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一节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 东北、西北与南方
从永嘉之乱(311)以后讲起。永嘉之乱,司马家连续两个皇帝都沦落到要给敌国皇帝倒酒的地步。没有“国泰”,自然谈不上“民安”了。
  •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领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
上面是书里的原句。“托庇”、“归依”、“侨寄”,三个排比句用三个不同的词,既表示同样的意思,又使文章读起来富于变化、有节奏感。作者真是好文笔。我什么时候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啊!
四处鼠窜的西晋北方士族和庶民,给迁徙地带去了他们的文化、政治、经济力量,但同时也带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politically incorrect)。“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以北流民的子孙”。可见难民问题自古以来就很棘手。
第二节 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除了为躲避战乱而向四方逃窜的西晋子民以外,当时还有很多人因为统治者的决定而不得不被迫迁徙。
比如(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氐族苻坚(337-385)曾经将十万之众由关东迁进关中,后来又将很多氐族子弟从关中迁往关东。“意图是要把本族人徙往诸方要镇,以为磐石之宗”。这种基于政治需要的迁徙,毫无疑问对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伤害。比起这些,如今的难民/移民问题才哪儿到哪儿啊。
坦白讲,身为北方人的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坞堡”这种东西(孤陋寡闻)。而且觉得作者“北方社会宗法色彩胜于南方”的讲法也有待商榷。
《桃花源记》(写于421)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古文。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好文章,两千年以后还被规定要背诵的可不多。不过我记得老师上课时提到过,如果真的有桃花源,一、二百年的与世隔绝难免会造成大量近亲通婚,在优生学上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简直太不浪漫了!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东晋 317-420)
北方胡人作乱,西晋皇室只好南迁。这一篇着重写东晋建立的过程中与江东本土士族之间的联合与博弈。
按作者的意见“晋之皇室及中州避乱南来之士大夫。。。与顾荣等人虽属于不同的邦土,然就社会阶级来说,实为同一气类。这是江都士族宁可拥戴敌国的子孙为君主,而羞于与孙吴旧壤庶族陈敏合作的原因”。果然阶级、意识形态什么的,还是很重要的。二战后美国与德国人成了盟友,而和苏联撕破了脸,大概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西晋的士大夫们看起来深知“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姿态放得很低,买房置地也都避开江东大族的势力范围。恐怕比当年国民党跑去台湾的时候态度要好很多。
乱世出英雄。这一段提到的人物都很有个性,陈敏(?-307)、王导(276-339)、陆机(261-303)、顾荣(?-312)等等。
avatar-img
1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葛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谓的“汉人”、“汉族”、“汉文化”,绝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杂居数百年后,“血统纯正”就是个笑话了。所谓“汉”的概念,靠的是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到底还是用汉字来讲述的。
遥想当年,时事动荡中多少死生契阔、爱恨情仇、多少智慧和勇气、多少青春和热血。而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中仅仅是“五斗米教”、“八王之乱”几个字一笔带过。我差点以为真正的历史也只有那么两三行字。
所谓的“汉人”、“汉族”、“汉文化”,绝不是以血统为基础的。杂居数百年后,“血统纯正”就是个笑话了。所谓“汉”的概念,靠的是文化本身的凝聚力。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到底还是用汉字来讲述的。
遥想当年,时事动荡中多少死生契阔、爱恨情仇、多少智慧和勇气、多少青春和热血。而两千年后的历史课本中仅仅是“五斗米教”、“八王之乱”几个字一笔带过。我差点以为真正的历史也只有那么两三行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中央山脈。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東漢末年,政局紊亂,朝中有外戚宧官當政,軍閥起事;社會有盜匪興起,四處流竄;整個社會貧富不均,民不聊生。樂府古辭《東門行》,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 這首詩被收錄在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之中,是一首雜言體樂府詩。主題在敍述一個男子,陷於貧窮的絶境,已打算為非作歹。
Thumbnail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詩人以秦漢盛世為背景,對比現世的戰亂紛爭,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強大領導者的期盼。詩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具有強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距離劉騰穿越到修仙界的兩千年前。   此時修仙界的格局與後世大致相同:世俗層面有南夏、北燕、西河與東石這四大王朝相互制衡。修仙宗門和世家,則是以三大聖地為標竿,與世俗的四大王朝保持良好關係。   而在東石王朝與南夏王朝的交界處,有個名滿天下的東方世家,代代家主都至少是金丹巔峰的實力;當代家主
Thumbnail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中央山脈。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東漢末年,政局紊亂,朝中有外戚宧官當政,軍閥起事;社會有盜匪興起,四處流竄;整個社會貧富不均,民不聊生。樂府古辭《東門行》,就產生在這樣的背景。 這首詩被收錄在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之中,是一首雜言體樂府詩。主題在敍述一個男子,陷於貧窮的絶境,已打算為非作歹。
Thumbnail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是杜甫詩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句,展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詩人以秦漢盛世為背景,對比現世的戰亂紛爭,抒發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強大領導者的期盼。詩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具有強
前情摘要: 公元前288年,秦向齊致帝之前,秦,趙,宋三國聯合,秦扶持趙攻齊,而齊為了緩解壓力,又用封地收買趙國,許給奉陽君蒙邑作為封地。趙國因此刻意放緩了對齊國的進攻,秦國看到趙國進攻緩慢不力,誤判局勢以為齊國力強盛,便改為致帝於齊,並重新與齊湣王結盟共稱東西兩帝,改變策略與齊國共同攻伐趙國。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