度對研究人員來說並不合理),回到家要遙控實驗室的儀器、準備投影片、論文,在離開這職位之前每年的超時基本上都是200小時以上,並且這時間還不包含在家裡工作的時數,而帶薪休假更是還有20多天未休。到下一個工作開工前的兩個月過渡期,我仍舊在那實驗室幫忙了一個月,除了我勤奮熱心(奴性)工作之外,當外勞就是要能做比當地人更多的事,然博士、博士後研究員、助理教授普遍過勞卻是常態,對比能夠充分享受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的技師們,這勞動辛勞差距是很難用興趣使然來解釋的,而這後面有著像是學界對於經費分配、審核機制、人員聘用…等等的問題,也著實難以一言蔽之,要討論也至少是數千字的篇幅才能窺見;從另一方面來看研究員、教授這些能被冠上科學家的人,對於知識的熱情(那一瞬之間的Eurika!) 是不足以支持他們走過無止境的挫折、重來,最後好不容易擠出一點成果,然後才有機會被檢視評分,看能不能有之後的經費可以繼續研究,或許領著我們走過這幽谷的是無數夜裡搔頭苦思、不想放棄的自我要求與紀律。
Dr. W




    avatar-img
    5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r. WTF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不論超市裡的品項,德國的超市就是讓人存在一種斷糧的恐慌感。有時候遇到國定假日超市連周一都不開的時候,真的是會晴天霹靂,尤其是那種自以為熬過了週日才發現周一也沒開的時候,暗自思考空氣是不是也有熱量的那種憂傷……。身為一個把吃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這種恐慌更是加倍!
      連鎖超市的確有很多優點,例如果菜看起來最少都很美,品質管理比較好,就算有批漏,馬上帶著收據回去退換,店員也不會多問你問題。但是說來說去,我還是最喜歡在台灣菜市場裡買菜的自在感,攤販把商品放在攤販上任君挑選,你可以悠悠哉哉的慢慢逛,貨比三家後再決定要去哪一攤買。
    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也因為住在鄉下地方,一直以來去其他大城拜訪朋友都要耗時3-4個小時通勤,而有車之後不僅能開始探索周邊公車難抵達的景點,拜訪朋友更能輕鬆自在,不用擔心多早要出門或是會不會接不到晚班回家的火車,有種終於在德國長出雙腳可以自由移動的感受...
    所以我只剩下休學回家或者硬著頭皮念下去這兩個選項。無論選哪一個,我內心都非常的掙扎。如果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都沒辦法做實驗的話,我能如期畢業嗎?如果不能,到時候沒有獎學金了該怎麼辦?要是休學回家,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回來,那那我這一年的結果不就白費了嗎?
    (T in Germany) 身在熱衷於安排一切的德國,2020一月中,我已將行程表一路排到了八月,並且把所有機票都買好了,(關於排計畫這件事,有同事一路已經排到了聖誕節的假期,我只能佩服),並期待著這一年的收穫。 受到COVID-19的影響,這一整年公差或私人的旅行機會一項一項地取消,包含原本預計
    先不論超市裡的品項,德國的超市就是讓人存在一種斷糧的恐慌感。有時候遇到國定假日超市連周一都不開的時候,真的是會晴天霹靂,尤其是那種自以為熬過了週日才發現周一也沒開的時候,暗自思考空氣是不是也有熱量的那種憂傷……。身為一個把吃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這種恐慌更是加倍!
      連鎖超市的確有很多優點,例如果菜看起來最少都很美,品質管理比較好,就算有批漏,馬上帶著收據回去退換,店員也不會多問你問題。但是說來說去,我還是最喜歡在台灣菜市場裡買菜的自在感,攤販把商品放在攤販上任君挑選,你可以悠悠哉哉的慢慢逛,貨比三家後再決定要去哪一攤買。
    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也因為住在鄉下地方,一直以來去其他大城拜訪朋友都要耗時3-4個小時通勤,而有車之後不僅能開始探索周邊公車難抵達的景點,拜訪朋友更能輕鬆自在,不用擔心多早要出門或是會不會接不到晚班回家的火車,有種終於在德國長出雙腳可以自由移動的感受...
    所以我只剩下休學回家或者硬著頭皮念下去這兩個選項。無論選哪一個,我內心都非常的掙扎。如果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都沒辦法做實驗的話,我能如期畢業嗎?如果不能,到時候沒有獎學金了該怎麼辦?要是休學回家,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回來,那那我這一年的結果不就白費了嗎?
    (T in Germany) 身在熱衷於安排一切的德國,2020一月中,我已將行程表一路排到了八月,並且把所有機票都買好了,(關於排計畫這件事,有同事一路已經排到了聖誕節的假期,我只能佩服),並期待著這一年的收穫。 受到COVID-19的影響,這一整年公差或私人的旅行機會一項一項地取消,包含原本預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出國這些年想了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不明白如何取捨。 從薪水、退休、工作環境、交通、醫療等方面比較了臺灣、德國和日本的生活選擇。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2019年從日本的研究所畢業回台灣工作開始,做了三份日文業務的工作發現自己好像不喜歡業務這個身份,日報週報月報季報年報,無止盡的報告消耗很多自己對生活的熱情。而在這幾年的上班生涯因為通勤時間太長,在捷運上看YOUTUBE上的韓文教學頻道而考過韓檢中高級,也因轉換心情撿起許久已荒廢的英文也把多益考到了
    Thumbnail
    在英國生活六、七年,遇到最多人問的問題是薪資與職涯比較。這篇文章邀請了一位跟我在英國一起讀研究所的好朋友 Shu,分享了各自過去五年的薪資與職涯生活。文章分享了薪資、開銷、工作時長、職場風格等方面的比較。
    Thumbnail
    團隊因優秀同仁離職後出現職缺,而離職同仁透過關係積極求職。文章談論外商工作的高薪低壓情況,以及職務天花板的困境,並鼓勵個人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現況的反思,並期望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從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後,那一年24歲,從24歲至現在31歲,就一直做著全職工作幾乎沒有停過,每天會固定時間工作八個小時,下班才是自由和自主的生活。 許多人會說這是正常的,不工作怎麼會有錢可以生活下去呢? 是這樣沒錯,有固定的工作和每月固定薪資入帳,的確減少了許多金錢上的焦慮。 不過在這樣的看似安
    Thumbnail
    我的職務是工程人員,在我前期的工程人員是直接現場處理,後來門市數量快速增加,公司人力無法負荷,改委託外部協力廠商第一線處理,工程人員作驗收管理的工作。我是在這個轉換期間人事異動時進來的,進公司第一天到25年後退休的最後一天,原則上我算是做同一職務沒有變過,也沒升遷、輪調過,可見工作能力之不佳^=^。
    Thumbnail
    出國這些年想了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不明白如何取捨。 從薪水、退休、工作環境、交通、醫療等方面比較了臺灣、德國和日本的生活選擇。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大學畢業後的故事,挑選一份非常規的工作。從正式員工到年度簽約工作,挑戰自己的穩定性觀念。不確定未來,卻也見到另一種平衡和可能。焦慮不安,卻又充滿期待與挑戰。
    Thumbnail
    2019年從日本的研究所畢業回台灣工作開始,做了三份日文業務的工作發現自己好像不喜歡業務這個身份,日報週報月報季報年報,無止盡的報告消耗很多自己對生活的熱情。而在這幾年的上班生涯因為通勤時間太長,在捷運上看YOUTUBE上的韓文教學頻道而考過韓檢中高級,也因轉換心情撿起許久已荒廢的英文也把多益考到了
    Thumbnail
    在英國生活六、七年,遇到最多人問的問題是薪資與職涯比較。這篇文章邀請了一位跟我在英國一起讀研究所的好朋友 Shu,分享了各自過去五年的薪資與職涯生活。文章分享了薪資、開銷、工作時長、職場風格等方面的比較。
    Thumbnail
    團隊因優秀同仁離職後出現職缺,而離職同仁透過關係積極求職。文章談論外商工作的高薪低壓情況,以及職務天花板的困境,並鼓勵個人明確自身需求與目標。透過此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對現況的反思,並期望讀者梳理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合適的決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從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後,那一年24歲,從24歲至現在31歲,就一直做著全職工作幾乎沒有停過,每天會固定時間工作八個小時,下班才是自由和自主的生活。 許多人會說這是正常的,不工作怎麼會有錢可以生活下去呢? 是這樣沒錯,有固定的工作和每月固定薪資入帳,的確減少了許多金錢上的焦慮。 不過在這樣的看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