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NFT ,是發大財還是盤子?
相信大家最近常常聽到 NFT 這個新的名詞,NFT 爆紅以來,許多網紅紛紛拍相關影片蹭熱度,商家也推出專屬 NFT 企圖藉此提高知名度,連蔡英文的博士學位證明書都可以做成 NFT 發售。
NFT又稱非同質化代幣(英語:Non-Fungible Token),相較於我們日常使用的同質化代幣,每個人手上的一百元鈔票都價值相同,也可以隨時換成兩個 50 元。但 NFT 是不可互換的,每一個 NFT 都是獨一無二的,價值跟其他 NFT 不同。NFT 也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辦法再將 NFT 分成更小的單位。
NFT 可以是任何能夠數位化的東西,一張圖片,一段影片,一首歌都可以是 NFT。想像你網購商品,當買家的信用卡換成虛擬貨幣錢包,賣家販賣的商品則是 NFT,這樣就很好理解了。NFT 的底層技術是由區塊鏈數位帳本技術所建構,而 NFT 作為交易商品以區塊鏈上的虛擬貨幣(通常是比特幣)記帳的方式進行交易。
許多人相信自己可以靠著投資 NFT 一夜暴富,但對其背後的技術知道的卻不多。這也使的有心人士可以趁虛而入,佈下陷阱騙走錢財。想要投資 NFT 又要避免遭到詐騙,對區塊鏈的運作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什麼是區塊鏈? 簡單介紹區塊鏈原理
「區塊鏈」的概念最早是由中本聰在 2008 年於《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區塊鏈則是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英語:blockchain)由一個一個區塊所組成的鏈狀資料結構,每一個區塊都包含了交易資料、時間訊息、以及前一個區塊的雜湊值。藉由雜湊來連接不同的區塊,使得區塊鏈有著難以修改的性質。
雜湊(hash)
雜湊指的是將數值透過某一種特定的方法轉換成另一個數值,這個特定的方法稱為雜湊函式,而新的數值稱為雜湊值。
例如將 apple 對應的雜湊值設定為 1,banana 為 2,grape 為 3,這就是一種雜湊。簡單的雜湊還可以只是取餘數,例如雜湊函式是「除以3的餘數」時,4 對應的雜湊值就是 1,5 對應的雜湊值就是 2。
在區塊鏈中使用到的雜湊較為特別,稱為密碼雜湊函式(英語:Cryptographic hash function)是專以加密為目的設計的雜湊函示,對於一個給定的雜湊值,幾乎沒有辦法可以推算原始輸入。稍微改變輸入,產生的雜湊值也會截然不同。
比特幣區塊鏈中經常使用的雜湊函式就是 SHA 家族當中的 SHA-256 演算法。下圖以 SHA-256 為例,不管輸入有多長,得到的雜湊值的長度都是 256 bit 。且輸入只要稍微有一點改變,就會導致得到的雜湊值大幅改變。

如此一來,可以用簡單的方法來檢查資料是否有被竄改。只要拿原始資料(hello world)的雜湊值與想驗證的資料(hello world!)的雜湊值比對,只要兩者不同,那麼資料一定有被修改過。
若是想要修改一個區塊,紀錄在下一個區塊的雜湊值也會一起改變。如下圖所示,如果想要修改 block1 的 交易資料,必須要連同記錄在 block2 的block1雜湊值一起修改,否則與 block1 的雜湊值比對與就能發現 block1 被修改過。同樣的,記錄在 block2 的 block1 雜湊值改變了也會使得 block2 的雜湊值必須重新計算,一連串的連鎖效應使 block1 後的所有區塊都必須被修改。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每一次新的區塊產生時會廣播到公共頻道,其他電腦節點接收到後就會把這個區塊接到自己的鏈上。也就是說,所有電腦節點都擁有自己的一條區塊鏈。這麼做可以讓節點之間互相交叉驗證自己與其他節點所擁有的鏈,來確定自己擁有的區塊鏈的合法性。以比特幣為例,擁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節點認證才有可能獲選成為新的區塊。
去中心化的程度越高,安全性就越高。除非駭客有能力駭入一半以上的節點的電腦,否則單單修改其中一個節點的資料是完全沒有用處的。
區塊鏈的隱憂
區塊鏈獲得極高的安全性的同時,捨棄掉的是交易進行的速度。由多個節點進行的交叉驗證和表決的區塊,才能夠在鏈的尾端新增區塊,大幅降低區塊生成速度。鏈狀結構使多個交易無法同時進行,必須等待前一個交易區塊生成。若是交易雙方事後反悔也無法修改,必須以追加交易紀錄的方式,如此又要生成新的區塊。區塊鏈極度不適合大量小額交易,事實上,比特幣區塊鏈的區塊生成速度大約只有每 10 分鐘生成 1 個。
專家也表示,若是鏈的長度不夠,經過的區塊不夠多仍無法保證區塊的安全性。若是未來量子電腦有所突破,或是雜湊算法被破解,駭客找到漏洞,區塊鏈缺乏彈性的設計反而會導致想要有效因應相當困難。
NFT的價值到底有多少?
許多人會宣稱 NFT是未來趨勢,可以應用在遊戲虛寶交易、售票、醫療、房地產交易,或是元宇宙等 ,恐怕大部分的應用都是蹭熱度。專家表示實際上現行大部分的商品交易都已經有更加完善、更有彈性、成本更低廉的系統可使用,把它們做成 NFT 只是錦上添花。
但在智慧財產權方面,NFT 對於數位藝術創作還是有著一定的保障,這些作品本身仍可被輕易複製並流傳,但原始版本卻只有一種。 替數位藝術作品打造一個 NFT,就可以利用區塊鏈交易紀錄難以修改、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特性「鑑定」出數位的真偽。因此,市場上流通的 NFT 多為數位藝術創作。
你其實沒有買到原作品的所有權、著作權!
買下了實體的名畫,你就擁有該作品的所有權,可以把它放在家裡,甚至禁止別人拍攝、觀賞它,你高興甚至還能在上面簽名蓋章。但一般的商品買賣中你並沒有買到名畫的著作權,不能拿來作為商業用途營利。著作權仍是歸屬於原作者。
購買NFT時需要注意的是買到的並非作品所有權。由於電腦資料複製的方便性,你無法阻止別人複製出一模一樣的作品。假如你購買了蒙娜麗莎的 NFT,「蒙娜麗莎_複製.jpg」還是會在網路上瘋狂流竄。你同樣也沒有買到作品的著作權,也不能阻止原畫家拿來做其他商業用途營利,甚至重複發售相同 NFT。
實際上一般的數位藝術 NFT 買到的既不是所有權,也不是著作權,頂多只是宣稱「我擁有該數位藝術 NFT」的權利而已,該 NFT 也很有可能不是唯一的,被重複發售好幾次。市場上販售的大多數 NFT 並非藝術作品本身,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一種炫耀財,用來突顯身分、地位、財富。
現在許多投機商人利用買賣 NFT 賺進大把的鈔票,又加上政府官員根本不明所以,盲目跟從風向,瘋狂吹捧不成熟的元宇宙技術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 NFT 應用,將這些當作財富密碼,很多民眾以為這塊市場滿地都是黃金,想一圓發財夢,殊不知卻步步都是陷阱。以下介紹幾點常見的詐騙手法,希望能避免讀者受騙上當。
NFT常見的詐騙手法
- 過度膨脹的價格以及不存在的額外獎勵
只要有利可圖,自然會有人炒作。就跟炒房炒股相同概念,利用 NFT 的討論熱度將價格拉抬到非常離譜的程度,欺騙不理解 NFT 市場的消費者以過高的價格購買。購買前務必仔細查詢該 NFT 過往的交易紀錄以及價格,有知名人物背書也不要輕易相信,避免被當韭菜收割。
此外另一種詐騙手法是利用假的投資項目或是額外服務、獎勵等吸引消費者,或宣稱可以兌換現金,來讓消費者以為有利可圖。詐騙成功後就直接捲款潛逃,或是聲稱項目有問題需要修復,接著直接神隱,導致消費者購買的 NFT 價值暴跌,稱為 Rug Pull 「拉地毯」式的詐騙。賣家直接消失也讓消費者求助無門,只能眼睜睜看著財產消失。
- 盜版 NFT 氾濫
購買NFT時務必注意該 NFT 的發行者,不肖業者會利用相同的名稱、假的圖片、仿造外觀來誘騙消費者,甚至是將仿冒的 NFT 放入組合包或是蒐藏系列中與正版 NFT 一起販售,消費者若是想一次大量購買節省手續費,沒有一個一個仔細檢查,很容易成功魚目混珠,或是購買到「不存在」的 NFT。
購買前若是沒有仔細查證販售者,很有可能受騙上當。任何人都可以發行 NFT ,但這並不代表發行方一定擁有著作權。特別是藝術作品類的 NFT,更要注意是否買到版權蟑螂的盜版 NFT。就連知名 NFT 交易平台 OpenSEA 也曾經公開承認他們的平台上有許多 NFT 是有權利瑕疵的。
以 Opensea 平台販售的無聊猿#8520 為例,藍色勾勾表示這個 NFT 是官方認證的無聊猿系列,屬於可信任、具知名度的品牌/創作者/蒐藏系列,跟 Twitter、Instergram 的藍色勾勾有相同的效用。平台也會公開提供該 NFT 以往的交易紀錄以及交易價格,若是價格有異常波動,也很有可能是仿冒品,在購買前務必查證清楚。

- 設立假交易平台
即使 NFT 交易的安全性高,但這也不代表消費者的個人資料以及帳戶就不會被竊取。有些詐騙集團會設立假的交易平台,以贈品、優惠吸引並要求消費者提供個資進行交易,或是偽裝成技術人員,宣稱交易發生錯誤,要求消費者點擊釣魚連結或是要求代為交易。詐騙集團很容易就可以透過這些手法來到入侵你的錢包,盜走所有加密貨幣。
此外,平台也會透過收取手續費獲利,弱勢民眾不熟悉買賣機制,也有可能會被抽取高額手續費。在交易時務必選用知名、可信度高的網站,也不要將帳號隨便交給別人或透過第三方交易。
在台灣政府沒有針對NFT交易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NFT交易未受到明確的法律保障。法律上,政府並未將加密貨幣正式列為一種貨幣,只將其視為一種虛擬商品,並不受金融法規管理。購買虛擬貨幣、NFT 等皆非消費行為,也不在消費者保護法的保護範圍內。一切交易進行都必須仰賴交易平台以及賣家的自制,如果其中有不透明的流程就很容易被人所利用。消費者應仔細評估交易的合法性,做出安全的選擇。
延伸閱讀
- What is Blockchain Technology? - IBM Blockchain | IBM
- The tangled truth about NFTs and copyright - 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