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 03 恆變與不變:以《政與源》的街景和心緒為討論主軸

2021/06/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
  街景是恆變卻也不變的存在。一瞬間一瞬間,只要人走過,鳥飛過,剎那間的街景便會顯得那麼的不同。但若把時間拉長成一個月、一年、甚至是十年,它又好似完全沒有變化似的,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副景象。三浦紫苑所作的《政與源》,便恰恰將這樣既恆變又不變的街景保存了下來,如同定格般凝固了文本中的風景,如此的街景一方面看似變化,但一方面卻又在人心中不斷的封存,甚至變成一種記憶的再現。
  而這樣封存街景並再現,如《政與源》所言,「東京東部的墨田區Y町是剛好在荒川和隅田川之間一片像三角洲的地帶,江戶時代建造的大小運河至今仍然在街道穿梭,連結了兩條河川。」在其中,除了兩位老人的互動外,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小鎮,那條街、那條水道便是最吸引人目光的存在。每個章節,作者都會重新介紹一遍這個城鎮,並賦予那條陪伴著他們走過七十幾年人生的運河不同的意義。
二、
  《政與源》的故事由一場告別式開始。身為花簪職人的堀源二郎與其自小的玩伴有田國政在參加完友人的葬禮後,和源二郎的弟子吉岡徹平在河畔遇到了正在做社會科作業的小學生。為了調查Y町的歷史,小學生們將目標鎖定在年過古稀的兩位長者身上。在確認完兩位都在這裡度過很長的時光後,他們正式進入訪問。而其中一個問題,這對玩伴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答案。「請問你們小時候的Y町和現在的Y町有什麼不一樣嗎?」在銀行工作,個性有些一板一眼的國政在心中想著,都過了半個世紀自然不一樣;反之,身為花簪職人,瀟灑風流的源二郎說出的卻是:「沒有改變啊,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是一個悠閒的好地方。」。
  確實,都過了半個世紀。不論是經歷戰火或是都市重建計劃,要一個地方保持一模一樣的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只如此,時間也會不斷地對街景進行翻修。時間在帶走舊生命的同時也運來新生命,不論是植物或是動物,皆參與了街景的建構。而人口的遷移、商家的增減更是從來不停止,街景又要如何不變?源二郎又為何會說出沒有改變呢?
三、
  現今,離開家鄉在外打拚的人不在少數。不論是為了學業或是工作,又或是因為旅遊而暫別故里,雖然不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程度,但久久回一次老家可以說是常態。而回家時比起改變之處,是否感受到更多的是又回到了熟悉的老地方?即便道路可能經歷拓寬,隔壁搬來了新人家,家園熟悉的氣味卻未曾改變。這時再來回想源二郎的回應似乎就不是那麼難理解了。他在Y町生活了七十幾年,一路看著人來來去去,看街景不斷的變化。但他最熟悉的人情味及生活步調,那份屬於Y町的悠閒,是不論過了多久都存在的。
  而這不也適用於我們所生活過的無數街道?不論是短暫停留半年,又或是定居十年,那些街道的樣貌都不斷在改變,但屬於某段時間的記憶卻不會消失。即便某家老店消失,曾在裡面用餐的記憶卻不會消失,連同店面的樣子都被刻進了腦海。因此即便店舖已不存在於此地,仍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被留在了那個地方。街景的改變紀錄了一代一代的生命興衰,而我們的記憶紀錄了每個曾經又曾經的街景。交錯之下留下的除了肉眼可見的東西,更多的是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的無形之物。
四、
  「經過漫長的歲月,Y町的風景雖然逐漸改變,但Y町人生活並沒有改變,就像年少時一樣,源二郎仍然在國政的身旁。」一同走過七十多年的歲月,源二郎和國政早已不再年輕,身邊的人也來了又去,不變的是兩人天差地遠的個性及無比堅固的友誼。如同書中所說,風景改變了,但生活的方式沒變;而兩人的年紀增長了,朋友間的情誼卻和年少的他們無二致。
  我們所生活的現在也是,前人所築的平房今日也許不復存在,我們所居住的家屋也許某日也會消逝。但曾經生活過的記憶不會消失,地方的風情也依然留存,那些看不到的,最能讓我們覺得熟悉的無形之物,會一直存在於某個村里、某條街上、某個人心中。即便街景改變了,但只要那片土地還存在,街道依然會被建起,生命亦不會停止輪迴。不論生老病死、喜怒哀樂,都終將被保留在那時那刻並銘刻在每時每瞬的街景中。

  • 參考資料:
    三浦紫苑著,王蘊潔譯:《政與源》(臺北:春天出版,2017年)。
  • 本文作者
  予冬,本名陳思妤。藍墨水文藝社第六屆編輯。就讀台灣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最害怕的是沒錢買書及沒空間放書。
字覺Jikaku〡文藝解剖社
字覺Jikaku〡文藝解剖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