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不知不覺,原來已經成立了信託?

普通人不知不覺,原來已經成立了信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般人聽到信託,第一印象已經是富有階層的工具,然後就關掉耳朵不再聆聽下去。其實,這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日常生活中,構成信託的例子也不少見,例如:

1)父母出錢給子女買物業,有機會構成歸復信託(resulting trust),意義等於是儘管物業是子女的名字,但只是代父母持有物業,父母依然是實益擁有人。

2)先生出錢買樓,物業只寫先生名,太太並非業主。但是,只要滿足某些條件,例如,太太的「付出」足夠讓她以衡平法權益爭取利益的話,便構成法律構成信託(constructive trust),意義等於是儘管物業是先生的名字,但太太亦有權擁有物業的權益。

什麼?以上這些也是信託?對的!可能你不經不覺已經成立了不少信託關係了。

平常可能沒有太大問題,但若果發生婚姻關係改變或資產繼承等觸發事件,後果可大可小。一旦發生財產糾紛或爭議,不同的資產持有架構,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也可能大大違背自己當初的意願。因此,一個良好的財務策劃,除了關注保障及投資外,更要關心業權的架構問題。

以上只是考量香港的簡單狀況,還沒有考慮到海外投資或移居的稅務居民身份問題,牽涉居籍的遺產稅,以及普通法與大陸法不同原則導致的繼承問題等等。舉例,很多人喜歡投資海外物業,而土地及物業是屬於不動產,遺產繼承是需要跟隨當地法律進行分配的。在沒有全面了解相關資訊下,便會為自己一生所累積的資產帶來風險,錢少了,也會影響家人的生活品質了。

以上內容個人分享用途,並不構成任何建議。如有相關諮詢,請聯繫相關專業人士。

延伸閱讀:

https://familyclic.hk/tc/topics/Properties-arrangements/Purchasing-property-together/FAQ/

avatar-img
程俊昌 Gifford的沙龍
6會員
22內容數
這個是不少華人社會的迷思,今日為大家客觀分析,究竟這句說話,是對是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講到長期回報,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會覺得物業,股票,以至於投資於物業或股票的基金才是值得投資的項目。至於只得4-6%回報左右儲蓄保單,有人認為就只是沒什麼回報,稍稍好過存款的投資。那麼,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送子女到海外升學,是不少家長的目標之一。目前流行的地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除了美國的美金是和港幣掛鉤外,英鎊,加元及澳元匯率都隨時間而波動,有機會大幅影響理財預算。但如果著重把握匯率的時機,則必須保有現金,變相失去長期增長的機會。
講到長期回報,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會覺得物業,股票,以至於投資於物業或股票的基金才是值得投資的項目。至於只得4-6%回報左右儲蓄保單,有人認為就只是沒什麼回報,稍稍好過存款的投資。那麼,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送子女到海外升學,是不少家長的目標之一。目前流行的地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除了美國的美金是和港幣掛鉤外,英鎊,加元及澳元匯率都隨時間而波動,有機會大幅影響理財預算。但如果著重把握匯率的時機,則必須保有現金,變相失去長期增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