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黃鶯鶯【Paradise in My Heart】英語專輯。
網路上關於「1945年上海回憶錄/Shanghai Memories of 1945」這首歌的故事多半擷取自下面這樣的傳說 —
1945年,一位美國富家小姐愛上了上海碼頭旁裁縫鋪老闆的兒子,終究是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因為身分地位過於懸殊。後來富家小姐被迫返回美國嫁給電影導演,當了作家,沒多少光景便離婚收場,之後再嫁出版社商人,又複製了一場離婚,至此孤老終生。
1983年,她的女兒帶著去世母親的日記和照片前去中國尋找母親的初戀情人。三個月後,在毫無音訊的情況下離去。
數年後,一位從臺灣到大陸探親的先生聽聞該故事後,透過報社寫信告知那位富家小姐的女兒,前些日子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見過這位小姐的照片,他猜測父親就是當時富商小姐的初戀情人。
~~(胡扯分隔線)~~
其實這個故事我覺得是穿鑿附會來的比較多,大抵就是看到讀者文摘有個這樣的故事,就搬過來用了。當然寫歌的Bryan Mu(一說是法國創作人Jacques Puissant)幻想了一個1945年的中國上海,來當成一個夢想的夢幻的不可實現的愛情寄託,為聽歌的人提供了聆聽時的想像,但是細讀歌詞或是故事本身,跟1945年或是上海,其實並沒有太大關聯。這手法比較像是1982年同時期,由Bertie Higgins演唱的那首「Casablanca」,表面寫的是【北非諜影/卡薩布蘭加】這部電影,實則是一首架空背景的情歌。
如果追根究底下去,「Shanghai Memories of 1945」是法國女歌手Jewels Newton在1983年的一張EP(迷你專輯)【You Make Me Shine】的B面歌曲,這位法國女歌手或專輯本身並沒什麼了不起,你現在查遍所有網路也不會知道她的來歷。但為什麼一個法國女歌手會唱英文歌曲呢?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歐陸出現了一波關於新浪漫樂風,以合成樂的迷幻效果為歌曲本身增添浪浪的感覺。這樣一首B面歌曲,為什麼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卻變成一首好像很紅的歌呢?一個原因當然是相中翻唱的人叫做黃鶯鶯,另一個原因是這首歌的編曲Dick Lee。
無心插柳柳成茵,在1986年,黃鶯鶯出版英文專輯【Paradise In My Heart】時,相中了這首歌,當時的齊豫還沒出版她的【Stories】專輯,黃鶯鶯的英文翻唱專輯根本就是壟斷了當時翻唱市場,加上這張又是黃鶯鶯在飛碟的第一張英文專輯,銷售壓力自然不可言喻。【Paradise In My Heart】我很喜歡A面的選曲,挑選了許多如我所言的歐陸新浪漫派曲風的歌曲,營造一張專輯異國浪漫世界的感覺。只是B面的Billboard的暢銷曲,有點毀了這張專輯的可聽性。
當時,「Shanghai Memories of 1945」很快地就在校園傳播開來,黃鶯鶯的呢喃軟語唱得很好(我覺得比原唱故意用小嗓拔尖的唱法好很多),加上ICRT沒日沒夜的播送,若將這版本跟原曲比較,會發現編曲的Dick Lee功不可沒。
「第二春」的原唱其實是影星李麗華,但灌錄唱片是董佩佩,變成英語歌的「叮咚頌Ding Dong Song」後,就幾乎被認為是董佩佩原唱。
從前奏開始,Dick Lee 融入了一個很熟悉的旋律,那就是姚敏作曲,易文填詞,寫於1956年的國語歌「第二春」,這首歌在1959年被英國舞臺劇「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選中當作主題歌之一,「叮咚頌Ding Dong Song」也是繼「玫瑰玫瑰我愛你」後,再次被世界傳送的華語經典歌曲之一。我覺得這個創意讓這首歌充斥濃郁的懷舊氛圍,有種前世今生的既識感,讓歌曲本身的欣賞層次又多加了一層。
1945年的上海回憶錄,回憶的不是1945年,也不是上海,只要是懷念你忘不掉的過去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某個人某件事,都可以在「Shanghai Memories of 1945」找到一個安身棲命的角落。
梁靜茹在演唱會也唱過「Shanghai Memories of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