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的武統,能否在台海上空實現

2021/10/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起,軍用無人機逐步投入戰場,改寫了近代戰爭型態。此後,伴隨無人遙控、航天科技的日新月異,軍用無人機的偵察底色上,多了一抹打擊的鮮紅,察打一體的機種由此躍升國際市場熱門。
2010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利比亞政局受此亂流牽引,爆發了十數年的血腥內戰,並在後期出現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無人機戰爭。首先,是利比亞總理薩拉傑(Fayez al-Sarraj)領導的「民族團結政府」陣營,在土耳其拜拉克塔爾-TB2(Bayraktar TB2)無人機加持下,持續推進戰線。
然而,軍閥哈夫塔爾(Khalifa Haftar)率領的「國民軍」也不甘示弱。在自阿聯酋獲取中國的翼龍-2無人機後,「國民軍」開始了絕地大反攻,率領翼龍-2以裝備火力、飛行高度、航程等各方優勢,輾壓「民族團結政府」,許多土耳其TB2甚至尚未來得及起飛,便被擊毀在機場。土耳其最終在2020年出兵利比亞,以飛彈擊落多架中國的翼龍-2,這才止住哈夫塔爾的進逼。
此次過招,既預示了戰爭型態的變遷,也側寫了中國軍用無人機的崛起。曾幾何時,美國在此領域一枝獨秀,如今卻難再寡占市場與技術。而放眼台海兩側,差異更是判若雲泥:台灣的「騰雲無人機專案」於10月17日再傳生變,中科院以「構型改變」為由,向台國防部申請延長研發期程1年至2年獲准,「漢光37」等軍演中,也是至今未有無人機蹤影;中國卻在9月的珠海航展中,展示了不少無人機領域的新突破。兩岸軍工之遙,已非千里可數。
中國無人機優勢何在
回顧中國無人機的崛起,既有美國的無心插柳,也與中國特殊的市場優勢相關。
根據無人機市場調研機構Drone Industry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9年的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約為259億美元,軍用無人機部分便高達169億美元,幾乎是民用無人機市場規模的兩倍。其中又以美國份額最大,握有將近50%的市佔率,位處全球第一梯隊;中國、韓國、日本、以色列與歐洲則居於第二梯隊,擁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與生產規模,中國的成長尤其顯著,預估將在2024年擁有25%的市場份額。
在亞非地區,伊拉克、沙烏地、埃及、阿聯酋、巴基斯坦、哈薩克、烏茲別克、奈及利亞、印尼等,皆是中國的軍用無人機買家;2019年,塞爾維亞宣布向中國訂購15架翼龍無人機,成為中國軍用無人機在歐洲的首筆訂單,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對歐最大軍備出口項目,引發美國關切。
然而美國與其過度反應,不如反求諸己:正是其嚴苛的軍備出口規章與法規限制,給了市場競爭者茁壯空間。以美國簽署的《飛彈科技管制建制》(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簡稱MTCR)為例,其管制載重超過500公斤、射程超過300公里,可搭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系統與技術。在此規範下,美國的MQ-1和MQ-9兩款攻擊型無人機,皆為限制出口產品,故其外售給澳洲、西班牙、義大利、印度、台灣的版本,僅餘偵察功能,不具對地攻擊能力。如此限制,自會讓渴求攻擊型無人機的買家轉向中國。
此外,美國無人機的高昂售價同樣勸退了不少潛在客戶。MQ-1的平均售價高達400萬美元,如此價位足以買到4架中國的翼龍無人機;MQ-9的平均售價約為2000萬美元,性能相仿的中國製彩虹-5僅要800萬美元。即便中國無人機在某些技術指標上,未及美國突出,其性價比卻無疑是市場第一,尤其翼龍平均一架100萬美元的售價,比某些現代坦克還便宜,對「手頭較緊」的國家而言,乃相對現實的選項。
見此境況,美國軍方自然湧現「解除出口限制」的呼籲,期盼能在「保護美國關鍵技術」的原則下,降低攻擊型無人機出口門檻,以免市場份額遭中方蠶食鯨吞,卻始終難成朝野共識,以致中國的市場規模依舊成長。
被忽略的台海新角
而在台海一方,台灣雖也目睹無人機世代到來,並自1990年代起著手研發台產機種,卻始終難有斬獲。不只「騰雲專案」受挫,「中翔專案」出產的銳鳶無人機亦是差強人力,連民用信號都能對其產生干擾效果,劍翔無人機則仰賴「自殺式攻擊」,實戰能力不如真正的察打一體機種。
除此之外,在台軍設想的台海衝突劇本中,也幾乎不存在解放軍使用無人機的假設。10月起,解放軍加大了軍機擾台頻率,台國防部長邱國正遂於14日提出專案報告,洋洋灑灑列出12項「戰力精進作為」,除精進資電攻防能力、強化三軍聯合作戰效能(籌獲F16V戰機、M1A2T戰車,遠距遙攻武器等各式精準彈藥)、建構指管系統備援機制、提升後備戰力等外界熟知的規劃外,也將反制認知戰、拓展友盟國家夥伴合作等措施納入。
然而如此陳腔濫調,既對拒阻武統無益,也暴露了台軍「活在過去」的應戰思維。通過近年翼龍與彩虹的實戰經驗,解放軍已逐漸掌握無人機發展的兩大趨勢,一是增加戰時生存能力,二是朝向「數位化聯合作戰」精進。
綜觀軍用無人機的戰時生存能力,小型的低空慢速無人機火力不佳,但容易繞過對手防空系統;大型無人機則易被雷達偵測,諸如美國的攻擊型無人機MQ-9,其戰場生存能力僅有幾分鐘,早年中國外銷的翼龍也有此瑕疵,故而會在利比亞遭土耳其飛彈擊落。為超克這般障礙,中國近年著手開發隱身無人機,例如解放軍自用的攻擊-11型,以及2020年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的翼龍-10。
此外,在持續提升「無人機反偵察」能力時,中國無人機的「數位化聯合作戰」體系也持續深化。以翼龍-10為例,其配備了威脅雷達作用距離400千米以上的雷達偵察系統,可確保執行任務時的生存安全,避免飛入對手雷達偵察範圍內。如若遇上F-22、F-35等戰機,因其探測距離大於200千米,能在敵機鎖定前撤離,且翼龍-10配有機載吊艙,必要時可對敵方戰機進行電子干擾。
放眼台海格局,倘若武統爆發,無人機將能在以下兩環節扮演重要角色。一是對美反制,如若美國當真派出航母戰鬥群,翼龍-10可搭配經特殊優化後的被動雷達系統,在美軍航母編隊300千米外進行長時偵察,為解放軍獲取重要電磁情報,甚至可對反艦彈道飛彈進行末端精確引導。如此戰術持續推進,未來或許會衍生出由無人機制導、陸基飛彈執行反潛任務的新突破,可大為挫傷美國在東亞海域的干預能力。
二是對台偵察。武統爆發第一步,解放軍將有極大機率以遠程火箭炮、各式飛彈瓦解台灣戰力,包括空軍聯隊、沿岸機場、飛彈營地等,以確保後續跨海登陸的軍力保存。翼龍-10既可避開台灣雷達系統,在距離海岸線260千米外進行環島偵察,為解放軍收集所需的火控資料,也可進行對地打擊、火砲射擊,強化第一波收效。
在可見未來,無人化的衝突趨勢不會停下,由此對照台灣高喊的「不對稱作戰」,與解放軍的無人機優勢,台海的軍事差距將持續傾斜。

原文發表於2021/10/22《多維新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