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丹青
書名:《退步集》/《退步集續編》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1. / 2007.4.
「到了筆寫,已是末路」,陳丹青不只一次這麼說。他引述的是八十多年前的魯迅,臨著黑暗的時代,悲憤而又無力:「......都是空話。筆寫的,有什麼相干?實彈打出來的卻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於墨寫的謊語,不醉於墨寫的挽歌,威力也壓它不住......。」
到了二十一世紀,面向槍口昂然行進的青年固然已是積塵的歷史,然而文人的口舌和健筆,臨到種種現實的霸橫,往往仍得默然的。陳丹青在下筆之前,便自認這恐怕「已是末路」,然而又憋不住。於是,他秉筆直書、痛陳時弊,成了一代「老憤青」,儼然是「獨立知識分子」的典範,許多人把他當成了當今中國社會各種疑難雜症的「萬靈丹」。他的名字甚至還成了「潮人」代表,最近有本雜誌把他和蔡康永、立威廉、陳昇等名字並列為「十大魅力男人」,可見其「跨界」的影響力。
陳丹青何許人也?他總是剃著極短的平頭,不分冬夏一身深色唐裝,煙不離手,國罵不離口。朋友說他畫家本色,「看人先看相」,目光凌厲如刃如炬。照他自己的說法,他希望自己可以是「全職的業餘畫家、業餘的全職作家」。他的本行原是油畫,然而近年「文名」大噪,演講、對談、寫書邀約不斷,「作家」身份遂凌駕「畫家」身份,他似乎也不以為忤。
他生於一九五三年,是共和國的第一代新生兒。父母輩在政治運動中屢經磨難,他也在青春大好的年代離鄉背井,成了下鄉插隊的知青,一度以為會以農民身份老死山溝。誰知改革開放風潮漸起,他得以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習畫,八十年代初以「西藏組畫」震動藝壇,隨後赴美,在紐約一住十八年。二○○○年陳丹青當了「海歸派」,回國定居,應邀在清華大學執教。然而他終於無法忍受高等教育體制的種種壓抑與扭曲,二○○五年憤然請辭,且公開發表了辭職信和一系列針砭文章,野火燎原,轟傳一時。
《退步集》和《退步集續編》兩本文集,收錄了他回國以來發表的隨筆、雜文、對談與演講紀錄,還有個人部落格上的若干文字。他暢談古今東西的藝術史與藝術家,質疑近年城市建設飛速的「除舊佈新」,當然更少不了轟動一時的「辭職事件」始末,以及關於高等教育的議論。他談魯迅(前後談了三回)、談奧運、談時尚、談攝影、談青春記憶、還談同性戀(他對性別議題的開明態度,即使在民智大開的大陸,依然引人側目)。不管談什麼,陳丹青絕不敷衍,即使面對愚蠢的記者、懶惰的提問,他也絕不順手搬用套話濫調,反而顯出了風格。
陳丹青的履歷,即使在那一代滿載著故事的下鄉知青之中,也算是極特殊的。他的父母早早就被劃為右派,這種「壞出身」使他在成長過程親歷了無數的羞辱和冷眼,也使他很早就對政治神話的種種高調徹底免疫。對他那一代的知青來說,「反右」、「文革」、「下鄉插隊」都是共同的經驗,然而陳丹青早在八十年代初便放洋出國,長居紐約,「開眼界」的時間比同輩人提前很多,使他更能看清百餘年來糾纏不清的中西文化與政治情結,乃至於自身一代人的遭遇和命運,不至於「醬」在海峽兩岸各執一辭、濫調充斥的論爭之中。
而且,陳丹青畢竟不像同代的阿城那樣淡定、看破。既決定做「海歸派」,大抵便不憚被目為「醬進去」了。《退步集》與《續編》二書,相較他旅美期間的隨筆,確實不復從容悠閒,而多了幾分「入世」的硝煙氣味。
陳丹青的文字是上好的白話文。那樣質樸明朗的文體,其實是向著他心目中的精神原鄉:那個早已消逝的「民國」,一個徹底滅失了的文化養成環境。陳丹青傾慕那一代人的教養和風采,並且試圖理解那教養和風采的來處。他那雙長於「看相」的灼灼目光,時時帶來新鮮的視角:他寫民國知識份子,竟是從「面相」下手,寫照片中的周作人,連被押赴法庭的時候都顯得氣質非凡:「穿件乾淨的長衫,瘦得一點點小,可是那樣的置之度外、斯文通脫」,知識分子「即使在喪盡顏面的時刻,他們一個個都還是書生文人的本色」。作為對照的微言大義則是:多年後,文革塵埃落定,許多著名文藝家劫後餘生,然而「長期的侮辱已經和他們的模樣長在一起了」。
這具體而微寫出了陳丹青的感慨: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一波波的政治運動,便是一場全民集體「斯文掃地」的過程,不只一整代人的「教養」所來處被斲斷、踐踏,不復可得。待到事過境遷,再欲重新接回那斷絕了的根脈,已經不可能了,充其量也只能「不忘前事」而已。章詒和寫《最後的貴族》,亦是此意。
陳丹青之備受矚目,說明了「獨立知識分子」是多麼珍貴。《退步集》與《續編》這些文體各異、夾沙帶泥的議論,實事求是、不卑不亢,在在都是維持「獨立思考」姿態的努力,也都試圖引向那斷絕已久的文化根脈。陳丹青的文字時時潛含著啟蒙的力量,或許正來自他的「不合時宜」、來自他對眾人遺棄的種種前事的一脈深情。
(給《文訊》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