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In microeconomics, supply and demand is an economic model of price determination in a market.
價格組成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供需」
供給 > 需求 : 價格下降
供給 < 需求 : 價格上升
D:Demand 需求 , S:Supply 供給 P:Price 價格 , Q:Quantity sold 出售數量
當然在真實的世界裡面並沒有這麼簡單的模型來解釋價格,去翻經濟學的書籍,還有需求彈性、供給彈性、替代彈性等等更進階模型,但我想可以不用了解那麼深入。
那對於投資者來說,為什麼要了解供需概念呢?
就像「
#2 價格與價值」裡提到的,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為了「籌措資金」給投資人該公司所有權的證明。
試著用白話的方式來解釋:
當我成立「股份有限青菜公司」,我需要農耕機、農地、農民....等等成本,但我一個死窮肥宅手頭上沒有錢怎麼辦?
- 跟銀行/親友貸款
- 債權募資
- 股權募資
- 其他各式各樣的募資 (區塊鍊募資、回報募資.....等等一拖拉庫)
其中「3. 股權募資」就是股票的本質
我盡量簡化解釋:
首先我將公司分成100萬等份 (100萬股),我是公司所有人,所以我決定持有70萬份 (70萬股),剩下的30萬份 (30萬股) 要拿去募資,我的公司就可以借此拿到一筆資金運用,而拿到公司股權的就可以享受到跟公司一起獲利的好處 (股息、股票價格的上升....等等)
這30萬股就會在市場上流通,也就叫「在外流通股數」(Shares Outstanding)
這又跟供給需求有什麼關聯?
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如果30萬股都是由 A 持有,今天新聞說青菜公司這一季的獲利有可能會翻倍,導致有10萬人想要買青菜公司的股票。
但 A 今天要賣出 1 萬股跟 10 萬股,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結果?
可想而知賣出1萬股的價格肯定會高於10萬股
因為「需求 > 供給」
再舉一個例子:
如果30萬股都是由 30萬人持有,今天新聞說青菜公司這一季的獲利有可能會翻倍,導致有10萬人想要買青菜公司的股票。
那麼市場的供給和價格就會變得難以預測:因為不會知道這 30 萬人裡面有多少人會想要賣,也不知道 10 萬人願意出到多少價格。
這時候是「需求 ? 供給」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一檔股票 :
浮動股數 (Shares Floating) ,代表一般大眾能在公開市場交易的股票總數,它的計算方式是:
浮動股數 = 再外流通股數 – 公司未公開交易的股數 – 限制性股數
浮動股數是 0.85 Million shares,每股價格是 $1.56,也就是說我手上只要有 0.85 x 1.56 x $1,000,000 = $1,326,000 就可以把公司浮動股數買下來 ,相信這對稍微有錢一點的人來說並不困難。
買下來之後可以做什麼?
回到我們上面舉的例子
A 可以決定:在利多消息出來的時候只賣出有限的持股來達到拉抬股價的目的;也可以左手賣給右手,右手再賣給左手,做出連續上漲的線圖。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說主力大戶在操作股票,賺取價差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詐騙可以騙到投資人的錢 (港股仙股詐騙)
P.S. 這例子把收購股票這件事簡單化了,實際上是不可能這樣的,因為當你在收購股票的時候,股價也會因為大量的需求上升而上揚。
我們再來看蘋果 $AAPL
浮動股數是 16.31 Billion shares,每股價格是 $165.29,也就是說我手上要有 16.31 x 165.29 x $1,000,000,000 = $2,695,879,900,000,近三兆美元($3000 billion)才有辦法把 APPLE 的浮動股數全部買下來。
根據「富比士 2022 全球前十大富豪」排行 (如下圖),應該沒人買得下來。
做一下小結:
- 價格的組成核心就是「供給和需求」
- 股票本身因為是資產的一種,所以也符合供需曲線。
- 浮動股數越少的股票,越容易出現有少數人持有的狀況,而少數人持有所產生出來的價格,就越必須去質疑。
- 反之,浮動股數越多的股票,越不容易出現少數人持有的狀況,而產生出來的價格就越貼近當下真實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