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中的髮式和頭式的流行與流變(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家應該都很好奇清劇中的裝飾吧 明明每個都很美 卻都叫不出名字 想知道的話 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1)絨花

唐朝時就已經有絨花的出現,民間稱為”榮華”早期在宮 中是非常流行的飾品,顏色鮮艷瑰麗,樣式精緻多元,在 武則天時期更被視為皇室高貴的象徵, 「絨花是南京 傳統人造花品種,其主要原料是蠶絲,早在明朝已有 了專門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絨花作坊。」但因費工耗 時,此傳統文化已逐漸沒落。現因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 熱播,才讓廣大民眾認識這項產業。

在延禧攻略中,出現了一種別於其他 古裝劇俗艷花朵的絨花,它其實是因 為要消除宮中奢華之氣而除下須花 費大量金額的珠寶轉變為花費較少 的絨花,另一方面則是節省開銷。因 為滿人於此剛建立政權所以不宜將 過多的金錢花在華麗的服飾上。清 朝時流行樣式為鮮豔多彩的絨花, 非清宮劇:延禧宮略中彩度較低且較 冷的色調,例如:灰藍,灰紫。劇組依 照每個角色的個性,去調整絨花或 其他頭飾的顏色與設計。例如富察 皇后身旁的宮女爾晴,前期的她溫柔 體貼,故劇組以藍紫色的絨花為其頭 飾,後期在嫁給傅恆後個性轉變的 她,頭上的絨花也已不在取而代之 的卻是金銀華貴的飾品,富察皇后 溫柔嫻淑因此她所配戴的絨花通常 是溫和的淺色系

(2)鈿子

鈿子是為了盤髮包頭作為而衍生出來的。而盤髮包頭是女性將頭髮從中央向兩側分開,編為辮子後,將辮子以圓形盤於腦後,用髮簪等固定而形成的一種髮式。包頭指的是一種女性包裹在髮髻或額部的,經過特別編織的青綾或縐紗。所以包頭其實是一項物品, 並不是一種髮式。在清初 時,女性主要的髮式就是盤 髮。從順治到康熙,盤髮的 頭飾也從簡約的釵子跟簪子 變得更繁複瑣碎。面臨的問 題就是盤髮包頭作為一種簡 單的髮式,很難再去點綴更 多的裝飾。鈿子的產生可能 即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 目前的研究來看,鈿子在康 熙年代中期才慢慢定有雛 型,之後在雍正年代普及。

「鈿原意是指鑲嵌金銀珠寶的飾 件。實際上,清代的鈿子和明代后 妃的鳳冠,結構成型的方法相近— 都是以竹或金屬絲為骨架,編出冠 形」(陳慧霞.清代宮廷婦女簪飾之 流變)古代婦女也會於此運用各式 工藝例如點翠、鑲嵌、花絲...等添 上瑪瑙之類珍寶增加美感。鈿子為 絲綢製成的髮網,網子可因個人而 改變其上面的「鈿花」,是固定嬪 妃頭髮所使用的頭飾,通常扣在腦 後。劇中嬪妃們請安和待在宮中時 都是綁成兩把頭,添上絨花。

通常在重要喜日時配戴「鈿子」地 位愈高,鈿子與精緻美麗,可見鈿子 也是代表身分地位的飾品。 鈿花分為五類

1)鑲珠嵌寶石

2)有兩型 一型為花瓣做點翠 另一 型為綠葉點翠

3)分別至左右的雙鳳含有點翠

4)冠頂處佈滿如意雲紋和點翠裝飾

5)龍形且均用金絲構成。 均十分隆重華麗。

(3)一耳三鉗

在清代時,一邊耳朵打三個洞是必要的,如果之後進宮被發現沒 有一邊三個耳洞,其父母是要受罰的。到後期卻發現越來越多的 滿人女子效法漢人女子只帶一個耳環,這視為被同化為漢人,因 此被禁止。「旗婦一耳戴三鉗者,原係滿州舊風,斷不可改。昨 鎮選看包一左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延至於一耳一鉗,則 竟非滿州矣。」最後改為必要打三個耳洞但可以只帶一個耳環。 歷史來說,只有在重大場合才會帶到一邊三個耳環,像是穿朝 服、穿吉服的時候會使用,但是常服、便服的時候就不需要。作 為貴族的女生,她們的耳環一般用珠寶和翡翠製成的,而民間普 通的女子,倘若家裡比較貧困,大多數都銅圈代替。在宮內的耳 環也是有分地位的;太后和皇后的耳環可以有兩個一等的金珠, 皇貴妃,貴妃和皇太子妃可以有兩個二等金珠,妃位的女子,順 勢就成了兩顆三等金珠;到了嬪位,則變成了四等金珠。

下一篇會再講關於頭式的 有興趣可以再多看看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介於有跟沒有之間的沙龍
0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追過《步步驚心》的都知道,雍正的娘一心只偏愛十四弟,不喜歡雍正這個四哥。 而《甄嬛傳》自然也很恰如其分地在劇情上也依樣畫葫蘆,在該劇中,時不時透露著兄弟不睦的“梗”。 咱們可以透過太后送出的“和合二仙金簪子”看出端倪。 一次將金簪給了沈眉莊。 另一次將金簪給了甄嬛。
Thumbnail
有追過《步步驚心》的都知道,雍正的娘一心只偏愛十四弟,不喜歡雍正這個四哥。 而《甄嬛傳》自然也很恰如其分地在劇情上也依樣畫葫蘆,在該劇中,時不時透露著兄弟不睦的“梗”。 咱們可以透過太后送出的“和合二仙金簪子”看出端倪。 一次將金簪給了沈眉莊。 另一次將金簪給了甄嬛。
Thumbnail
寧湖,湖泊碧水澄澈,湖畔垂柳輕搖,映照在湖面上,猶如一幅水墨畫。 四周群林鬱鬱蔥蔥,松柏蒼翠,山風吹拂,松濤輕響。 湖畔則有各色小攤,販售各種美食藝品。 一小攤上的糖畫師傅手法嫻熟,將糖漿在石板上靈活繪製,糖畫如鳳凰展翅、龍騰雲漢,吸引了一群觀眾。 另個陶瓷攤位,展現出精美的青花瓷器,精緻茶
Thumbnail
寧湖,湖泊碧水澄澈,湖畔垂柳輕搖,映照在湖面上,猶如一幅水墨畫。 四周群林鬱鬱蔥蔥,松柏蒼翠,山風吹拂,松濤輕響。 湖畔則有各色小攤,販售各種美食藝品。 一小攤上的糖畫師傅手法嫻熟,將糖漿在石板上靈活繪製,糖畫如鳳凰展翅、龍騰雲漢,吸引了一群觀眾。 另個陶瓷攤位,展現出精美的青花瓷器,精緻茶
Thumbnail
泡過逐漸習慣的熱水澡,沐浴過後
Thumbnail
泡過逐漸習慣的熱水澡,沐浴過後
Thumbnail
這戲要看的不只是俊美的男孩兒們,更要看的是把不同母親逐一刻劃的樣貌!能將這麼多的女性意識塞到滿是男身的宮廷劇裡,又不流於只是爭寵,是非常好看的一部劇。
Thumbnail
這戲要看的不只是俊美的男孩兒們,更要看的是把不同母親逐一刻劃的樣貌!能將這麼多的女性意識塞到滿是男身的宮廷劇裡,又不流於只是爭寵,是非常好看的一部劇。
Thumbnail
美得像從畫裡走出,這是誇女人漂亮的一種既文藝又老土的說法。古代畫家多為男人,最愛畫美人。唐代後,畫家們越發憐香惜玉、愛慕女性,現實中的美人走進了畫中,人間煙火代替了神仙菩薩。 這幾年,電視劇裡的唐朝仕女胸部造型大多誇張,好像西方宮廷貴婦。歷史上真正的唐朝仕女到底是怎樣的呢?
Thumbnail
美得像從畫裡走出,這是誇女人漂亮的一種既文藝又老土的說法。古代畫家多為男人,最愛畫美人。唐代後,畫家們越發憐香惜玉、愛慕女性,現實中的美人走進了畫中,人間煙火代替了神仙菩薩。 這幾年,電視劇裡的唐朝仕女胸部造型大多誇張,好像西方宮廷貴婦。歷史上真正的唐朝仕女到底是怎樣的呢?
Thumbnail
慈禧太后就是花盆鞋的忠實粉絲,她的鞋子上繡滿了珍珠。傳說她離開人世後,帶進棺材裡的鞋也非常昂貴,價值連城,可見她的經濟實力。
Thumbnail
慈禧太后就是花盆鞋的忠實粉絲,她的鞋子上繡滿了珍珠。傳說她離開人世後,帶進棺材裡的鞋也非常昂貴,價值連城,可見她的經濟實力。
Thumbnail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女性在史料文獻當中多半不被記載,或是以男性附庸的身分出現,能夠以自身才華名留青史者,少之又少。然而,現在女性早已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社會隱藏角色。台北故宮博物院從院藏書畫中,精挑細選七十一組精品,橫跨元代至民國,展示出女性在由男性主導的不同場域中,曾經嶄露過的才藝。
Thumbnail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女性在史料文獻當中多半不被記載,或是以男性附庸的身分出現,能夠以自身才華名留青史者,少之又少。然而,現在女性早已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社會隱藏角色。台北故宮博物院從院藏書畫中,精挑細選七十一組精品,橫跨元代至民國,展示出女性在由男性主導的不同場域中,曾經嶄露過的才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