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裡學】每一個凝視物件的書寫,便是一次全新探訪自我的旅程。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今日藥帖:張懸 - 喜歡


他說是一場莫名的水患,湧進十三年前的研究室,讓這一本珍藏就此問世。
搭配著一首喜歡的歌,讀一本喜歡的書,我對閱讀的涉略總是太過沒有脈絡,可能是從鄰座客人談話間聽來、某段刊物讀物文章敘述,或是影片介紹….浪漫一點地說,這可能比擬為一條條指引的紅線也不為過,只是線頭那一端是一本本讀物這般。

先是從「屏東本事」刊物、「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我喜歡筆者的描述方式,也許那是一個顯然富含知識的人,但描繪事物的方式總是更接近常人,所謂常人指的是大小老少、本地外地的, 便在一系列的作品中選擇從這裡開始(撇除無意間發現,但同為該作品編輯的讀物)。

惜物珍視的感覺很老派卻實在, 彷彿在書中找到一個可以對談的朋友,在許多認知上不謀而合。

其中分成不同類型的物件來聊,有平凡到也許會認為不值得一談的東西,也有日常到不知為何能以此作為標題之一的物件,但對於能於其中得到共鳴的人而言,真的很有趣。

每個物件這樣一說都好似充滿生命感,在生活環繞一周都能看見的食衣住行育樂之上,在那些夾於頁數之間先貼上標籤的地方。閱讀的習慣總是跳躍,於是在尚未讀完的這一本,先挑出喜歡的章節來分享,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它,或收藏。


raw-image

▎說說明信片吧

『一開始,我們會寫明信片給遠方的親友』,就像我們曾經也會手寫卡片甚或小字卡給想瞭表心意對象一樣,舉凡冷戰的時候適用、提醒關電、關瓦斯的時候適用、各種貼心表現適用。

而明信片的感受又再擴大了些時間與地域差距的感受,它可以讓在身處外地的自己寫張明信片給親友,或只是給未來的自己,那些旅行彼時會有各種心境,都未必是後來落地於某地後,能夠再次親臨的。

明信片是一種紀念、提醒、想念、分享也『不只是附屬於旅行者的敘事媒介或收藏客體,作為一個物件主體,它也經歷了屬於「自己的旅行」』


raw-image

▎無法被取代的存在,將無限蔓延

在家中各角落獨立長出來的書柱,不需要特別施肥也能一落落地完好生根,書櫃的存在始於存藏,從直立地將一本本書擺放好,到再無空間直立後,便上演各種擺放實驗,思考擺放的順序調整能不能再騰出空間無論水平或者縫隙。

筆者所述那種對書的不捨,拳拳到位前些日子整理書櫃的心情,明明是這樣珍藏卻因為空間限制,讓陳設看來有些凌亂,為了養成讓書櫃「新陳代謝」的習慣,在其中不斷地抽出這一本,但過幾分鐘後又擺回上一本進書櫃的這種假裝篩選的遊戲。

『我從不憂心電子書會取代紙本書』他這樣說道。睡前的閱讀習慣、舊書的氣味、翻頁的聲音、書瘠的手感、封皮的視覺,以及守護這一切的書架,對我們來說仍充滿魔性召喚。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細細品嚐要做什麼,但 :「收藏並不是那種藉由買取商品以炫耀甚或等待其價值攀升,以取利潤的階級嗜好;相反地,是希望讓物品得以逃脫商品化的市場禁錮,納入擁有者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總地來說,這是你的東西,它必然注入過你的靈魂,且顯現你的某種樣子。



#書名:物裡學 (2021復刻增修新版+全新攝影)
作者:李明璁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30

作者簡介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於台大社會學系任教十餘年,現執教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與電影創作學系。主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獲「生活風格節目」、「節目創新」等三項金鐘獎。亦創立探照文化,擔任《屏東本事》總編輯。曾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策展許多大型藝文活動,多次擔任總統文化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評審。製作過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

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獲選金鼎獎優良出版推薦。亦曾獲《GQ》雜誌選為2018與2020年「Men of the Year」、《La Vie》2019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持續以各種創作、編輯、設計和策展,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於2008年初版發行,十餘年來,書中文章已被多本高中國文教材收錄。作者創新自由、不受侷限的寫作風格,將深入淺出的理論解析、與雅俗共賞的抒情隨筆,巧妙而精準地融合一塊。重新復刻的新版,不僅修訂、收錄這些精彩作品,更加入上萬字的新寫篇幅,以及作者本人重新攝影的近三百張相片。

  內容共分十章──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解放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涵蓋日常事物的諸多典型與變貌。全書時而溫柔時而批判、帶點詼諧也適切感傷、私密對話同時宏觀思考、提供療癒又指向雋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isHome的沙龍
27會員
45內容數
許多時候人生是絕對孤獨的, 在不想聊天的時候,在沒有話題的時候, 也未必能時刻保持熱情與包容,因為更多時間裡很難找到絕對理解你的人, 所以這些那些堆疊起來,便成為願意閱讀的理由, 想為自己留白的時候、不需要言語的時候, 進入一本書的觀點是暫時安全的, 因為那裏的世界是全新,而你也。
FisHom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23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2021/12/23
反覆將自己浸泡於過熱又失溫的書寫,來來回回,沒有華麗的用詞。 平實地寫著自己在成為文字工作者前後所有的心境歷程,誰說寫字的不食人間煙火, 彥菁說:「就算公開觀點,公開文章可能會招來謾罵,但比起如此,她想陪更多人,喜歡上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2021/12/09
這一本更像是好好說話的進階版了,一切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我們都受過那種對自己「作過的事、犯下的錯要如何反省」的能力,這樣的教育,但卻未受過「對自己即將產生或投遞的信念,回馬槍檢視」的能力,而本書將提供這樣的思考工具,藉由有條理的資訊去評估,給腦袋有足夠的選項與選擇。
Thumbnail
2021/12/09
這一本更像是好好說話的進階版了,一切先從自己的信念出發。我們都受過那種對自己「作過的事、犯下的錯要如何反省」的能力,這樣的教育,但卻未受過「對自己即將產生或投遞的信念,回馬槍檢視」的能力,而本書將提供這樣的思考工具,藉由有條理的資訊去評估,給腦袋有足夠的選項與選擇。
Thumbnail
2021/11/24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2021/11/24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除了會寫文章來分享自己的看法與故事外,我也喜歡閱讀文字作品。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看短視頻更有趣,但是對我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或許,也和我不太喜歡嘈雜的事物有關。又或許,我偶爾也喜歡一個人安靜獨處的時光。 仔細思考後,我推測喜歡閱讀文字作品的三個原因是: 1.看到更具深度的觀點 2.容易學習新知識
Thumbnail
除了會寫文章來分享自己的看法與故事外,我也喜歡閱讀文字作品。或許有些人會覺得看短視頻更有趣,但是對我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或許,也和我不太喜歡嘈雜的事物有關。又或許,我偶爾也喜歡一個人安靜獨處的時光。 仔細思考後,我推測喜歡閱讀文字作品的三個原因是: 1.看到更具深度的觀點 2.容易學習新知識
Thumbnail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18篇文章,紀錄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也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Thumbnail
「 閱讀,是為了能夠好好地生活。」——法國小說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這是本封面很美的書,因為這個第一印象而借閱。18篇文章,紀錄作者於現在寫作的進行式,連接過去與未來之間,那些不可抹滅的書寫記憶和藝術,也回應了徵文提問的「你喜歡文字嗎?」——因為有些事務不可抹滅。
Thumbnail
閱讀是一個人便能開始的休閒活動,也因為書裡的世界實在過於迷人。一頁接一頁、一本一本地翻著,讓人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筆者而言,閱讀就像場人生的旅行,像日常的對話,像刺激的冒險;是享受當下、回味過往,也是展望未來。過程會痛苦,同時亦會幸福,某人藉由文字傳遞的東西,同樣透過文字緩緩滴入筆者的心頭。
Thumbnail
閱讀是一個人便能開始的休閒活動,也因為書裡的世界實在過於迷人。一頁接一頁、一本一本地翻著,讓人完全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筆者而言,閱讀就像場人生的旅行,像日常的對話,像刺激的冒險;是享受當下、回味過往,也是展望未來。過程會痛苦,同時亦會幸福,某人藉由文字傳遞的東西,同樣透過文字緩緩滴入筆者的心頭。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的本身,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細微的提問,存在於充斥萬物的天地循環, 那物與物之間,我們與物之間的關係什麼?
Thumbnail
閱讀,也是有餘溫的吧! 那些書中所述的可能是流程、字句都會構築 成畫面。也可能闔上這一本書時,必不會記憶猶新, 如往後有相似情節或者類似心境時,那時讀過的書, 某個篇章、某幾個段落,將不人工化地浮現出來, 我覺得閱讀可以很科學,這很有趣。
Thumbnail
閱讀,也是有餘溫的吧! 那些書中所述的可能是流程、字句都會構築 成畫面。也可能闔上這一本書時,必不會記憶猶新, 如往後有相似情節或者類似心境時,那時讀過的書, 某個篇章、某幾個段落,將不人工化地浮現出來, 我覺得閱讀可以很科學,這很有趣。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也許未必是現在的人閱讀少了,可能正好相反地更多,只是不侷限在紙本了,因為取得資訊方式更多元。而書店該如何在這樣的間隙生存下來也是所有愛書人,我們不是沒有方向,我們的困難是方向太多該如何從中選擇,這不是紙本時代,但卻是編輯與出版的大時代。
Thumbnail
原先我不買二手書的,堅持都要博客來買新書,然後還要看什麼時候三本75折,折騰了半天,於是一千元也只能買個三四本。除此之外,也希望一本書能從頭到尾都是屬於自己的,這跟衣服一樣,總覺得別人穿過自己再穿,即便洗過,也不是什麼衛生問題,但心裡就是過不去,就是怪。 但試著去買二手書之後,我再也不買新書
Thumbnail
原先我不買二手書的,堅持都要博客來買新書,然後還要看什麼時候三本75折,折騰了半天,於是一千元也只能買個三四本。除此之外,也希望一本書能從頭到尾都是屬於自己的,這跟衣服一樣,總覺得別人穿過自己再穿,即便洗過,也不是什麼衛生問題,但心裡就是過不去,就是怪。 但試著去買二手書之後,我再也不買新書
Thumbnail
那一書之差,讓時間開始了。 絞盡腦汁得不到得,放空時卻得到答案,所以我們更需要離線時光。做這件事的目的,並無帶著明確的目標與期待,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獎賞。擁著寧靜與單獨的勇氣,成為自己靈魂的中心,成為像一本書的人。
Thumbnail
那一書之差,讓時間開始了。 絞盡腦汁得不到得,放空時卻得到答案,所以我們更需要離線時光。做這件事的目的,並無帶著明確的目標與期待,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獎賞。擁著寧靜與單獨的勇氣,成為自己靈魂的中心,成為像一本書的人。
Thumbnail
一本書,如果能在最適合的時機,在最適合的環境與狀態下,為最適合的人所讀,相信無論對書本身或對讀者而言,都是幸福的事吧。
Thumbnail
一本書,如果能在最適合的時機,在最適合的環境與狀態下,為最適合的人所讀,相信無論對書本身或對讀者而言,都是幸福的事吧。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Thumbnail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執行長陳瑞惠(左一)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拾藏團隊於鳳嬌催化室進行深度交流。 現代資訊量爆炸,記錄和藝術表現形式眾多,令人眼花撩亂,使不少人身處文學環境之中不自知,或是即便有書寫的習慣,也會認為文學是高不可攀的領域,這樣的情形都使得文學藏品和社會大眾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文學創作往往來自於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