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老闆的三聲道-擁有一口流利粵語的木柵越南住民

2021/02/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專門做泰國手工料理的台北木柵居民,因為時常需要補給各種東南亞食材的關係,我大概知道木柵有幾間越南雜貨店,零星分布在政治大學附近的木柵市場,以及緊鄰著景美女中的木新市場。
製作泰式咖哩需要使用棕櫚糖,這也是我最常在越南雜貨店內購買的商品,有次在採購時意外發現老闆的三聲道:對著越南同鄉講越南話、對著台灣人和印尼人講國語,而對著香港人……講粵語!
回家後查閱資料,發現台灣各地來自越南的新住民越來越多,但是居住在木柵的越南移民有個特色:
原來他們多數是過去住在越南的廣東華人,因為歷史因素,輾轉來到台灣定居。
是什麼樣的歷史因素呢?
位於木柵興隆路上的「廣式」大東海越南餐館
去年(2020)9月底,參加了由位於木柵地區的興隆公共住宅2區所舉辦的「新移民四重奏:食的文化Part.2」,了解到了更多的細節。
在二次大戰前後,許多中國南方的居民為了逃難,越過了中越邊界在越南定居,但因為北方戰亂不斷,許多華人也不斷南移。1975年越戰結束,反共的南越「淪陷」後,許多人則透過台灣在1976年特許成立的 「仁德專案」,再度輾轉來到台灣。
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規模的接受他國難民,當時透過仁德專案來台的越南人約6000人,其中一個收容越南難民的位址在澎湖的講美白沙灘,位於現今講美國小旁邊,於1978年開辦至1988年關閉,將近11年之久。
而碰巧的是,就在越戰結束的1975年,台北市政府為了解決社會弱勢居住問題而建的「安康社區」剛剛落成。因緣際會之下,許多因為越戰而逃難至台灣的越南華人移民,就被政府安置在這個剛建成不久、專門收容貧民的社區裡。
現存的安康社區平房仍可見中越文並陳的警示語
為了支持大量越南移民的生活需求,許多越南攤商開始在附近的安康市場聚集,逐漸形成了特殊的越南移民生活圈。
然而安康社區的風評並不好,「報導者」出過一篇專文:《台北市最後的貧民窟 安康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描述了當時社區附近鬥毆頻仍、青少年用毒常態以及性犯罪氾濫的景象,居民更因為各種結構因素難以脫貧。
終於在2012年,台北市政府決定全面改建安康社區。現在除了最後一排舊有的平樓外,多數區域已逐步轉型為公共住宅,那天舉辦活動的興隆公共住宅,正是建在安康市場的原址。
而原本位於附近安康市場內的攤商,也移往木柵其他地區,主要聚集在木新市場與木柵市場兩處。
服務的客人除了越南同鄉外,來自印尼客人也逐漸成為大宗。這些商店同時賣越南、印尼和泰國的商品毫不稀奇,雜貨店的老闆們更是擔任料理老師的角色。
/
那天跟位於木新市場內的越南鳳容食品的老闆閒聊了幾句,意外發現老闆十分健談, 我來這裡買棕櫚糖好多次了,竟然都沒發現!
「在這裡十幾年啦,我們是來自廣東的華人。」
「很多香港人聽到我們講粵語都很驚訝,想說你們越南人怎麼會講粵語,但我們本來就是廣東人啊!」
「香港人本來也都是廣東移民去的,我們跟香港人的粵語差別就是腔調和一些用字而已,就像台灣的台語,也有北中南的差別啊~」
「現在印尼人來買的越來越多了,我們都知道哪個牌子的東西他們比較喜歡。」
「也有台灣人開始自己想做東南亞菜,但不會做,台灣人吃東西本來就跟東南亞不一樣嘛,所以他們都會來問我太太怎麼做。」
位於木柵木新市場內的越南鳳容食品
我邊補棕櫚糖的貨,邊看到老闆娘正在跟一個台灣太太解釋怎麼回家用泰式酸辣湯醬煮出道地的泰式酸辣湯。
短短幾句話、幾個畫面,就帶出了背後的歷史背景與身分認同,人是怎麼順應著大時代潮流,遷移、離散、再定居,找到自己在新的土地上的位置。
在台灣這個移民社會,我們各自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歷程,才能讓我在台北木柵的木新市場和這位越南華人老闆買泰國棕櫚糖呢?
真的是,緣分啊。
monkeyuying
monkeyuying
泰國料理研究者。到泰國藍帶學了一年的泰國料理,並以第二名畢業。愛吃、愛煮也愛寫,希望更多朋友愛上東南亞! 臉書粉絲頁「暹羅猴老大」https://www.facebook.com/monkeyuying 可在粉絲頁訂購精心製作的泰式手工咖哩醬包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