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賺了OTT 賠了文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由Netflix投資製作的韓國影集《魷魚遊戲》,近期風靡全球,短短半個月已在80個國家排行第一。繼電影《寄生上流》後,韓國影視又贏了漂亮的一仗,不但演員身價水漲船高,也帶動了文化輸出,韓文學習App會員竟暴增76%。有些評論認為,韓劇成功是韓國政府盡舉國之力投資促成,也有人說是劇本正中全世界的胃口,但就我看來,重點在文化自覺。

韓國非常保護自己的文化和產業,它是對美國科技巨擘Apple、Google等企業提起壟斷官司的國家之一。2021年6月,韓國向Netflix提出告訴,原因是Netflix透過轉賣荷蘭法人方式避稅,為此,韓國國稅局要求必須額外支付800億韓元的稅金。面對國外影視文化強勢攻占影視廳,韓國政府嚴格執行本國片銀幕配額制度,電影院一年需有73天播放本國片,電視也依《新傳播法》規範,頻道中須有80%內容由國內製作。

反觀台灣,2006年韓流入侵,代理韓劇的企業在「振興台灣影視內容」會議提出要減低稅額,短視近利,於是韓劇淹沒了台灣的電視頻道。而後外來影視串流平台落地,中華電信搶了Netflix,台灣大搶了Disney+,還沾沾自喜談論台灣未來的OTT收入每年將有幾億美元。試問,這幾億美元有多少是台灣本土所得?多少是外來平台劫去了呢?如今,韓國妥協讓影音串流平台落地的條件包括國內影視文化振興,所以Netflix為韓國創造16,000個就業機會,在韓國設了兩個片場,而台灣的代理商賭上了本土影視產業,居然只求訂閱收益,眼光實在短淺。

「文化」不該成為自由貿易的選項。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像大豆、玉米、小麥般恣意買賣。文化商品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有尊嚴的國家,都不應該容許自己的影視文化失衡,把持於外人手中。世界上沒有一個強國的影視產業是虛弱的,影視一直都是文化傳播的最佳利器。

除了韓國有相關的保護條例外,Netflix落地歐盟國家,內容也須35%在地出品,平台所得還必須部分回饋給歐洲影視業。

台灣熱播的影音似乎和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毫無干係,電視頻道有高比例的韓劇、韓國綜藝節目和電影台,淹沒了台灣的本土影視;而台灣電信業推出的OTT平台機上盒,1,000部影集有一部台灣出品就要偷笑了。不禁令人感嘆,30年前,台灣還曾指導香港影視的發展,其創意跟架構備受肯定,香港也因此拍出《楚留香》、《射鵰英雄傳》等佳作,席捲亞洲。

外國媒體巨擘的強勢,在不知不覺間鋪天蓋地,滲入社會,若我們放任市場決定文化,那麼下一代的思想與認知,便淪於好萊塢式的感官刺激,習於文化殖民的養分。不用羨慕韓國影視,畢竟他們連電信業都自覺抗議Netflix占傳輸量,侵害其他使用者權益而提告了,而台灣的OTT經營能不能不要單從影視商品賺不賺錢的角度觀察,政府與企業大力扶持之餘,最重要的還是文化自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薇瑄的沙龍
24會員
106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王薇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2025/04/29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2025/04/15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2025/04/15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2025/04/01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2025/04/01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儘管在全球化OTT平台上K-Contents勢如破竹,許多人可能因為看過《屍戰朝鮮》或《魷魚遊戲》,而選擇繼續嘗試「韓國製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因某位韓國演員的名氣而買單整部作品。
Thumbnail
儘管在全球化OTT平台上K-Contents勢如破竹,許多人可能因為看過《屍戰朝鮮》或《魷魚遊戲》,而選擇繼續嘗試「韓國製造」,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因某位韓國演員的名氣而買單整部作品。
Thumbnail
根據臉書粉專「葉郎:異聞筆記」指出:「Netflix大力道投資韓劇雖然即時解除了韓國內容業者在中國政府禁韓令後的市場危機,卻帶來了新的製作成本通膨問題。
Thumbnail
根據臉書粉專「葉郎:異聞筆記」指出:「Netflix大力道投資韓劇雖然即時解除了韓國內容業者在中國政府禁韓令後的市場危機,卻帶來了新的製作成本通膨問題。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影視行業除了呈現本國自身文化還可以帶動旅遊、文化歷史等等產業鏈
Thumbnail
▌韓國政府連祭兩激進政策刺激不景氣的韓國電影市場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0515 ■ 除了套餐方案之外,串流業者也開始回頭追逐傳統頻道的節目長度 繼上週曝光的 MAX 加 Disney+ 加 Hulu 的新套餐方案之後,昨天又傳出 Peacock 加 Netfix 加 Ap
Thumbnail
▌韓國政府連祭兩激進政策刺激不景氣的韓國電影市場 ▌ #葉郎每日讀報 #快讀版 20240515 ■ 除了套餐方案之外,串流業者也開始回頭追逐傳統頻道的節目長度 繼上週曝光的 MAX 加 Disney+ 加 Hulu 的新套餐方案之後,昨天又傳出 Peacock 加 Netfix 加 Ap
Thumbnail
▌促使韓國串流踩油門整併的不是 Netflix 的競爭壓力,而是串流泡沫化的危機 ▌ #葉郎每日讀報 20240226 一年多前韓國的 CJ 娛樂旗下的串流服務 Tving 以用戶數第三名的身份吃下排名第六的 Seezn,藉以一躍成為第二名。近日則傳出Tving 即將和目前排名第四的另一家本土
Thumbnail
▌促使韓國串流踩油門整併的不是 Netflix 的競爭壓力,而是串流泡沫化的危機 ▌ #葉郎每日讀報 20240226 一年多前韓國的 CJ 娛樂旗下的串流服務 Tving 以用戶數第三名的身份吃下排名第六的 Seezn,藉以一躍成為第二名。近日則傳出Tving 即將和目前排名第四的另一家本土
Thumbnail
韓國的流行文化於COVID-19疫情前後仍然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韓國電影。不過,韓國電影在疫情前後的風光背後正面臨重大危機,電影工業的發展岌岌可危。電影業在面對什麼困難致出現負面效果?未來該如何確保電影工業能夠可持續發展?
Thumbnail
韓國的流行文化於COVID-19疫情前後仍然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韓國電影。不過,韓國電影在疫情前後的風光背後正面臨重大危機,電影工業的發展岌岌可危。電影業在面對什麼困難致出現負面效果?未來該如何確保電影工業能夠可持續發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