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10月走進了尾聲,天氣也從炎熱逐漸轉涼。今天也是一如往常地工作著,隨著我29歲的日子一步步的邁進30歲,時而感慨緊張,時而充滿信心。到底接下來的人生是甚麼樣子呢?
在社會上走跳也有7年之久了,回顧這些日子所做的一切,其實就像是在構築所謂自我在社會價值觀下符合大眾期盼的樣子。在名為社會結構的框架下利用勞力來換取明天的默默無名的鏍絲釘,其實用這麼多渺小的詞彙來形容目前所作所為好像是自我貶低,其實不然。絕大部分的人也如同我今天一樣,是個推動社會這個巨大機器前進的小小部件,看似渺小卻缺一不可。然而相對於真實的部件,我們都是有血肉的生命,有夢想跟期盼、有恐懼有擔憂。名為政府的駕駛開著社會這台大車前進,路況如何只有越接近車頭的部件才越清楚。市井小民能做的只有期待未來能朝著大家都好的方向前進,所以過分的擔憂只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
準備,除了準備我大概也想不到能做些甚麼了,隨著令人恐慌的新聞一天天的播著心理早已麻木,但我不想要像在刀俎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也許恐慌感就是原自於規避危險的自然反應。那如何看待這種恐慌就變成我現在該直面的問題。
這兩天的國際新聞都圍繞在南韓萬聖節活動,人群踩踏致死的悲劇。在此為死者哀弔為傷者祈福。隨著這個事件的發生,網路上對於該事件的討論大致走向了兩個方向:
- 政府無為
- 參與者自私
說說自己的觀點好了,在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總結了新聞、當事人及2021參加者的說詞),這件事情應屬於結構性的悲劇,簡單來說就是不當管理加上基本人性。這樣的悲劇其實在過去不算少見,但是屢次發生的確還是要深入探討如何在類似的事情發生前有效的阻止。
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個人上(自己),那有效的處理辦法就是避免參與人多的活動。當然這樣說十分不符合人性,畢竟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熱鬧的派對場合。那把焦點放在群體呢?這件事情的複雜度就會被極大的展開,但我們仍有一定的脈絡可以依循。
- 主辦方的重視度:
這時候有可能會有人說,賺錢的事情怎麼可能主辦方會不重視?這就是盲點,類似的大型活動主辦方皆是先收錢再提供活動,為了能夠吸引顧客,對於動線、人群進場離場安排都會有清楚的規劃,參與活動者也會在事前得到該活動的場地示意圖(如音樂節)。然而黎泰院的活動有點像是台灣有些鄉鎮地區辦理的自由參與活動,無法有效地預估人潮,這就非常吃活動辦理經驗,事前需要準備甚麼、需不需要警察單位的協助...
所以須注意:活動動線是否明確、人流管制是否確實
2. 從外部判定的人潮:
人潮是否危險,在進入類似活動的主要會場之前就能感受的到。隨著越來越接近會場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否已經小於陌生舒適距離(30公分)。小時候過年的走春活動就常常進入人潮危險的地方,大家都擠在一起,若稍有不甚跌倒就很有可能被推擠的人潮踩踏。
所以須注意:人之間的距離是否小於陌生舒適距離(30公分)
●雖然是事後諸葛,但如果能給予會看我日記的人一些幫助的話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