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Licht im Dunkeln Schwarze Löcher, das Universum und wir)
作者:法爾克(Heino Falcke) & 羅默(Jörg Römer)
出版:遠見天下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本:初版一刷
日期:2021 年 11 月 30 日
ISBN 978–986–525–312–7
定價:500 元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琛的星空,一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康德如是說。
2019 年 4 月 10 日晚上 8 點 30 分,中研院的粉絲專頁罕見地舉辦了一場直播:「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全球記者會。這是一場呈現全人類科技結晶,足以名留青史的盛會。
人類,為黑洞,拍了張照片。
這張照片是黑底,上面有個醒目的金橘光圈,以現在照片的標準來說略顯模糊。然而,這完全無損大家對「它」的狂熱迷戀。照片後來成了貓迷因,身為一名貓奴,是真心誠意地相信,貓眼絕對是吸引人所有注意力的黑洞。
Photo by Neneko 貓日 on Facebook
然而,當時我不知道的是,這張照片上的金橘光圈,其實是五千萬年以前的光芒。也不知道「按下快門」的時刻其實是在 2017 年 4 月,「沖洗底片」花了兩年的時間,才終於得到這樣一張前無古人的照片。
這是一張集結全球最頂尖天文設備與最傑出天文學家,才能得到的珍貴照片。
《解密黑洞與人類未來》的作者之一,正是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在這本書裡,他引領讀者,從數千年前,人類開始仰望星空,至這張黑洞照片的拍攝,做了一趟精彩的縮時旅程。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作者語氣認真,讓我想起大學時代那些掛著某某概論的通識或選修課程。老師們總是絞盡腦汁,要為底下的學生從頭說起。偶爾,老師會說些笑話、俏皮話、八卦逸事,試圖與周公抗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過,這位作者在我遇過的老師中,能排上前幾名。總能在我的精神漸漸因外國人名與學理機轉的連續攻擊下逐漸渙散之時,用一個簡單的笑話讓我回歸課堂。幾章下來,發現作者其實是名冷面笑匠呢!
小時候,總會有名人傳記或偉人傳記之類的讀物,當時不明就裡地囫圇吞棗。這次讀完,才發現閱讀別人的生命歷程,能幫助我們對人生更有領悟。
科學家也是人。無論是不可捉摸的宇宙奧秘,或是生活裡的柴米油鹽,他們有煩惱、有傷心,也有困難。以天文學家來說,至今他們仍與農夫一樣「看天吃飯」,氣候因素是能否成功觀測的關鍵因素。同時,他們也和無數煉金術師、藝術家,甚至是創業者一樣,需要金錢的奧援,並且需要說服金主,相信他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學術界裡有很多乍看之下看不出對於人類社會有何意義的研究,例如:精準測量水星軌道。作者提到:
幾年前,有位荷蘭記者懷疑基礎研究對社會的用處,挑釁地問:「精準測量水星軌道對我們有任何好處嗎?」我大吃一驚,如此反擊:「這是在開玩笑嗎?這裡裝了隱藏式攝影機嗎?」我繼續說:「水星剛好就是一個耀眼的例證,乍看是無用的研究,卻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物質世界的瞭解,還因此讓產業就誕生了多種全新分支。」例如販售導航工具和軟體的荷蘭公司通騰(Tom Tom),年收入達五億歐元,正是拜水星軌道的精確天文測量及愛因斯坦這名專利局職員之賜。
在臺灣,動不動就會有人提出討論:「學『某學問』以後有用嗎?」這個「某學問」可以套入所有想像得到的學科,以及出了名艱深的專有名詞等,例如:微積分、三角函數、相對論等。然而,提問者所不知道的是,他之所以可以在網路上大放厥詞,正是拜他所提的「某學問」之賜。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用處的學問。同樣的,世界上也不存在沒有用處的人。
拍攝這樣一張照片,看起來似乎是天文學家的辛勤努力得來,然而,作者也提到,維持社會運作的所有人,也都促使了這項創舉的成功。他們為天文學家維持生活的運作,甚至是生命的運作。沒有他們,天文學家也無法成功。
天文學源遠流長,幾乎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從早期對星體的觀測、建立曆法,甚至是歪樓延伸出占星術,都與天文學息息相關。到了近代,登陸月球更是重要的里程碑;直至今日,我們仰賴的通信、GPS 定位等,無一不與天文學有關。
我們仰望星空,或許看不見星星,然而,它們卻是切切實實地在我們的頭頂上,並以自身的存在與移動,為人類闡明宇宙的秩序。
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電磁學、力學、熱學等各種學問,陪伴我們時時刻刻。宇宙的秩序,正是「神」的話語。
順帶一提,作者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仰望星空時,見到了他的神。雖然我不是基督徒,卻也相信冥冥之中,的確自有安排。在這個看見黑洞的事件也是如此。原本有另一個候選目標黑洞,然而,最終卻在種種原因(這邊為大家保留一點神祕)之下而換了現在看到的這個。這個光環的直徑,以天文學的單位來說,是 42 微弧秒。道格拉斯‧亞當斯所著的科幻小說《銀河便車指南》裡提到,「生命、宇宙及萬事萬物的最終解就是『42』」。即便亞當斯的科幻小說只是諷刺,本人也證實當時寫下這個數字並無特別意義。然而,當這樣的巧合出現,還是不免令人戰慄。彷彿見到冥冥之中的那位,正在眨眼微笑。
黑洞,不僅是人類目前所及的邊界,其形成與存在也代表著時間與空間的終結。現在,我們見到了黑洞。未來呢?
我最喜歡的科幻作品之 — — 《銀河飛龍》 — — 有很棒的回答:「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尋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領域。」
2022 年 3 月 6 日補記:
這篇文章的初稿完成於 2022 年 2 月 21 日。完稿時還為了人類如此團結努力發展科技而感動不已。萬萬沒想到,3 天後,爆發目前最受關注的俄烏戰爭。有時會想,如果人類能夠像給黑洞拍照那樣團結一致,沒有那兩場世界大戰,現代文明是不是能發展得更先進更燦爛?又或許,黑洞並不只是「事件視界」,並不只是目前物理學的終結,而是人類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