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地心引力的束縛。在看完《自己的力學》之後。

2021/06/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己的力學,洪瀞。
找到喜歡又做得好的事。
兩個禮拜前,我用「動摩擦力小於最大靜摩擦力」的物理特性寫完對於「執行動力」的想法,沒想到接著就在這本書的推薦序看到歐陽立中提到同樣的科學原理,不同的是,他用這個道理來講「習慣養成」。
「大部分的知識其實都是相通的」,這是為什麼跨領域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以及為什麼洪瀞能用「力學」來講述人生的致勝筆記。
自己的力學共有七種:充實力-充實格局、發現力-發現長處、準備力-準備動能、抗壓力-淬鍊韌性、鼓舞力-鼓舞勇敢、轉換力-轉換心境、影響力-影響命運。
這樣寫出來似乎只是心理勵志,而不是真的物理學,其實每種力都有相對應的物理原理,充實力是逃逸速度,發現力是觀察者效應,準備力是地震,抗壓力是壓力,鼓舞力是量子糾纏,轉換力是熱能轉換,影響力是太陽輻射。
我讀過的物理課本內容早就都還給高中老師,這樣的關聯仍然讓我感到相當有趣,證明這些「力」並非空口白話,或是某種口味的雞湯,而是古老智慧的嚴謹道理(其實我們知道的科學不算太老,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也不過是三百多年前的事)。
「找到喜歡又做得好的事。」
把這本書的副標題展開,會得到以下這句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找到自己的喜好並且成功駕馭他,為所在的社會創造價值。」
認識自己是件聽起來很直覺、事實上並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自己,通常不會注意到自己的優點。」優點就像是薛丁格的貓,和燒瓶裡的毒氣一起待在盒子裡的貓咪,處於生和死的疊加狀態;不被自己看見的優點,處於存在和不存在的疊加狀態。
找到屬於自己的關鍵字,將燃燒的熱情,經過適當的轉換,得到想要的結果。以目前市售的汽車引擎來看,熱效率 40% 已經相當優異,無法成為能量的部分,大多變成了廢棄的熱能,作為一個人而非機械,可以調整出效率更好的「發動機」。
很多時候環境和心態「並無對錯,只有適不適合」,懂得迴避才有機會開創新局,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要是都轉得不順利,換座山也可以,「調整自己後再重新出發,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壓力所帶來的成長不會在承受的當下出現,而是需要時間的累積,在不同壓力下生成的石墨和鑽石都是「碳」,卻有完全極端的特性,鑽石是極佳的研磨劑和絕緣體,石墨則是很好的潤滑劑和良導體,分別在不同的領域有各自的價值。
初衷。
這件「喜歡又做得好的事」,就是自己的「初衷」,跟隨這盞明燈,洪瀞選擇回家鄉任教,用最正面、最直接的方式,引導學生發掘自己的能力,「只要持續學習,持續累積成果,未來必有無限可能。」
讀完這本書,就像是選修了一堂「自己的力學」課,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何累積能量,成為「放對地方的普通人」,在人生實境裡穩定輸出與茁壯,則是在闔上書本、在下課之後,一生的功課。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5會員
347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