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勞在德國觀察筆記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德國工作已經超過五個寒暑也在德國換過一次工作,之前回台灣的時候有些朋友好奇在德國的工作薪水、福利如何,是否又如印象中的工時短、福利好。的確在德國的工作福利是比台灣優渥的,以博士後研究員在德國研究中心任職薪資稅後(扣除所得稅、退休金與健保)至少都在2800歐元左右,相較於台灣的5萬多的月薪真的是優渥許多,尤其是生活物價其實沒有高過台灣太多的情況下,要養家活口還過上可以的生活是沒什麼問題的。此外從第一年進去就有30天的帶薪休假,依照進去的時間折換(像我七月開始工作,那第一年就是15天休假),而這帶薪休假還不包含病假等特殊原由的假(當然也要有相關的文件證明才能請);請假認定基本上也相當寬鬆,長達一周以上的休假要提前先申請,這五年多下來還沒有遇過不准假的情況;由於我們研究中心(奇葩的)研究人員也要打卡的制度[在台灣、英國研究人員上下班都不需要打卡,且研究人員工作時間其實不太固定且時常下班時仍需要在家工作],每年也都會累積不少超時(超過合約規定所需的工作時間-通常是39 小時一周),這些超時也都可以當作假期抵用(雖然我基本上沒用過),也因為這樣在德國工作其實相對台灣有著更多閒暇時間發展人生的興趣.看著我同事們工作完就是參加社團活動、騎馬、開船、玩車、園藝、參與政治、跟小孩一起活動烤肉….,在COVID之前也常聽他們去了非洲、古巴、越南、新加坡…..基本上是世界各地旅行,每個同事在離開了工作崗位之後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又精彩的人生,而工作只不過是一種有著具體產出回報社會並獲得薪水的活動,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僅是國家在制度上的支持,同時也是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探索與學習。
當然即便生活在同一個制度下,不同的職位與責任就會有著不同的生活樣貌,我在德國剛開始的兩年半是個工作內容標準的博士後研究員,回顧文獻、設計、執行實驗、寫論文、申請經費、帶學生…,而當時的工作負擔就與現今研究員無異,同時工作也不僅限在上班時間(這也是為何打卡制度對研究人員來說並不合理),回到家要遙控實驗室的儀器、準備投影片、論文,在離開這職位之前每年的超時基本上都是200小時以上,並且這時間還不包含在家裡工作的時數,而帶薪休假更是還有20多天未休。到下一個工作開工前的兩個月過渡期,我仍舊在那實驗室幫忙了一個月,除了我勤奮熱心(奴性)工作之外,當外勞就是要能做比當地人更多的事,然博士、博士後研究員、助理教授普遍過勞卻是常態,對比能夠充分享受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的技師們,這勞動辛勞差距是很難用興趣使然來解釋的,而這後面有著像是學界對於經費分配、審核機制、人員聘用…等等的問題,也著實難以一言蔽之,要討論也至少是數千字的篇幅才能窺見;從另一方面來看研究員、教授這些能被冠上科學家的人,對於知識的熱情(那一瞬之間的Eurika!) 是不足以支持他們走過無止境的挫折、重來,最後好不容易擠出一點成果,然後才有機會被檢視評分,看能不能有之後的經費可以繼續研究,或許領著我們走過這幽谷的是無數夜裡搔頭苦思、不想放棄的自我要求與紀律。
Dr. W




    5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r. WTF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不論超市裡的品項,德國的超市就是讓人存在一種斷糧的恐慌感。有時候遇到國定假日超市連周一都不開的時候,真的是會晴天霹靂,尤其是那種自以為熬過了週日才發現周一也沒開的時候,暗自思考空氣是不是也有熱量的那種憂傷……。身為一個把吃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這種恐慌更是加倍!
      連鎖超市的確有很多優點,例如果菜看起來最少都很美,品質管理比較好,就算有批漏,馬上帶著收據回去退換,店員也不會多問你問題。但是說來說去,我還是最喜歡在台灣菜市場裡買菜的自在感,攤販把商品放在攤販上任君挑選,你可以悠悠哉哉的慢慢逛,貨比三家後再決定要去哪一攤買。
    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也因為住在鄉下地方,一直以來去其他大城拜訪朋友都要耗時3-4個小時通勤,而有車之後不僅能開始探索周邊公車難抵達的景點,拜訪朋友更能輕鬆自在,不用擔心多早要出門或是會不會接不到晚班回家的火車,有種終於在德國長出雙腳可以自由移動的感受...
    所以我只剩下休學回家或者硬著頭皮念下去這兩個選項。無論選哪一個,我內心都非常的掙扎。如果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都沒辦法做實驗的話,我能如期畢業嗎?如果不能,到時候沒有獎學金了該怎麼辦?要是休學回家,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回來,那那我這一年的結果不就白費了嗎?
    (T in Germany) 身在熱衷於安排一切的德國,2020一月中,我已將行程表一路排到了八月,並且把所有機票都買好了,(關於排計畫這件事,有同事一路已經排到了聖誕節的假期,我只能佩服),並期待著這一年的收穫。 受到COVID-19的影響,這一整年公差或私人的旅行機會一項一項地取消,包含原本預計
    先不論超市裡的品項,德國的超市就是讓人存在一種斷糧的恐慌感。有時候遇到國定假日超市連周一都不開的時候,真的是會晴天霹靂,尤其是那種自以為熬過了週日才發現周一也沒開的時候,暗自思考空氣是不是也有熱量的那種憂傷……。身為一個把吃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這種恐慌更是加倍!
      連鎖超市的確有很多優點,例如果菜看起來最少都很美,品質管理比較好,就算有批漏,馬上帶著收據回去退換,店員也不會多問你問題。但是說來說去,我還是最喜歡在台灣菜市場裡買菜的自在感,攤販把商品放在攤販上任君挑選,你可以悠悠哉哉的慢慢逛,貨比三家後再決定要去哪一攤買。
    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也因為住在鄉下地方,一直以來去其他大城拜訪朋友都要耗時3-4個小時通勤,而有車之後不僅能開始探索周邊公車難抵達的景點,拜訪朋友更能輕鬆自在,不用擔心多早要出門或是會不會接不到晚班回家的火車,有種終於在德國長出雙腳可以自由移動的感受...
    所以我只剩下休學回家或者硬著頭皮念下去這兩個選項。無論選哪一個,我內心都非常的掙扎。如果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都沒辦法做實驗的話,我能如期畢業嗎?如果不能,到時候沒有獎學金了該怎麼辦?要是休學回家,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回來,那那我這一年的結果不就白費了嗎?
    (T in Germany) 身在熱衷於安排一切的德國,2020一月中,我已將行程表一路排到了八月,並且把所有機票都買好了,(關於排計畫這件事,有同事一路已經排到了聖誕節的假期,我只能佩服),並期待著這一年的收穫。 受到COVID-19的影響,這一整年公差或私人的旅行機會一項一項地取消,包含原本預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在醫院站崗的日子,你都不曉得你會遇上怎麼樣的民眾怎麼樣的事情
    Thumbnail
    〈電影筆記〉數十年之探索,如何交會台灣電影的某種夢想,以一種影像實踐與自然造化的關係思索,以一種可能的東、西哲思橋樑,形成跨文化精神共振可待開拓的一頁…
    Thumbnail
    首先要知道,能夠住在這麼舒適的環境絕對是恩典。若和在地人聊過找房就會知道在柏林找房之困難,畢竟柏林是大城市又是德國首都,是一個大家都想來的地方,除了房價貴得嚇人外,也很難找到願意出租的房子。
    Thumbnail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其實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購買商品時,我們認為自己是經由理性的計算去達成最大效益,對人類學來說,這些看似主動的選擇其實受到文化脈絡影響。而菜市場的主要客群「歐巴桑」,這個帶有許多刻板印象的名詞,其實是根源於台灣傳統性別分工下的養成。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在醫院站崗的日子,你都不曉得你會遇上怎麼樣的民眾怎麼樣的事情
    Thumbnail
    〈電影筆記〉數十年之探索,如何交會台灣電影的某種夢想,以一種影像實踐與自然造化的關係思索,以一種可能的東、西哲思橋樑,形成跨文化精神共振可待開拓的一頁…
    Thumbnail
    首先要知道,能夠住在這麼舒適的環境絕對是恩典。若和在地人聊過找房就會知道在柏林找房之困難,畢竟柏林是大城市又是德國首都,是一個大家都想來的地方,除了房價貴得嚇人外,也很難找到願意出租的房子。
    Thumbnail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其實存在著許多有趣的文化現象。購買商品時,我們認為自己是經由理性的計算去達成最大效益,對人類學來說,這些看似主動的選擇其實受到文化脈絡影響。而菜市場的主要客群「歐巴桑」,這個帶有許多刻板印象的名詞,其實是根源於台灣傳統性別分工下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