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存在之物,《未來關我什麼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前幾天聽了朱家安的直播「我們需要在乎未來世代嗎?」,在討論《未來關我什麼事?》這本書。

raw-image


-
這本書的作者薛富勒(Samuel Scheffler)提出一個想像實驗,大意是這樣:
「如果在未來,人類不會繼續存在,你是否會覺得某些事物的價值變少了,或是某些行動就沒有意義了」。舉例來說,假設100年之後人類會消失,到時候地球上都沒有人類了,那現在做環保還有意義嗎?




-
除了環保,另一個直播討論到的例子是關於文化價值。 我們認為某個文化有價值、推廣保存有意義,有可能是因為未來的人類可以理解這些文化的價值。像是考古、收藏歷史文物、學習快失傳的歌謠等等,如果未來沒有人類,做這些事情還有意義嗎?

作者認為,如果某些價值跟意義的確減少、甚至沒有了,那表示其中一些我們用來判斷這些價值跟意義的標準,跟人類的後代有關。也就是說,有一些價值跟意義是奠基在「人類會繼續存在」這個條件上。人類現有的許多價值觀都跟人類的延續有關,透過這個想像實驗,可以更了解我們進行價值判斷的條件。

朱家安提到的電影「人類之子」就是描寫一個人類失去生育能力的世界,在電影中,活著的人都死亡後就不會有人類了。但是在那個世界中,藝術品跟文物並沒有(完全)失去價值,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還掛在政府高官家裡,另一方面社會動盪又導致大量的難民,這些人幾乎沒有人權。人權價值被限縮,只體現在一部份符合資格的人身上。這樣看來,沒有人類後代使某些價值判斷改變,但是這種改變並不是均值的,這一方面跟沒有後代的原因有關,一方面跟社會的群體、階級差異有關。

也就是說,實際上想像這個思想實驗的時候,很難忽視發生的情境跟社會現狀,基於後代存續產生的價值判斷會隨著不同群體有所差異。忽視這個差異,可能會造成一種幻覺,就是以為「某對象的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或是預設「後代存續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有一種適用於人類全體的概括性解釋。

不過相較於人的價值觀從何而來,其實我比較在意的是「未來」這個概念。
「未來(future)」跟「後代(future generations)」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我對於人如何理解未來比較感興趣,不過我沒有看書不知道薛富勒怎麼談未來這個概念。

我想到一些作品對未來這個概念的詮釋。
在電影「異星入境」的設定中,外星人的語言邏輯沒有過去跟未來,外星語言的時間邏輯跟人類非常不同,對外星人來說一切都是同時發生,既沒有過去也沒有外來的概念。主角因為學會外星語言,改變了認知時間的方式,開始像外星人一樣經驗時間,因此同時經歷了當下與未來(因為從外星人的時間觀來看,這些事本來就是一起發生的)。但是在電影中,儘管主角知道未來有一些痛苦悲傷的事,他卻仍然選擇不去改變未來,在當下(a時間點)仍然選擇會導致未來痛苦(b時間點)的行動,並且決定更用心去體會人生的每個時刻。

漫畫「阿基拉」則相反,有預知未來能力的清子即便看到了暴力、毀壞的未來景象,仍然說出「未來,不會只朝一個方向前進的…應該也會有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這樣的話。在這裡「未來」作為一種即將到來/存在、但尚未發生的人類處境,是有可能而且也應該要透過當下的選擇來修改的。

未來的「可選擇性」,或著說被改變的可能性,是一種有趣的性質,而且跟自由有關。如果像是異星入境一樣,各個時間點的事件都同時被經歷,那就沒有「尚未到來」之事,也就沒有改變或選擇的可能性了。人類有一種掌握全局的欲望,全部都知道意味著穩定和安全,許多研究都想盡辦法讓未來在控制之中。但是,完全的控制也就是完全的透明,當未來可以被完全預測,人就失去了躲藏之處。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未來50年每一天的日子會怎麼度過,反而會令人感到無趣、失去動力,甚至產生一種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的感覺。

因此人也需要不可控制、需要不透明和不確定,唯有如此創造/行動才是可能的,也就是透過行動使新的事物、還沒有人知道的事物得以存在。這樣看來,「一個沒有人類後代的未來」預設了一種失去(部分)可能性的當下處境。不論現在做什麼選擇、採取哪些行動,未來都必然會如此。如果努力念書、完全不念跟考前抱佛腳考試的結果都一樣,那這些行為的差別是什麼? 如果不管哪個工作都會過勞也不可能買房子,那這些工作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因此這種處境造成了的一個結果就是,使當下不同行為、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消失了(或至少更加不明顯),人就躺平了。我設想了另一個版本的思想實驗如下:如果人類有後代,但是限定某些生活條件會如何?

例如假設100年後的人類只會過得比現在更痛苦,或是更快樂或更平等。這同樣也是一種減少可能性的假想未來,因此也讓現在的選擇更沒意義。(當然所謂更快樂或更痛苦也會有群體差異)

如果不管現在怎麼做環保、提倡平等跟人權,後代都一定只會更痛苦的話,那這些行動的價值也會減少。因此我覺得,關於價值判斷的條件,不是只有人類後代是否延續,還包括未來人類生命的可能性。有更好的可能,乃至於還有沒有「可能性」可言,這些也是影響當下價值判斷以及意義詮釋的條件。

人的行動/選擇是否有所差異,或著說有沒有意義可言,一部份來自當下的體驗跟處境,而另一部分則來自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真的有異星入境中的外星語言,你會想要學嗎?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AIDAI的沙龍
2會員
16內容數
DAIDA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整部電影描述的就是從教宗過世到選出新教宗的過程,而負責主持這場選舉的人就是樞機團團長Thomas。面對各種難題,他經常都不確定應該怎麼做,他對於信仰的看法意味著所謂正確的事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懷疑雖然令他痛苦,但也讓他有了接納的能力。也是從懷疑、思考到相信的過程,賦予行動更大的力量,去撼動這個世界。
Thumbnail
2025/04/03
整部電影描述的就是從教宗過世到選出新教宗的過程,而負責主持這場選舉的人就是樞機團團長Thomas。面對各種難題,他經常都不確定應該怎麼做,他對於信仰的看法意味著所謂正確的事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懷疑雖然令他痛苦,但也讓他有了接納的能力。也是從懷疑、思考到相信的過程,賦予行動更大的力量,去撼動這個世界。
Thumbnail
2025/03/11
《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不會告訴你現在演的是哪個歷史事件或哪個時期。雖然播放了NO Comment這個節目的片段,以及朗誦「20世紀極簡歐洲史」的段落,但這些內容和舞台上的舞蹈、動作及音樂沒有必然的關聯。大幅降低指涉性的呈現方式雖然不好懂,卻可以讓觀眾更加意識到不論是這種或那種詮釋都是來自自己。
Thumbnail
2025/03/11
《每件發生了,還要發生的事》不會告訴你現在演的是哪個歷史事件或哪個時期。雖然播放了NO Comment這個節目的片段,以及朗誦「20世紀極簡歐洲史」的段落,但這些內容和舞台上的舞蹈、動作及音樂沒有必然的關聯。大幅降低指涉性的呈現方式雖然不好懂,卻可以讓觀眾更加意識到不論是這種或那種詮釋都是來自自己。
Thumbnail
2024/11/18
韓炳哲,一行出版,2013/2020 我們可能正處在哈里謝頓的心理史學的開端
2024/11/18
韓炳哲,一行出版,2013/2020 我們可能正處在哈里謝頓的心理史學的開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對未來的三種不同想像方式:科幻娛樂作品對遙遠未來的創意描繪、科學家基於現實數據的預測,以及對近未來的具體構思。科幻作品如《回到未來》激發了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科學預測提供了基於現有趨勢的現實展望,而近未來構想則關注即將到來的變化,共同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理解。
Thumbnail
疑似看太多電影跟影集的關係,以前的我常常會覺得要是我回到過去,一定可以修正一些人生中錯誤的決定,甚至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一些歷史之類,讓先進的自己在落後的過去成為一個受大家崇拜的人!
Thumbnail
疑似看太多電影跟影集的關係,以前的我常常會覺得要是我回到過去,一定可以修正一些人生中錯誤的決定,甚至是用自己的能力改變一些歷史之類,讓先進的自己在落後的過去成為一個受大家崇拜的人!
Thumbnail
電影《異星入侵》的原著小說集, 裡面還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 用很有趣的角度將科學融入劇情中。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電影《異星入侵》的原著小說集, 裡面還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 用很有趣的角度將科學融入劇情中。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猶記得以前曾經有預言某某年將會是世界末日,當時搞得人心惶惶,結果時間到了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爾後新聞報導也時常會引用某某神童或命理老師對未來的預言,漸漸地大家對這樣的推測感到麻木,畢竟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即便真的預言成真,我們現在有能力扭轉未來嗎? 《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這本繪本講述的是關於未
Thumbnail
猶記得以前曾經有預言某某年將會是世界末日,當時搞得人心惶惶,結果時間到了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爾後新聞報導也時常會引用某某神童或命理老師對未來的預言,漸漸地大家對這樣的推測感到麻木,畢竟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即便真的預言成真,我們現在有能力扭轉未來嗎? 《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這本繪本講述的是關於未
Thumbnail
面對未來或是要了解未來時,首先要先知道「未來是複數」 面對未來或是要了解未來時,首先要先知道「未來是複數」 「未來是複數」是什麼意思? 普遍上多數人在面對未來時,認定未來是一條線,是確定會發生,只是還沒發生,也無法被人知曉,但是未來學家以及科幻作家證明了這件事是錯的,從歷史上來看人們常說的不可能的未
Thumbnail
面對未來或是要了解未來時,首先要先知道「未來是複數」 面對未來或是要了解未來時,首先要先知道「未來是複數」 「未來是複數」是什麼意思? 普遍上多數人在面對未來時,認定未來是一條線,是確定會發生,只是還沒發生,也無法被人知曉,但是未來學家以及科幻作家證明了這件事是錯的,從歷史上來看人們常說的不可能的未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當在書店看到這本”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時,其實我充滿疑惑。 因為我在2020年才看過《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那本書給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對未來的預測,有部份也的確正在慢慢實現,但怎麼才過了兩年,這個由韓國主導的聯合國未來論壇就要來預測2040年的未來了?
Thumbnail
當在書店看到這本”2040世界未來報告書”時,其實我充滿疑惑。 因為我在2020年才看過《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那本書給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對未來的預測,有部份也的確正在慢慢實現,但怎麼才過了兩年,這個由韓國主導的聯合國未來論壇就要來預測2040年的未來了?
Thumbnail
《未來的》是一部以現在人們所掌握的科學科技創新技術,來想像未來人類的藍圖,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讓觀眾知道有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或是一項假說和挑戰,來推測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雛型。有些你可能早早預料,但有更多未來可能在你預料之外。
Thumbnail
《未來的》是一部以現在人們所掌握的科學科技創新技術,來想像未來人類的藍圖,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讓觀眾知道有可能是未來的趨勢、或是一項假說和挑戰,來推測人類未來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雛型。有些你可能早早預料,但有更多未來可能在你預料之外。
Thumbnail
前幾天聽了朱家安的直播「我們需要在乎未來世代嗎?」,在討論《未來關我什麼事?》這本書。除了後代(未來的人類),對未來本身的想像也很值得討論,人類之子、異星入境跟漫畫阿基拉都提到了不同的未來,這些對未來的預設同樣也影響了當下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前幾天聽了朱家安的直播「我們需要在乎未來世代嗎?」,在討論《未來關我什麼事?》這本書。除了後代(未來的人類),對未來本身的想像也很值得討論,人類之子、異星入境跟漫畫阿基拉都提到了不同的未來,這些對未來的預設同樣也影響了當下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在27世紀,人類發明了「時間力場」,創造出一個超越時空的領域:「永恆域」。從各個年代選出了一小群菁英進入永恆域,負責監督人類歷史發展、適時地做出微調,以維繫人類的永續、確保人類福祉,這群人被稱為「永恆人」。把修正歷史走向的重任交給一小群與地球脫節的人負責處理,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在27世紀,人類發明了「時間力場」,創造出一個超越時空的領域:「永恆域」。從各個年代選出了一小群菁英進入永恆域,負責監督人類歷史發展、適時地做出微調,以維繫人類的永續、確保人類福祉,這群人被稱為「永恆人」。把修正歷史走向的重任交給一小群與地球脫節的人負責處理,真的沒問題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