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意義,似乎變成了吃粽子與期待放假的理由…。還有,想念阿嬤奶奶…
今天是端午節,突然好奇起有哪些國家會過端午節。
搜尋了一下,亞洲竟然還不少國家過端午的,韓國、新加坡、日本,WHY? 只能說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呀。
端午節的由來
從有記憶中,我一直覺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憂國憂民,悲痛自己的國家被侵略,最後抱石投江而死。
百姓們為了不讓江中的的漁蝦咬屈原的身體,所以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來就變成粽子的模樣)丟下江中,讓魚蝦吃飽飽不要咬屈原。
現在聽到,只能說這件事能發展成習俗,也真的是當年的民情單純,然後,也覺得不環保。
但,也許是當年的環境比現在好太多,所以這一點點不環保好像也沒什麼關係。
其它國家呢?
其它國家,查了一下,大概跟屈原沒什麼關係。
主要是因為也過農曆節的這些國家,農曆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
所以有了一些驅邪、消毒和避疫習俗或是祈求豐收、平安的節慶。
端午節要幹嘛?
對我而言,端午節最實際的,是放假。
最想念的,是祖母們的滋味。
阿嬤的台東粽
每年,端午節的一、兩週前,都會接到阿嬤的電話。
一方面是關心孫子的阿嬤來問問近況,一方面問我要幾顆粽子,阿嬤包好寄來。
阿嬤的月桃葉粽是家族公認的好滋味。
從小吃到大,覺得這就是阿嬤的味道。
阿嬤的粽子,是南部粽,吃素的阿嬤不包肉,有的是很多的花生跟香菇。
以前端午連假回台東,都要幫忙洗好多好多的粽葉,
然後陪著阿嬤包著我永遠都學不好的粽子。
奶奶的粽子
偶爾,也會想到奶奶的粽子。
奶奶包的是上海粽。
吃慣了阿嬤的粽子,第一次吃奶奶包的粽子,總覺得好奇怪。
奶奶的粽子,外型是長條的上海粽。
(奶奶是杭洲女生嫁給上海人的爺爺)
上海粽,是用糯米包著一大塊肥瘦參半的豬肉,很單純的沒有其它料。
小時候覺得油,不喜歡。
慢慢長大了,才知道其中滋味的美好。
奶奶的粽子的特色是,在粽子蒸熟的過程中,肥油慢慢融化滋潤著糯米,最後糯米帶著豬油的滋味與粽葉的香氣一起入口,層次感分明、令人驚豔口感,還好長大後懂了。
但奶奶老了,就不包了。
然後我吃素了,就不吃了。
粽子,寄託著思念
每逢佳節,倍思親。
對我而言,節日最重要的意義是埋下感情的種子,留下情感記憶點。
端午節裡,濃濃的粽子味,是阿嬤跟奶奶的愛。
阿嬤跟奶奶,離開我們許久,卻也像沒有離開過的用記憶、思念陪伴。
有節日,是幸福的。
(((本來想放個屈原的『離騷』,結果發現太長了…!!
而且好多兮的憂國憂民呀…希望屈原現在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