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楊德昌。

2021/07/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圖片擷取自網路)
讀著《再見楊德昌》一書的途中,也一併把「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重新溫習過。要說看得更懂了些嗎?不如說更明白楊導為何如此受人敬重,更曉得他為臺灣電影付出了什麼。你會在電影中瞥見他的生命,接收到他的信念與思辨,感受到冷冽視角下,非同熾熱,滾燙不過的浪漫情懷——楊德昌的電影很社會,卻也很個人。​
​「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這經典台詞,出自《一一》片尾中洋洋之口,斗大淚珠再次毫不猶豫地簌簌落下,因我們都知道,楊導早已經做到了。​
​他記錄,在你我未曾參與的年代,傳統的人與價值怎麼被巨大浪濤侵蝕,他們又以何等溫柔的身段保持屹立不搖的姿態。他站在時代更迭的夾縫中,賣力拉住兩頭的繩,一邊回望著臺灣過去舊時代的輝煌與落寞,另一邊則躁動且不安地緊追著西化的未來,他幽微提醒,不只阿隆(《青梅竹馬》,侯孝賢飾)要好好想一想,我們也要仔細思量,如何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他要我們先別急著悲傷,跟著鏡頭觀看的過程也逐漸習得那種沉著冷靜的心性、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無論是在面對分不清真實抑或虛構的人心困境,還是五〇、六〇年代壓抑之下的驟然爆發,都是時代氛圍造就的必然結果,而那種恐怖,雖不是我們自找的,但我們必須記得。他一轉較為輕鬆的筆調,帶著儒者的困惑(《獨立時代》英文片名為「A Confucian Confusion」),叮囑年輕人,革命之前,要先有自信,才會知道自己爭的、要的到底是什麼。​
​這些都是,洋洋長大後,會告訴我們的事情。​
楊導在墓誌銘上的題字:
Dreams of hope and love shall never die.
謹以此文由衷感謝。

𓏬 感謝閱讀!離開前別忘了在方格子按下「追蹤」與「喜歡」🖤
𓏬 也歡迎追蹤我的 InstagramFacebookLetterbox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顏采葳
顏采葳
喜歡電影,寫字也做設計。最愛的導演是阿莫多瓦。 ​ 各式試片、邀稿與合作,歡迎來信。 ✉️ 𝙢𝙘𝙜𝙪𝙛𝙛𝙞𝙣𝙮𝙚𝙣@𝙜𝙢𝙖𝙞𝙡.𝙘𝙤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