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

2022/04/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Apollo 10½: A Space Age Childhood(2022)

太空熱童年,冷戰競賽下的小小宇宙夢

你的童年回憶是什麼?是電視兒童、或總在補習班跟安親班渡過無數童年回憶,還是現今科技進步手機不離身有人追蹤的直播主。在1960年代不只有披頭四與投機者樂團,也是美蘇冷戰時期的太空競技年,而這波人們「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年代也帶動美國無數國民的宇宙夢。
動畫《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是一部孩童空想上宇宙的時代回憶錄。故事以四年級小男孩史丹力因太空總署打造的登月艙過小所以請他補救登上月球超前蘇聯,一段充斥宇宙艙、登月與太空人伴隨著史丹力長大的童年回憶錄,來回顧那60年代孩童充滿科學但又魔幻的童年往事。

《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是什麼動畫?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迎來的不是和平而是新一波戰事,從亞洲熟知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內鬥外,最受世界知曉的就是兩方背後共產蘇聯與資本美國之間各項明爭暗鬥的冷戰時代。
在這冷戰的日子裡,其中又以50年代到70年代長達20年間的太空競賽最廣為人知。蘇聯、美國彼此互相探索宇宙並相互你來我往,在阿波羅11號完成歷史登月任務迎來高峰。兩大陣營的這場科技對決最後促進網路通訊和衛星發展,可以說是人類科技躍進的重要環節。
動畫《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就是以這個冷戰時代下長大的孩子生活為中心,一個伴隨著大國競賽、科學科技和對未知領域嚮往,科學與各項研究都還隨著上太空緩緩起步的宇宙探索年代。
小學生史丹力除了在父母大人耳濡目染下一知半解,也產生對上太空的小小憧憬,甚至到最後在他自己的小小火箭艙名為阿波羅10號半的太空梭裡飛往太空,登上月球,成為了第一個踏上外太空星球的小男孩,讓整個動畫夾雜在虛實交錯的故事中。

《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探討、分析與延伸:

這部動畫採用的是「轉描機技術」過去在20世紀初期許多動畫都採用這個技術捕捉真人的動畫神韻在進行作畫轉描。例如迪士尼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雪公主》就是利用這個手法,在《101忠狗》也使用這種技術抓住狗與動物的神韻。
這種手法是先用真人拍攝後將電影影像投射到透明板上描圖,而《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則是利用電腦效果讓真人電影有類似轉描機的復古效果,2001年《夢醒人生》、2006年《心機掃描》和2020年《解放者》動畫片也都採用這樣的技術,透過真人演繹轉換成動畫方便後製特效減少成本也增添特殊風格。
這部動畫片是導演李察.林克雷特較為特殊作品,他以《愛在日出.日落.午夜》三部曲系列電影聞名,並且在《少年時代》橫跨十二年拍攝一個家庭的時光的流逝,還有1973年戰爭電影《最後活動》多年後拍攝以裡面人物原型來講述的反戰獨立電影《老爸出任務》。
從這些過往影片可以看出導演非常喜歡關於時間流逝的概念,慣穿在他的電影主題之中,喜歡拍攝不管是老去或青春年少的歲月痕跡在《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同樣也是以這種共同經歷的時間流逝感,帶給人一種回憶故去又期盼未來的時間故事。

《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值得一看嗎?

我認為這部是一個輕鬆有趣的動畫電影,裡面並沒有醜化蘇聯或刻意正當化美國,連太空競賽的輸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當年成長的美國孩子在那大時代下所接觸到的在他們小小世界之外有一片廣闊未知的宇宙遠洋。
如同日本動畫總有超級機器人夢,科幻的宇宙航巡可能是那年代成長的美國小孩在時代下所接受和對於未來科學可以帶往人類到多遠,而有所憧憬的年代,乘上太空梭穿起太空衣在地球之外的星球踏出一小步成為人類一大步,是一種年少憧憬和宇宙夢。
當年的夢有些都實現也有則沒有,想想過去我們童年在動畫漫畫中看到那些高科技設備,有一些已經出現於現在,更回顧二戰時必須裝滿一層樓用來算數的計算機,現在成為了掌上人人都有的智慧型手機。
孩提時的白日夢本來就不可能通通實現,但卻也是構成我們一個時代生活的主要回憶,《阿波羅10號半:我要上太空》以太空冷戰為背景,敘述了一段十年間男孩從歲月裡回頭看見自己天真浪漫和荒唐的曾經,不想大國角力,孩子只是想登船上太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72會員
689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