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時常找不到自己寫下的筆記嗎?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研究筆記管理超過 5 年的經驗整理,看完後可以用另一種視角來建立與整理筆記,幫助你解決筆記管理的問題。
筆記常常找不到?你面對的其實是「系統」問題
你會覺得自己的筆記整理方式很亂嗎?
多數人在整理筆記的時候,都面臨到同一個問題:隨著筆記量增大,愈來愈不知道怎麼歸檔與整理自己的筆記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問題。隨著筆記數量增加,管理的複雜度會變得愈來愈高,例如一開始只有少少 5 ~ 10 則筆記、管理起來不困難,但經過一個月、一年長到 200 ~ 300則以上,不但搜尋起來困難、找到的時候也很難整理。
我自己也碰到這樣的困難,嘗試用各種檔案分類與命名方式,但都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
後來我發現,問題就出在沒有定義「筆記格式」。
為什麼要定義筆記格式?從設計領域找解決靈感
設計領域中有一套很有名的設計觀念 — Design System(設計系統),能夠給這個問題提供解答方向。
Design System 是指:我們制定好一套設計中的「最小單位」(在設計領域中叫做 Component (元件)),接著用這些元件組出各種畫面上的設計。
化學中最小的元素是原子(Atom),原子與原子結合會形成分子(Molecules),分子又能組合成有機體(Organisms)、有機體再構築成與宇宙萬物。軟體的使用者介面(UI)也是由各種小元件組成(components),就像是堆積木一樣。我們可以用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有機物、有機物組成模板、模板組成頁面。
當我們設定好系統中的「原子 (可以想成是積木)」,接下來就只是重複利用同樣的元素,來收納從外界來的新資訊。
設計可以如此,管理筆記也一樣適用。
延伸閱讀:《從0到1了解原子設計(Atomic Design)》
定義自己的筆記格式 — 名詞筆記與觀念筆記
在筆記的世界中,一個「原子」只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最小的「筆記原子」只有 2 種:名詞筆記和觀念筆記。
「名詞筆記」指的是「一個名詞/關鍵字,就是一篇筆記檔案」。例如:
- 產品管理
- 行銷管理
- 時間管理
- 番茄鐘
- 使用者旅程
- 行銷 4 C
- 行銷 4 P
- …
大家可以想像查詢維基百科的經驗,輸入一個關鍵字,頁面上出現以「關鍵字」為標題的網頁,內容是針對此關鍵字的說明。例如「產品經理」這個詞,在維基百科上就包含定義、工作內容、其他相關職位、外部連結…等。
那麼關鍵字的說明如何記錄呢?這就要說到「觀念筆記」。
「觀念筆記」指的是自己對這個關鍵字的理解。
例如「產品規劃」是一個非常大的知識領域,身為一個軟體業產品經理須要學習:
- 如何用市場調查做產品規劃?
- 如何用競爭者分析做產品規劃?
- 如和將外部調查結果,套用到產品規劃上?
- 如何用UI工具(Witeframe)和設計師溝通,以規劃產品?
- 如何做問卷來反覆迭代產品?
- …
「觀念筆記」是自己對於某項知識的理解、一定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的。
我們對一個領域的認識與學習,一定都是先了解一個關鍵字,然後在生活經驗、教科書、課程…等慢慢累積相關的理解。
這個過程也可能反過來,我們先從生活或案例中習得經驗,才了解原來這個過程叫做「XXX」。例如「從經驗中學習,下一次採取新的行動」這個觀念,叫做「迭代 (Iteration)」。
「名詞筆記」與「觀念筆記」是我筆記庫中的最小筆記單位。
備註:過去我叫做關係筆記,但發現觀念筆記更直觀
如何拆成「名詞筆記」與「觀念筆記」?
做這兩種筆記並不困難,需要的只是習慣的轉換。
在閱讀、學習、吸收新資訊的時候,先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紀錄心得,接著抽出時間將筆記拆開。
我的流程如下。
- 集中筆記:將閱讀過程中的手寫筆記輸入到筆記軟體中 (數位化),若在電腦中做筆記可以省去此步驟。重點是所有的筆記都要存到單一集中地,需要時到一個地方找就好。
- 建立名詞筆記:依據自己認為重要的「關鍵字」建立名詞筆記,一個名詞一則筆記。例如有 10 個關鍵字我就建立 10 則名詞筆記
- 建立觀念筆記:用自己的話將第一步的筆記寫出來,也就是寫下自己的「觀念」,一個觀念一則筆記。例如有 5 個我自己寫下來的觀念,我就建立 5 則觀念筆記
- 連結筆記:把「觀念筆記」使用筆記軟體的連結功能,放到相對應的「名詞筆記」中。例如 Evernote 的「複製內部連結」、Notion 的「link to page」、Obsidian 的「[[]] 內部連結」
持續這樣做,你會發現筆記開始可以「重複利用」。例如一則「間歇式日記搭配番茄鐘,效果更好」的觀念筆記,可以同時放在「間歇式日記」、「番茄鐘」、「時間管理」的筆記裡面。
寫過的內容可以重複利用,我們的筆記會愈用愈有價值。
延伸閱讀:《如何寫好筆記?談談好的筆記格式》
總結:改變成「由下至上」的筆記方式
除非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範圍,才有可能用「以上至下」的方式管理筆記,這也是我們在學生時期最熟悉的整理檔案方式。
例如我想要研究「產品管理」,也知道範圍包括了需求搜集、需求分析、產品生命週期、使用者分析…等,就能夠採用樹狀結構來管理資訊。
但這不符合現實呀!光是一天看下來,我就會:
- 閱讀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文章 (筆記知識)
- 看到張永錫老師的《不成功,因為你太快》(時間管理)
- 用劉奕酉老師的《高產出的本事》8種框架整理報告 (知識管理)
- 閱讀 Nicolas Cole 的《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電子書 (寫作技巧)
- …等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隨時在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有些很熟但多數陌生,我們要以一個不明確的框架,去管理一堆未知資訊,怎麼想都行不通…
那怎麼辦呢?反過來想,我們應該「由下至上」的來累積知識。制定好固定的筆記格式,然後不斷的積累來收納新資訊,到了一定程度時就能形成對一個主題的深入了解。
持續的積累,有一天知識就會湧現出來。
喜歡我的文章嗎?以下是更多關於我的資訊。
▶ 關於文章
1/ 歡迎訂閱
我的電子報 獲得實用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每週二中午 12:00 準時發刊
2/ 常滑 Facebook 嗎?可以幫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個讚,就可以看到文章啦~
3/ 想要掌握最新文章,可以點擊「追蹤」我~
4/ 如果你覺得文章寫的不錯,可以對文章點愛心讓我知道 ❤️
▶ 關於我
Software Technical writer @ OwlTing 奧丁丁集團
我專注寫
1/ SaaS 軟體產品規劃
2/ 個人知識管理
3/ 線上寫作的文章。
擁有6+ 年的SaaS產品經理工作經驗,☕️ 歡迎講座邀約、諮詢或跟我喝杯咖啡聊聊天,我的信箱是
[email protected]
▶︎ 建立人脈
歡迎使用
LinkedIn 與我交流,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建立連結
| LinkedIn @ Chi Chu 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