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很好奇清劇中的裝飾吧 明明每個都很美 卻都叫不出名字 想知道的話 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1)絨花
唐朝時就已經有絨花的出現,民間稱為”榮華”早期在宮 中是非常流行的飾品,顏色鮮艷瑰麗,樣式精緻多元,在 武則天時期更被視為皇室高貴的象徵, 「絨花是南京 傳統人造花品種,其主要原料是蠶絲,早在明朝已有 了專門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絨花作坊。」但因費工耗 時,此傳統文化已逐漸沒落。現因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 熱播,才讓廣大民眾認識這項產業。
在延禧攻略中,出現了一種別於其他 古裝劇俗艷花朵的絨花,它其實是因 為要消除宮中奢華之氣而除下須花 費大量金額的珠寶轉變為花費較少 的絨花,另一方面則是節省開銷。因 為滿人於此剛建立政權所以不宜將 過多的金錢花在華麗的服飾上。清 朝時流行樣式為鮮豔多彩的絨花, 非清宮劇:延禧宮略中彩度較低且較 冷的色調,例如:灰藍,灰紫。劇組依 照每個角色的個性,去調整絨花或 其他頭飾的顏色與設計。例如富察 皇后身旁的宮女爾晴,前期的她溫柔 體貼,故劇組以藍紫色的絨花為其頭 飾,後期在嫁給傅恆後個性轉變的 她,頭上的絨花也已不在取而代之 的卻是金銀華貴的飾品,富察皇后 溫柔嫻淑因此她所配戴的絨花通常 是溫和的淺色系
(2)鈿子
鈿子是為了盤髮包頭作為而衍生出來的。而盤髮包頭是女性將頭髮從中央向兩側分開,編為辮子後,將辮子以圓形盤於腦後,用髮簪等固定而形成的一種髮式。包頭指的是一種女性包裹在髮髻或額部的,經過特別編織的青綾或縐紗。所以包頭其實是一項物品, 並不是一種髮式。在清初 時,女性主要的髮式就是盤 髮。從順治到康熙,盤髮的 頭飾也從簡約的釵子跟簪子 變得更繁複瑣碎。面臨的問 題就是盤髮包頭作為一種簡 單的髮式,很難再去點綴更 多的裝飾。鈿子的產生可能 即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 目前的研究來看,鈿子在康 熙年代中期才慢慢定有雛 型,之後在雍正年代普及。
「鈿原意是指鑲嵌金銀珠寶的飾 件。實際上,清代的鈿子和明代后 妃的鳳冠,結構成型的方法相近— 都是以竹或金屬絲為骨架,編出冠 形」(陳慧霞.清代宮廷婦女簪飾之 流變)古代婦女也會於此運用各式 工藝例如點翠、鑲嵌、花絲...等添 上瑪瑙之類珍寶增加美感。鈿子為 絲綢製成的髮網,網子可因個人而 改變其上面的「鈿花」,是固定嬪 妃頭髮所使用的頭飾,通常扣在腦 後。劇中嬪妃們請安和待在宮中時 都是綁成兩把頭,添上絨花。
通常在重要喜日時配戴「鈿子」地 位愈高,鈿子與精緻美麗,可見鈿子 也是代表身分地位的飾品。 鈿花分為五類
1)鑲珠嵌寶石
2)有兩型 一型為花瓣做點翠 另一 型為綠葉點翠
3)分別至左右的雙鳳含有點翠
4)冠頂處佈滿如意雲紋和點翠裝飾
5)龍形且均用金絲構成。 均十分隆重華麗。
(3)一耳三鉗
在清代時,一邊耳朵打三個洞是必要的,如果之後進宮被發現沒 有一邊三個耳洞,其父母是要受罰的。到後期卻發現越來越多的 滿人女子效法漢人女子只帶一個耳環,這視為被同化為漢人,因 此被禁止。「旗婦一耳戴三鉗者,原係滿州舊風,斷不可改。昨 鎮選看包一左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延至於一耳一鉗,則 竟非滿州矣。」最後改為必要打三個耳洞但可以只帶一個耳環。 歷史來說,只有在重大場合才會帶到一邊三個耳環,像是穿朝 服、穿吉服的時候會使用,但是常服、便服的時候就不需要。作 為貴族的女生,她們的耳環一般用珠寶和翡翠製成的,而民間普 通的女子,倘若家裡比較貧困,大多數都銅圈代替。在宮內的耳 環也是有分地位的;太后和皇后的耳環可以有兩個一等的金珠, 皇貴妃,貴妃和皇太子妃可以有兩個二等金珠,妃位的女子,順 勢就成了兩顆三等金珠;到了嬪位,則變成了四等金珠。
下一篇會再講關於頭式的 有興趣可以再多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