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去走瓦拉米步道,
在花蓮縣的南端,
和臺東縣很接近了。
從民宿過去要開車大約2小時,
我們還沒7點就帶著行李離開。
因為疫情增溫,
各大超商都不再外借廁所和提供休息區,
我們先到麥當勞買早餐比較保險。
車子一直開到光復車站停車場,
上完洗手間也只能在車上吃早餐。
再出發直接到南安遊客中心,
沒有時間進去看導覽,
瞭解八通關越嶺道的歷史。
南安遊客中心前的大片農田,
近年來已成為當地布農族發展有機稻米的重鎮,
正逢秧苗成長綠油油的的景象,
與晴空相映成一片賞心悅目的富饒風光。
來到台30線的終點也就是瓦拉米步道的起點。
全長將近15公里的瓦拉米步道,
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
可分成前段「步道口─山風瀑布」、
中段「山風瀑布─佳心」,
及後段「佳心─瓦拉米山屋」,
後段區域必須申請入山、入園證才能進入。
今天我們的目標是走到佳心。
瓦拉米的布農族語是「Malavi」,
意思是「一起來」或「跟著來」;
日本人則音譯成「Warabi」,
翻成漢字是「蕨」的意思。
兩種語言加在一起,
剛好蘊藏著跟我一起到蕨類故鄉的意涵。
日本人在瓦拉米部落設置「蕨駐在所」,
山友也稱瓦拉米步道為「蕨之道」。
步道寬敞且平緩,
不到500公尺就來到山風駐在所舊址,
駐在所西北側是寬廣的溪谷,
經常有強勁的山谷風吹來而取名「山風」。
建於1920年而在1944年撤廢。
目前只剩水泥平台。
山風駐在所建於1920年而在1944年撤廢。原址目前只剩水泥平台
駐在所西北側是寬廣的溪谷,經常有強勁的山谷風吹來而取名「山風」
距離駐在所遺址不遠處即是「山風一號橋」,
步道至一號橋前有補給和巡邏的機車停放。
新山風一號吊橋於2020年1月開放,
身漆墨綠色的鋼索吊橋橫跨拉庫拉庫溪,
拉庫拉庫在布農族語為「Luk-Luk」,
意指無患子,
因為在溪流兩旁能找到許多無患子樹,
但又有一說指「Luk-Luk」,
是溪流衝打石頭的聲音。
吊橋長120公尺,
離地約30層樓高,
遠望可以欣賞綿延不絕的翠綠群山,
向下看是深邃的溪谷。
雖然吊橋堅固無危險之虞,
但山高水深,
行走其上讓人有步步為營之感。
暫駐足往橋左方遠眺,
但見涓絲一線自山巔蜿蜒而下,
在堅硬的古老岩石上切割出深刻的痕跡,
流水潺潺一瀉而下匯入拉庫拉庫溪谷。
原本的吊橋留下一側橋墩延伸出觀景平台,
供旅客從另一個角度欣賞吊橋與山林溪谷美景。
繼續走到大概1.7公里處,
就是離山風瀑布最近的二號橋,
相較於一號橋嬌小且古樸。
二號橋長25公尺、寬2.8公尺、高2.2公尺,
是1930年改建的鋼筋水泥造橋門。
復古的橋墩與拱門上的字跡,
皆始於日治時期,
就連鐵索都完好如初。
是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現存的,
唯一鋼筋水泥造舊鐵線橋。
山風二號吊橋剛好座落在瀑布頂端,
旁邊有叉路下階梯,
可直達瀑布下方的水潭,
我們捨棄那一段繼續前行。
走過二號橋之後就是步道中段,
漸漸有古道的感覺了。
沒有刻意去看是什麼種類的植物,
但隨處可見的綠意令人身心舒暢,
鼻子也不時聞到來自樹木、草木、
泥土的大自然味道。
這條步道的里程樁是間隔0.5K設置,
另發現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通信部基石,
和BM. NO#36水準點基石。
步道有些路段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
看到告示牌會多一點戒慎和恐懼,
但因為往上爬的途中,
只遇見幾位前一晚住宿在山屋的山友,
狹路相逢互相側身讓路的情形不多。
在3.5公里之後須高繞,
是完全沒有遮蔭的一段路。
台灣黑熊在大分、瓦拉米一帶出沒,
成為研究台灣黑熊的重要區域。
因此沿途可見黑熊造型的指示牌,
與相關警告標語。
而紀錄片「黑熊來了」即是於此拍攝取材,
大大增添步道的知名度。
我們是沒有和黑熊「邂逅」的期待啦!
來到4.9公里佳心駐在所遺址,
佳心布農語「kashin」為風景絕佳之意。
佳心駐在所位於稜線平坦處視野極佳。
日治時期除了設置駐在所辦公室外,
還附設番童教育所、番產交易所,
還有療養所等相關設施。
目前此處有一觀景平台,
並設有廁所、簡單的炊事處。
我們在平台休息一段時間,
和幾位山友閒聊並補充水分和熱量,
然後原路往下返回。
途中遇見山屋的補給人員,
背負著大批的糧食往上走,
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並立即讓路。
開車回南安遊客中心換衣服和裝水,
跟花蓮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