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書手L | 隱性偏見:為什麼我們無法平等看待每個人?

2022/11/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Jessica Nordell 譯者|姬健梅 出版|平安文化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偏見的人嗎?
也許多數人都不想成為心有歧視的人,但事實是,只要身處在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中,偏見似乎是無法避免,早已深埋在我們每個人心底。
究竟這種因為環境造成的隱性偏見是如何產生?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怎麼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改善這種出於習慣性的心理偏見?本書將試圖由文化、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角度出發,嘗試解構上面這些問題並幫助我們更加理解自身的感受與想法。
由長期致力於文化領域的記者Jessica Nordell所寫,本書主要將藉由她於2017年的一篇專文延伸成更加深刻的討論,希望幫助社會理解偏見的成因並帶來改變。
歧視偏見,對於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可以說是一個你我皆知,卻很難大方談論的話題。
我們都了解歧視的本質、也知曉它一直存在整個社會中,從早期對於特定種族、性別、身分與性傾向的公然貶低到現代主流的微歧視,我們都理解評斷一個人應該以其個性、能力等內在特質來達成,但究竟為何,我們卻始終無法脫離以貌取人的本性?

環境造就的惡意

偏見由何而生?
是否在特定的某些人心中,這種邪惡的種子是必然?
事實上,多數的偏見並非來自人心本身,更多的是來自於環境所生。人類是慣性生物,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多數行為都是基於「習慣」而為之。吃飯、開車、洗澡,一個動作或思想將會自然而然地促發另一個行為或想法,這種慣性本能幫助我們不用對於所有事情都聚精會神,然而,習慣性的思考卻也成為了偏見成長的最佳溫床。
信念是由人主動培養的,而聯想則會從環境中吸收。一個念頭進入一個人腦中,將可能影響此人對於世界的認知,而這樣的促發模式更會基於文化背景的不同,產生一些我們從未注意過的思考模式。
例如,假如跟一個台灣人提到「珍珠」,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聯想到的事物可能會是「奶茶」。但當我們對一個美國人同樣提到「珍珠」,他們卻更有可能會聯想到「珍珠港、珠寶」等完全不同的的事物。這種潛意識的聯想,便是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源頭。
當「移工」等於「很吵很窮」、「黑人」等於「暴力」、「女性」等於「不理性」,種種聯想在潛移默化中成為習慣,習慣便造就偏見、而偏見則會逐漸累積成歧視。
就連我們想主動改變壞習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因此這種連我們都難以察覺的隱性習慣,自然便很難根除。
「帶有偏見並不表示你是個壞人,而表示你生活在一種文化中。」

以同理破除習慣

察覺是人類的天性,而聯想則是一種習慣。正因為帶有偏見的聯想是一種習慣,這也意味著偏見是能靠著我們主動改變來化解。
在書本中後段,作者聚焦在了許多她曾經參與過的工作坊,藉由同理、改變環境及誘因的角度,她發現到,這種隱性的偏見是能夠藉由同理心來破除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實際去接觸各式各樣的人群,透過溝通、同理,便是改善心中偏見的最佳手段。
在這個社會,我們經常談到「多元」,而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多元環境」究竟能夠幫助社會帶來甚麼?透過本書,我們能了解到所謂「尊重多元」並不僅僅是開放每個人表達其立場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真正身處於這種多元環境中,讓我們更有機會實際接觸那些我們可能不太理解的群體。
溝通同理認識接納
藉由這種方式,我們更有機會去理解不同群體的感受,而便有機會使隱藏在我們心底的特定想法因此漸漸淡去。

小結

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一書中,作者曾經提到過「好奇心」是我們面對壞習慣時很好的幫手,藉由RAIN法則,認知、允許、探索、培育,透過接納與包容我們自身的想法,我們便能夠更加深入地檢視自身不健全的思考與行為模式。而我也認為,當我們面對於偏見這種隱藏在我們心底的隱性習慣,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察覺我們的感受,並藉由好奇心引導,進而帶出溝通與討論,我認為是目前這個社會所缺少的一種心態。「保持好奇」一直都是我最推崇的一種生活方式,當我們面對未知、面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甚至是不想去了解的事物,切斷好奇心便像是建立起一道城牆,或許能夠使生活過得更加輕鬆,卻也失去了理解彼此的唯一途徑。
本書中帶出了許多討論,藉由大量案例與實驗揭露了隱藏在我們心底的各種偏見,但作者的本意並非強調我們生來便是惡人、而偏見無法根除。而是希望我們都能理解,正因為我們心中都帶有一絲偏見,因此更需要藉由包容、開放、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的各種行為與想法。
讓好奇取代逃避,更讓同理取代歧視。唯有打破成見,我們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

追蹤其它平台
記錄心得為主,爾偶推推書、寫寫文。 主觀意見偏多,文學無雷。 目標是打造一座圖書館。 若你也愛讀書,希望這裡有你需要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