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6

读书笔记《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官僚机构中,各机构名实不符、且相互辖制,所以皇帝才会有权力。

名实不符,于是stackholder和各自的R&R都不明确,所以有事必须要向上汇报才万无一失。

相互辖制,于是decission making process的效率便很低,有事还是要向上汇报。

南朝后来楚子上位,再后来蛮族上位,士族早就没有皇权了。但九品中正制还能保证他们当大官。于是皇帝便把实权下放给低品级的寒门小官。大官只是名头好听而已。

这就是政治啊。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北强南弱之形势

列举了北方和南方的人口数字,得出了北强南弱的结论。

同时还提到了胡人的部落兵制,认为这是北方力量强大的一个原因。

第二节 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383年))

总体上来说,北朝比南朝实力雄厚兵强马壮。但文化上的正统却在南朝的士族那里。于是北朝就有了统一的动机。然而,北朝虽然是整体力量雄厚,但北朝民族问题极为复杂。问题不仅在胡汉之间,也在胡人与胡人之间。民族问题没有搞好,所以北朝一直没能统一南北。后来苻坚的失败也确实可以说是大后方的民族问题引起的。

不知道当年蒋介石是不是汲取了苻坚的教训才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苻坚的军队中,骑兵多为胡人(负责打仗),步兵多为汉人(负责后勤)。如今很多国际大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里,经常会有“管理层都是总部派来的鬼佬、下边干活的都是不会讲鬼佬话的本地员工”。而在我工作的地方,技术部门多是印度人和中国人,都讲英语;而商务部门则都是日本人,大多都不会讲英语。种族的不同和工种的不同相互重合。更加容易产生矛盾。

肥水之战,历史学家的分析都只不过是马后炮而已。以综合国力来讲,苻坚"投鞭塞江"的自信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可是苻坚为什么要如此信任其他民族的降将呢?朱序、慕容垂、姚苌,都背叛了他。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么?苻坚是太浪漫了还是太傻?

大战在即,谢安还要装得镇静的样子去下棋。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骨和士族文化正统么?

这一章也说因为北周解决了民族问题,所以才能最终统一南北。但并没有具体讲北周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第三节 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而且,比起北方少数名族想要“南下牧马”的愿望,无论是已经逃到南方的北人,还是留在北方的北人,“北伐”的motivation都没有那么强烈。南下北人(如王羲之)认为北伐“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没有南渡的北人也在北方待得挺好(民族意识模糊)。

当然,南方的武力和物力都跟不上也是事实。七万人打仗就要三十万人运粮啊。用牲畜运的话会有疫病。只好“因粮于敌”。

avatar-img
葛哈的沙龍
1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葛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有不同口音的鄙视链。
南朝不到三百年历史,大士族和武装士族都已经风光过了,“数风流人物”,就要轮到南方土著豪酋兴起了。原本大家都认为北方人比南方人会打仗、更勇猛。但是到了梁朝以后,北方移民的子孙已经变得“肤脆骨柔”,不堪大用了。
四处鼠窜的西晋北方士族和庶民,给迁徙地带去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但同时也带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politically incorrect)。“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可见难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很棘手。
所谓的“汉人”、“汉族”、“汉文化”,绝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杂居数百年后,“血统纯正”就是个笑话了。所谓“汉”的概念,靠的是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到底还是用汉字来讲述的。
遥想当年,时事动荡中多少死生契阔、爱恨情仇、多少智慧和勇气、多少青春和热血。而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中仅仅是“五斗米教”、“八王之乱”几个字一笔带过。我差点以为真正的历史也只有那么两三行字。
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有不同口音的鄙视链。
南朝不到三百年历史,大士族和武装士族都已经风光过了,“数风流人物”,就要轮到南方土著豪酋兴起了。原本大家都认为北方人比南方人会打仗、更勇猛。但是到了梁朝以后,北方移民的子孙已经变得“肤脆骨柔”,不堪大用了。
四处鼠窜的西晋北方士族和庶民,给迁徙地带去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但同时也带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politically incorrect)。“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可见难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很棘手。
所谓的“汉人”、“汉族”、“汉文化”,绝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杂居数百年后,“血统纯正”就是个笑话了。所谓“汉”的概念,靠的是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到底还是用汉字来讲述的。
遥想当年,时事动荡中多少死生契阔、爱恨情仇、多少智慧和勇气、多少青春和热血。而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中仅仅是“五斗米教”、“八王之乱”几个字一笔带过。我差点以为真正的历史也只有那么两三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