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耳朵借我:才女曾雅君談《自己》和音樂人生

7/6 耳朵借我:才女曾雅君談《自己》和音樂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早在十來年前,老友謝宇威就跟我大力推薦過曾雅君:他說,這個唱客語歌的小女生真的很有才華又很會唱,要密切注意!後來我知道,他逢人就推,成了雅君得以正式出版專輯的伯樂。2009年曾雅君發行首張專輯,拿下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從觀眾席走到頒獎台短短十來秒,電視機播著她的歌,光那一小小段,已經讓無數觀眾驚艷:這是誰?什麼歌這麼好聽!

我至今記得初次聽到〈存在〉的震撼:彷彿看到天頂一顆燦爛奪目的超新星凌空而降。今天的節目,我也和她一起溫習了這首歌。

之後十年,她只出了兩張專輯,慢工出細活,曲曲精采,2013的第二張專輯《心地》又拿了兩座金曲獎。她成立個人工作室,從創作到發行,一切自己來,也因為這樣,她得慢慢存錢,攢夠了經費才能以心目中的規格製作錄音,一點一滴,每首歌都得來不易。

《自己》是她去年底發行的第三張個人專輯,曾雅君親自擔任詞曲、演唱、製作、編曲,這是我最喜歡的2019專輯之一,也終於約到雅君來上節目了。

曾雅君是在新竹北埔長大的。父親是藥劑師,也是業餘音響發燒友,家裡有許多Hi-Fi器材。她小學五年級就開始作曲寫歌,無師自通,連五線譜都不會讀。爸媽都是喜歡音樂喜歡藝術的人,他們全力支持女兒,甚至後來雅君決定專職做音樂,父親斥資為她購置器材,在家裡弄了一間錄音工作室。曾雅君個性內向,不愛拋頭露臉,總是關在家裡寫歌錄歌,那個小小的房間便命名「鴿子窩」,孕育了她許多的作品。

2019年,曾雅君結婚了,在中壢的新家設置了「鴿子窩2.0」,人生進入新階段,小小的窩裡也有了伴。這張《自己》的作品,多半是在新家完成的。

曾雅君是那種一開口唱歌,你就只能繳械投降的歌手。她的聲嗓,只能說老天賞飯吃。她也是極厲害的詞曲作者,更是功力高強的製作人兼編曲:新專輯許多天外飛來的弦樂段落,都出自她的想像。2016年她初次為別人製作專輯,和曾仲瑋合作了《掌牛哥》,也讓她對編曲製作種種有了更全面的觀照。

她說:之前讀到書裡寫世界上有些人的靈魂來自外星,於是總在人世感覺格格不入。她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自己在別人眼中好像不容易適應「日常生活」的各種眉角,卻常常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感到鄉愁的呼喚。

這一路走來,她對自己的才華和作品始終清楚明白,然而創作是一條寂寞的漫漫長路,她也曾自問是不是要繼續走下去,這樣一直走,又會抵達什麼地方?加上經歷了一場不愉快的被侵權的官司,她一度心情掉到谷底。幸而她懂得藉著創作和自己對話,慢慢地,一首首歌寫出來,她常常邊寫邊哭,甚至到了錄音室還會邊唱邊哽咽。

這張專輯的歌,都是直面內在、袒露自我的療癒過程。只要敢於直面傷疤,和自己坦誠相對,日常生活也能提煉出爍爍的美麗的結晶。是的,這些歌,一首比一首美,一首比一首好聽,音樂之神不會辜負你的才華,只要你向祂奉獻出絕對誠實、毫不保留的自己。

這些年曾雅君堅持用客語創作,也曾拒絕大公司簽入旗下的邀約,只因對方要求她先出國語專輯。這樣的創作路線,加上從來不擅於行銷自己,這麼一位才華奪目的創作歌手,始終沒能被更多人認識。在許多內行樂迷的心目中,曾雅君早已是「the best kept secret」,現在,是讓更多人認識她、愛上她的時候了。

播出曲目:

我的微笑
存在(2009)
承認(demo, 2005)
自己
樹憶
別老是告訴我
瘋了
在這裡的理由
FAITH 信心 feat. Dynesti Williams
真正的心情
珍愛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Alian電台亦有隨選重聽服務,歡迎利用。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松本零士(1938-2023)2月13日逝世,享年85歲。他是我童年少年時代深愛的漫畫家,《銀河鐵道999》原著漫畫曾是構造我的世界觀最重要的建材。
「日昇之屋」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是西洋流行史版本最多的歌曲之一,這首歌的源頭或許可以一路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也有學者主張它和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有些關係......
松本零士(1938-2023)2月13日逝世,享年85歲。他是我童年少年時代深愛的漫畫家,《銀河鐵道999》原著漫畫曾是構造我的世界觀最重要的建材。
「日昇之屋」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是西洋流行史版本最多的歌曲之一,這首歌的源頭或許可以一路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紀的歐洲,也有學者主張它和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有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