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使用超過十年的電腦,偶而會發生一些難以解釋的情況,於是未雨綢繆地想把檔案整理一下。原則上我不會把檔案存在C槽,但那也是因為曾經有朋友如此建議後才開始養成的習慣,在那之前我是只知道要用右鍵按『儲存檔案』;然後從"檔案"功能選擇『開啟舊檔』去開啟檔案,我壓根不知道那些檔案實際上是身在何處。因此自從有了D槽之後,C槽就更不會有甚麼重要的......可是卻一定有些甚麼。我抱著這個想法把C槽資料夾無差別的一一點開,還真的發現了存著以前存文章草稿的資料夾。從檔案名稱看來,那些應該是早期的部落格文章草稿,甚至比這台電腦還要久。
大約小學二、三年級左右吧,每天早自習的時間老師會在黑板上寫一個作文題目,早自習結束後把作文交給老師,即使來不及寫完也沒關係。我偶而會跟人提起這件事情,每每換來誇張的不可思議表情,說我是上甚麼高級私立小學,其實就是普通國民小學。我後來一直認為,這件事情對我最大的幫助是讓寫作變成一種自然的行為。以前只能寫在筆記本裡面的時候就是"日記體",讀者設定只有我自己,內容就是標準的"有的沒的"。那些最後都變成壓箱寶了,每隔幾年偶爾翻出來,就每看一次笑一次。早期曾有段時間的金石堂網站上有書評的功能,有點類似現在的部落格,我很喜歡在上面寫閱讀心得,看一本寫一本,有時寫一半想到了些甚麼,又去翻一下書再回來寫。現在寫任何心得都一次完結,這或許也可以說是功力加深了,但更多是感覺沒那麼熱血了。
在網路剛剛發展出可以分享文章的平台時,我開始迫不及待地想要寫些甚麼。網路上隨時可以看見別人的文章,琳琅滿目而且沒有情緒壓力。在網路上也讓我第一次發現可以客觀的面對自己的文章,而且有讀者的感覺寫起來就是不一樣。但後來我發現文章的閱讀數量漸漸變多,竟然開始莫名的緊張起來,結果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擔心一些有的沒的,然後一篇文章反覆修改仍無法發佈出去。其實最會比較的就是自己,老是將文章反覆地看,每看一次就改一次,大部分文章不過3、5千字,可是一改也是上千字,到後來發現整個想法和起初寫文章的概念完全不同了,就又後悔起來。過去我把這歸為是某種社交障礙之類的,但其實是恐懼面對自己很有限的創作能力,但又不甘願就此承認了事,想著再怎樣我也是從十歲開始就沒停更過的老文青,才幾千字都寫不好,應該是多巴胺的問題無誤了。
我在寫與讀之間不停來回,當我從別人的創作中遇見了火花,就會在心裡留下些甚麼,然後自己也想貢獻一點火花,於是我清楚感覺到自己的創作在不同時期都增加了一點東西,也相信自己的文章也能給別人留下一點甚麼。創作當然可以比較,但標準並非好與壞,而是在心中停留的方式不同,這當中有屬於每個人的價值。寫作的世界是人類生態的另一種反射,這上面有各類人,創作的領域是阻止不了各種奇形怪狀的人存在,對我這宅女而言,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之一。
我在這如星海一般的創作領域中,尋找有沒有我能停留的位子的同時,看著網頁翻新一輪,文章又消失。我繼續盯著C槽的資料夾,一一把那些老文章草稿打開來,大部分其實都不完整,大概最後都是在網頁上完成的。我一面讀著一面覺得無限感慨,有些情緒,有些在那一瞬間才有的爆發,永遠不會再有;但這一切是無怨無悔的,因為現在有現在的,以後也會有別的,只要繼續寫就好。
近來常常覺得沒甚麼可寫的,某天竟然就想起了倪匡封筆時說過『配額用完』的話,暗自慶幸自己雖然沒甚麼可寫但還略保有旁徵博引的能力也行,就想著何時把這句話用上,卻不幸地猛然驚覺,人家大師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超過七十歲,更別說我就算撐著寫到了七十歲了也沒資格計算甚麼『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