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時間發生在3年前,那年在交友軟體認識了一位朋友,她跟我說她認識一位在業務工作方面很厲害的人,可以介紹給我認識......
我們約在連鎖咖啡館見面,第一次見面有些許期待與緊張,我知道自己是喜歡認識新朋友的。
第一次聊天的時候,也不知道怎麼聊到的,我們聊到我自己其實對業務類型的工作挺有興趣的,也聊到我想要追求自我的成長。
在這時,對方跟我提起了一個計劃,說他們公司有一年期一對一的顧問服務可以試試看,這時的我想著,如果有人帶的話,或許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可以讓我在讀書的同時精進自己。在這時,我已經開始陷入對方的手法之中。
而真正讓我衝動做決定的關鍵在這之後,在第二次見面時,對方先給我做了一份心理測驗,我心想,寫個心理測驗應該沒什麼。
但接著對方就開始出招了,對方看著心理測業的結果向我述說著一些模糊的話,後來的我才知道這是一個稱作*巴納姆效應的現象,像是「你應該過得很辛苦吧」、「你是不是常常為了別人付出,卻鮮少接受到別人的幫助,心裡會覺得寂寞」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裡是為了讓我情緒出現波動,而開始影響到理性思考。
接著便進入談單的環節,「我們不是要賺你的錢,15k其實對我們來說並不多」,這是一句現在想起來很怪,但是當時的我卻相信的話。於是,我買了一個我其實不需要的商品,只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
這是一個價格15k的一年期一對一顧問式服務,我回想,我應該用不到10次吧,因為當時的我正忙於在碩士班的研究,要和對方約時間也相當有難度,畢竟對方也有他自己的工作或是其他人要服務。
我學到的
雖然我根本沒用幾次顧問服務,我也只聽到了對方介紹《富爸爸,窮爸爸》的核心觀念ESBI四象限,在硬知識方面的成長並不多。
但在其他方面的收穫卻不少,因為這次的事件,我發現自己對於追求自我成長的動力是非常強的,出乎我的意料。我也發現自己是很願意為了學習、成長而花錢的。這和我在原生家庭成長的價值觀頗有衝突,我家裡是很傳統的思維,覺得能省錢就省,但這樣的思維卻讓我在花錢時綁手綁腳,因為想存錢而活得越來越緊繃。
除此之外,我接觸到了以往不會接觸到的人,一群早在十幾歲就出社會工作、奮鬥的人們。讓我知道,這世界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讓我知道,我有多麼的幸福。
雖然我因為這次的事件噴了一筆不小的錢,但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憤怒。對我來說,我不是被詐騙了,而是遇到懂得運用心理學手法的人,因此買了一個我並不需要的商品。
-
在三年後的現在,我成為了一個新人業務,在邁向人生目標的路上努力著。
而關於我被詐騙集團以「重複訂單」為理由騙了22k,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附註
*巴納姆效應
一種心理現象,人們會對於他們認為是為自己量身訂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很多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