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從叫好(?)到叫座嗎?NFT如何讓大眾更容易參與藝術市場?(下)

3Ar.T
發佈於Ar.Token
2021/08/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撰文/ 3Ar.T 團隊;全篇英文版請見連結
接續上回,探討過 NFT 在「驗證真偽」方面,的確可以應用在不只是傳統藝術品,以及數位藝術品方面。以純粹的技術面來看,區塊鏈可能可以讓成本低一些,因為那一套「去中心化」的思維,可以省下很多中間商介入的空間,以及科技的發展,多少可以提升行政工作的效率,例如紙本變成數位檔案等等。但另一方面,能否促使更廣大的群眾更為容易的親近藝術,科技倒不一定是最關鍵的角色,熱愛藝術的構成原因很複雜,牽涉的是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美學、符號學,乃至哲學範疇的議題,再說了,藝術畢竟不是生活必需品,他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訴求普及化與大眾化。藝術的本質是靈感、創意,對世間萬物的詮釋,就像是曲高合寡的藝術電影,如果剛好既叫好又叫座,那很幸運,但若為了「滿足大眾」而去創作,那叫商業片,或著更俗一些,叫廣告或宣傳片。
不少人主張千禧世代,甚至是 00 後的年輕族群,科技發展解放了傳統束縛,數位藝術爭相被新世代的年輕人追捧⋯⋯。甚至還有拿 Beeple 和前陣子拍賣創天價的 NFT 來強調,新的藝術時代已來臨,能在市場上賣出高價的才有資格大聲說話。持這樣的論點,很有跟風與自以為是的意味。我完全贊成科技讓更多的創作方式成為可能,也贊成多元的世界可以讓不只是藝術界乃至整個社會變得更有趣,但「藝術」終究是需要時間淬煉和凝聚的,你說年輕世代開始喜歡用比特幣/以太坊購買「數位藝術品」,然後再舉例佳士得也開始拍賣那些「JPG/點陣圖檔」,如此好像數位藝術大獲全勝,傳統藝術要被徹底顛覆了⋯⋯。可你也得知道有多少人手上的比特幣/以太幣無處可花,急需找個能炒作的領域進場割一波韭菜(或者被收割),而作為平台的角色,佳士得也好,蘇富比也罷,有錢幹嘛不賺?平台本身的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就是「媒合買方賣方」,然後「賺取收續費與分潤」,有人願意賣,也有人願意買,沒道理這筆生意不做嘛。
科技發展絕對是值得期待的,多元的創作也需要被鼓勵,更多的人願意在日常生活之餘,關注藝術與提升心靈,對社會也是正向的影響。至於區塊鏈與 NFT 是不是真的這麼偉大,我們拭目以待,但請小心識別,在風口上,那些隨飛起舞的豬。
Knoedler gallery 售出 Marc Rothko 五百五十萬美元的偽作(圖片出處:連結
我們都很俗氣,但我們又都很愛附庸風雅,然後自我感覺良好,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的通病,也是藝術市場之所以能夠邁入大眾目光的關鍵。對於藝術品,我們除了真心的喜歡,受到感動,還有可以彰顯某種品味與社會地位之外,更多的考量,便是儲藏價值與增加價值的目的,也就是所謂的流動性。藝術品也是資產,只要是資產,就可以估價然後販售,一來一往之下,具有水準的作品 - 無論是實體還是數位版本,就會水漲船高,產生可觀的獲利。因此,繼上文我們討論過 NFT 有助於「鑑別真偽」的功能後,我們不妨也來看看,NFT 是否有助於提高藝術品的流動性,讓你我皆凡人,可以賺進白花花的鈔票,這才是真實的。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絕大多數的項目只要把「收錢」的方式,開放接受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代幣,就會在某種程度宣稱他們是區塊鏈科技的新創項目。收錢可以是單純的被投資,或提供類似第三方支付的功能,以及牽涉到金融領域的借貸、換匯,其他衍伸性商品等等。你在傳統金融的世界,絕對都找得到相對應的項目,只是沒有那麼「去中心化」,但也不代表他們就比較沒保障。相反,一堆 DeFi、山寨幣 (altcoin) 的項目,報酬雖大,但他們的風險,才更是沒有上限。
一如我前文的觀點,我認為 NFT 只是輔助,藝術本身才是重點。區塊鏈也是,科技只會扮演協助的角色,真正的重點是商業模式的本身,他是不是有改善人們的生活,或是讓經濟活動更有效率。
藝術品要在市場上交易,買賣雙方都必須確認該物件為真,實體的也好,數位的也罷。而 NFT 可以改善傳統的驗證程序,成本相信又可以大幅降低,便讓交易前的必備條件,算是達到目的。再來,就要經過拍賣程序,以及後續的交割和蒐藏。不可否認,將原本線下的工作流程「數位化」後,可以省下不小的成本,以及降低參與的門檻,理論上有助於讓更多人進入藝術市場。若把孔多塞的陪審團理論套用在這邊的定價策略,那自然人越多,越有助於藝術品本身被充分討論,然後被賦予一個公允的定價。誠然,在某些特殊狀況下,藝術品也可以更容易的被炒出高價,引發輿論關注。
科技公司 Walter’s Cube 所建立的線上虛擬藝博,詳情請見:www.onlineviewingroom.com
線上的增強實境 (AR),數位化的藝術品,讓用戶透過手機,電腦等設備即時觀賞,直接線上競標,然後完成購買,早也行之有年。說實話,這不就是電商嗎⋯⋯Amazon、eBay、Alibaba 不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做了。而藝術圈與拍賣圈也都有類似的應用,只不過比較小眾而已。
再說,就算數位化可以增加效率,第一次嘗試的人或許會感到新鮮(但也多半只有第一次而已),線下實體的藝術拍賣會,是不是仍有其難以取代之處?我就是喜歡坐頭等艙,每年跑巴塞爾、香港、紐約,下榻五星級酒店,然後穿著高檔訂製的衣裝,走進富麗堂皇的會場,優雅舉牌,幾百萬幾千萬的喊上去,最終標到一件件稀世珍寶?這樣的過程是一種儀式感,人類是極度儀式感的動物。從 2020 至今的疫情,你問問那些在這兩年畢業的學生,線上參加「畢業典禮」的感覺如何?生命中是不是有種少了點什麼的遺憾?
所以,區塊鏈與 NFT 在買賣過程中,可以改善效率,各種「幣」的流通,當然也有助於讓交易、清算、結算更為便捷。畢竟我是自由市場的信徒,我相信較少的管制,市場可以自己摸索出最好的方式,讓最多人從中受益,達到 Pareto efficiency。然而,人們是不是真的這麼渴望?畢竟社會不是機器,沒必要什麼都往最有效率、最佳解的方向去思考,雖說科技派與矽谷的 nerds 很喜歡倡導科技就是一切,未來世界注定被技術主宰云云,但顯然我們還有一些不那麼明顯的價值,或許值得犧牲掉一些效率、一些方便性、一些科技帶來的優勢,然後過上一個自己覺得滿意的生活。藝術更是如此,藝術無論是創作本身,拍賣與轉移的過程,乃至公開於眾人或蒐藏在私人宅邸,每個環節都會被賦予某種意義。價值是在無形中被累積出來,而價格則可以單純因為供需雙方叫叫嚷嚷而產生。
舊金山機場的公共藝術
藝術市場需不需要 NFT?我覺得是個大哉問。它有可以發揮影響力之處,卻仍欠缺更有說服力的商業模式,或著,還需要能夠妥善考慮到所有利害關係人,還有現實社會中更好的模式。
藝術不是快消品(FMCG),藝術也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探索太空或發明量子電腦⋯⋯藝術有很深的人文層次,以及很主觀的對「真,善,美」的評價,這也是為什麼,當 NFT 開始要進入藝術世界的時候,在商業模式的設計上,不該只有理性的科技與經濟思維,而是要更多的感性,藝術家胸懷,還有對世界萬物的敏感。
嘿,你知道嗎?真正的藝術家應該不會在剛開始創作時,就想著這幅畫完後可以賣多少錢,也應該不會打從一開始就想著什麼 NFT 啊,區塊鏈之類的。
本文由 Jack H. 和 Jamie M.M. 授與 Ar.Token 出版,轉載請註明出處。 3Ar.T 官方網站: http://www.3art.icu
3Ar.T
3Ar.T
3Ar.T 團隊發行的評論帳號,分享各類關於藝術科技新創、NFT、OVR,等其他運用於藝術領域的科技產品的洞見與觀察。 www.3art.ic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