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到底差在哪?」相信是很多人不解的疑惑,也是眾治療師們不斷被問的問題。
其實除了物理治療 (physical therapy, PT) 和職能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以外,復健團隊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類,叫做語言治療 (speech therapy, ST) ,三者合稱為復健3T。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物理治療 (physical therapy)
物理治療為患者處理「身體結構(physical)」的問題,諸如神經、肌肉、骨骼、關節等的不適感。有「四大主科」的專長,分別是:骨科、神經、心肺、小兒。
物理治療師透過所謂的「3M」協助患者復健,分別為物理因子儀器(modality)、徒手治療(manual)、運動治療(movement)。物理因子常見的有光、電、水、熱等儀器治療;徒手治療顧名思義是透過雙手進行如筋膜放鬆、神經鬆動等技術;運動治療則包含矯正運動、肌力訓練等。物理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解決患者身體上的不適。
物理治療師透過動作分析及各種評估技術,找出患者身體不適的原因,並加以處理、治療。
職能治療 (occupational therapy)
職能治療為患者處理「職能(occupation)」的問題。有「三大領域」的專長,分別是:生理、精神、小兒。
職能治療師透過有目的活動訓練患者,提升職能參與能力,或透過環境、活動調整、輔具等,讓參與職能的條件降低,來適配患者目前的狀況。職能治療的最終目的即是讓患者可以順利參與職能,提升主觀安適感。
職能治療師透過活動分析剖析一項職能或活動所需的條件(包含人的條件及環境條件),並透過評估技術與量表了解患者現況(包含身體結構能力及認知功能等),找出與患者現況不適配的部分並予以介入。
語言治療 (speech therapy)
語言治療為患者處理「言語及語言(speech & language)」的問題,核心知識有:言語、語言、吞嚥。
其中言語包含了構音及流暢度,語言包含聽說讀寫的理解及表達(涉及認知功能),吞嚥則涉及了從口腔自咽喉部的肌肉協調。因此可看出語言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同樣專注於患者能力與活動條件之間的適配程度。
語言治療師透過矯治的方法訓練患者身體結構的能力或認知功能,進而達成與人溝通及吞嚥的目標,或透過輔具的使用協助復健潛能較低的患者達到最大程度溝通及吞嚥等功能表現。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同屬復健團隊的一員,以各自的專業協助患者排除或克服障礙及減少不適感,透過不同職類專業互相協調溝通復健計劃,讓患者在傷或術後順利回歸生活並達到最大程度獨立。
治療師們的專業技術或多或少有重疊之處,(例如職能及物理治療師都會幫中風病人進行被動關節活動運動),因此在醫療場域中有時會較粗略地將職類的業務用部位分別,例如最常見的即是:職能治療做手,物理治療做腳。
但實際上在復健執行時並無法分得如此清楚,治療師們必須保持溝通,了解患者最新的進展狀況,並隨時調整復健計畫。例如當物理治療師開始訓練中風患者站立後,職能治療師可在有目的活動中加入維持站立平衡的活動目標;又或者語言治療師訓練患者語言能力時,職能治療師在活動中也可以加入言語認知相關的元素。
對患者來說並沒有哪個專業特別重要,少了任何一項職類都可能讓患者的復健不夠完善,對未來生活的獨立程度產生影響,復健團隊彼此是互相協助且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關於職能治療這項職業的問題洋洋灑灑就寫了三課,接下來的課程會繼續為大家帶來職能治療相關的知識和臨床上常見的疑問!
我是享翔,這堂職能課就上到這邊,下課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