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经(四)|《民数记》

读圣经(四)|《民数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利未是一族人的统称,民数不是。民数,顾名思义,人民的数,通俗点讲,就是人口普查。但又不是普查,这一部分,摩西奉耶和华之名,两次数点以色列人,但只点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性。你道为何?为了打仗!

所以,更像征兵。

第一次数点,是离开埃及后的第二年,二十岁以上可战的男性,总共约60万。第二次数点,是在约旦河西岸,据第一次数点过去了四十年,人数仍然约60万。神奇的是,第二次数点的这60万人里,没一个和第一次一样。感叹以色列人民的繁殖能力,在那样的流离当中,还那么能生养,生生为耶和华补上了缺口。

耶和华经常暴怒,他一生气,以色列人就要遭大殃,不是被火烧死,就是被瘟疫治死。而他生气的原因,不过是人民长途跋涉、居无定所、心力交瘁时觉得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因而发了些牢骚。第一次数点的那60万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耶和华咒诅,四十年里全部葬身旷野,未得到达耶和华应许以色列人的“流着奶与蜜之地”。

想起一个我常见的标语:“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要坚定不移走***道路”,不坚定不对,发牢骚就更不对了。

倒是摩西,在这四十年里,展现了牧羊人对羊群始终如一的爱护。他几次在危急关头冒死进谏,救下了很多无辜的百姓。也就是耶和华看摩西,越看越有趣的原因,不然,这些进谏,相当于直接反对神的旨意,比那些牢骚怕是恶劣多了。

但没办法,谁让人家承宠呢。

有次,因为有三人不满摩西和亚伦(耶和华选定的祭祀)专权,想要揭竿而起,耶和华盛怒,要把他们召集来的所有会众都杀灭了。摩西和亚伦竟然还质问耶和华:

神,万人之灵的神啊!一人犯罪,你就要向全会众发怒吗?

看到这里,我不仅都想拍一下惊堂木,替耶和华吼一声:大胆!

摩西五经看完第三经,男主角至此赢得了我的敬意,虽然他也偶有恶行,比如命以色列军人斩草除根,杀掉俘虏的面甸妇女儿童。但相比耶和华,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更多的神性,以及可以称做美德的东西,比如无私。

有次,伊利达和米达,不去会幕,私自在营里说预言。有人跑来告诉摩西,让摩西禁止他,摩西说的是:

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 ,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

可怜的是,亚伦自出埃及,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因在某次耶和华发难时救了以色列会众,也迁怒于耶和华,死在了半路上,没能到达迦南地。

所谓“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摩西不知道能不能到达,照耶和华的意思,他也会很快归他的祖宗,因为他和亚伦一样,都在夹缝中做人。而且他的接班人,耶和华都帮他选好了。只是,《民数记》结束的时候,他还没有死。我希望他其码能去迦南生活两天,实现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愿望。(请各位乡亲父老不要剧透)不然,我要为他唱段秦腔,哭上一哭。

说完人物,说说事件吧。

《民数记》终于展现时代进步的一面,这里第一次有女性继承权问题被摆上桌面。西罗非哈的女儿们经过争取,赢得了耶和华许可,拥有父亲的土地继承权。虽说这也只不过是在父亲没有儿子的前提下取得的,但想想《傲慢与偏见》吧,Bennet家有四个女儿,然而,父亲死后,家里的房产只能归堂兄。什么世道啊简直,可比二千多年前的以色列人落后多了。

还有一个我觉得渐渐和现实世界接轨的事情,是关于迦南的“逃城”。耶和华规定要在约旦河两岸各设三座逃城,用以收容因误杀逃命的人。什么是误杀呢?很简单,就是误杀了人。为什么有这个规定呢?因为耶和华的律法,蓄意杀人,对方可以合法寻仇,就像武侠里的江湖恩怨,为亲人报仇,不用负法律责任的。但要是无意中致人死命,而对方的亲人要报仇,那嫌疑人就可以跑去逃城寻求庇护,然后通过司法程序接受公审,决定他的命运。

这个简直太合理了,看到这里禁不住又想给耶和华大人竖个大拇哥,连称:英明!

看我写的这个开心劲,就知道怀着读小说或者野史的心情读《民数记》的话,是会很有意思的。因为这本身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以色列人在约旦河东岸蹉跎了四十年,如今和应许之地一河之隔,耶和华为他们设立种种律法,只待过河之后定居安邦,从此开始幸福生活。很有故事性,也渐渐和我们熟悉的社会结构建立联系。不像《创世记》,就单纯是个神话故事,没有现实逻辑。

我写的放飞了些,希望基督徒朋友们不会觉得受到冒犯。都是个人感受,或者说疑惑,能在个人的逻辑里被解答,达到自洽,便会离神更近一步。不然,窝在心里,虚假称颂,终究于事无补。

avatar-img
闲逛的布鲁姆先生的沙龍
16會員
88內容數
电影以及电影带来的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利未是雅各的第三个儿子,利未的后代便是利未人。耶和华拣选利未人做祭祀,《利未记》全篇都是耶和华借摩西之口颁布律法,其中很多篇幅是关于祭祀礼,因而《利未记》也被称为“祭祀手册”。 《利未记》里除了祭祀条例外,对普通人的行为规范多属道德约束,还算比较宽泛,而且大部分导人向善。可是,时代烙印是很明显的。
我想即便是麻瓜如我,也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至少听过这个名字。那个更加如雷贯耳的“摩西分红海”,便出自《出埃及记》。 所以说他们不光是在打压宗教,他们同时在打压文艺作品的表达之美,折断中华文明向世界翱翔的翅膀。 说回摩西。 啊,对埃及人来说,那是个多么可怕且悲伤的夜晚!
今天,我读完了《创世记》的后半部分,学到了两件事:
去年在《尤利西斯》读后感中说,想读《圣经》,从文化上为更好的理解西方经典著作打基础,奈何中国的网店都买不到圣经,图书馆也借不到圣经。后来爱心哥给我发了个电子版,但不是电子书,而是网页版,要从目录的超链接里打开一篇一篇,因为不太符合我的读书习惯,没看多少就搁那儿了。
利未是雅各的第三个儿子,利未的后代便是利未人。耶和华拣选利未人做祭祀,《利未记》全篇都是耶和华借摩西之口颁布律法,其中很多篇幅是关于祭祀礼,因而《利未记》也被称为“祭祀手册”。 《利未记》里除了祭祀条例外,对普通人的行为规范多属道德约束,还算比较宽泛,而且大部分导人向善。可是,时代烙印是很明显的。
我想即便是麻瓜如我,也多多少少听过这个故事,至少听过这个名字。那个更加如雷贯耳的“摩西分红海”,便出自《出埃及记》。 所以说他们不光是在打压宗教,他们同时在打压文艺作品的表达之美,折断中华文明向世界翱翔的翅膀。 说回摩西。 啊,对埃及人来说,那是个多么可怕且悲伤的夜晚!
今天,我读完了《创世记》的后半部分,学到了两件事:
去年在《尤利西斯》读后感中说,想读《圣经》,从文化上为更好的理解西方经典著作打基础,奈何中国的网店都买不到圣经,图书馆也借不到圣经。后来爱心哥给我发了个电子版,但不是电子书,而是网页版,要从目录的超链接里打开一篇一篇,因为不太符合我的读书习惯,没看多少就搁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