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蓬萊島:〈臺北音頭〉中的帝國凝視

2021/07/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非常喜歡日本民謠的原因之一,就是民謠在各種不同版本的歌詞中,許多都必定會有幾版歌詞,是歌頌在地的美好物產與風光。

大正後期出現的新民謠,許多也保留或刻意強調呈現這種特色——雖然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這樣的歌曲就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宣傳曲」,畢竟新民謠不是真正口耳傳唱於民間的民謠,而是作曲作詞家創作的「流行曲」,由於它刻意模仿「民謠」的曲式貼近民眾,容易反覆傳唱,大多數也都被創作出用來展現不同地方特有麼風土物產民情,因而是用以宣傳的絕妙利器。創作新民謠的風氣不僅於日本流行,也被帶到了海外的殖民地。在1925年廣播出現,更為新民謠的推廣貢獻極大的助力,也加強加深了新民謠宣傳某些特定目的之作用。(増田周子,〈日本新民謡運動の隆盛と植民地台湾との文化交渉〉,2008

日治時期台灣接受日本統治後,為了彰顯一連串於台灣所經營的「豐功偉業」,當時的日本總督府官方也有不少類似的「宣傳」:舉凡新聞報導、政策報告、海報傳單、歌曲書籍出版品等等。自然這樣的宣傳,帶有濃厚殖民政府本位,歌頌統治者政績的立場。

臺北音頭 - 臺灣音聲一百年
https://imedia.culture.tw/s3/uq/2387.mp4?api_access_key=0f34e267-7fb3-4dc2-baaf-e7b01d0197d1audio.nmth.gov.tw

78轉唱片. · 臺灣音頭; 臺北音頭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Edit descriptiondl.lib.ntu.edu.tw

關於〈臺北音頭〉,綜合一下臺史博「臺灣音聲100年」網站與臺大「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網站的資訊,可以了解〈臺北音頭〉大約是創作於發行於1930–1939年間,由日本的古倫美亞Columbia(コロムビア)唱片所灌製。作曲者佐々紅華,作詞者山口充一,演唱歌手為赤坂小梅、筑波一郎。

1933年〈東京音頭〉大熱之後,後續1933到1934年間可說是迎來了「音頭時代」(増田周子,〈日本新民謡運動の隆盛と植民地台湾との文化交渉〉,2008),台灣也掀起了「音頭熱潮」(陳培豐,殖民體制下的台灣民謠:《戰後台灣的日本記憶》選摘(3),2017)。〈臺灣音頭〉在此波音頭熱中,創作於1934年9月。仿作自〈東京音頭〉,〈臺灣音頭〉又是依其再填詞製曲的〈臺北音頭〉,推估應是創作於1934年間。

佐々紅華是日本是劇場音樂歌曲的作曲家,在1923年開始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後來轉籍到哥倫比亞唱片服務後,接續創作了數量豐厚的新民謠歌曲。(維基百科,佐々紅華條目)

作詞者山口充一則非常有趣,網路資料查詢下來,可以發現他是自日本來到台灣任職,《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有其名字紀錄,且從其它的官方資料可得知他大多任職於教育相關的工作,有投入當時宣傳歌曲歌詞的創作如〈奉公防空群の歌〉。(https://who.ith.sinica.edu.tw/,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除了這些最基礎的資料外,可惜暫時找不到更多關於這首歌曲創作的背景資料,例如除了趕上「音頭時代」外,當初為何會特意創作這首曲子?發行時是否有配合甚麼特殊的活動或宣傳?等等。那麼只好先從歌詞來一探究竟。

〈臺北音頭〉歌詞如何歌詠台北呢?歌詞內容(取自:日治文明州廳~台北音頭)是如此:

蓬莱島(しま)の都の 臺北音頭 チヨイトセ
伸びる町竝 栄える町竝 人の波ソレ
ホンラ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キタ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君と来る来る 三線道路 チヨイトセ
椰子の葉かげは 月の木かげは 合歡の花ソレ
ホンラ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キタ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二人揃ふて 圓山参り チヨイトセ
渡る御橋も 懸ける縁も 明治橋ソレ
ホンラ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キタ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今日は出船だ また逢ふまでは チヨイトセ
つなぐテーブも つなぐ情も 虹の彩ソレ
ホンラ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キタ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明けりやほのぼの 大屯がすみ チヨイトセ
晴れて輝く 映えて輝く 塔の色ソレ
ホンラ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キタ ホ―ライ ヨイコトリヤサ

〈臺北音頭〉用歌謠唱給聽者了解,來到台北,會看到何等繁景與風光。第一葩帶出歌曲名稱是民謠常見的表現方式;利用日本民謠曲唄加上囃子的形式,後面幾葩輕快富有節奏的歌詞,也模仿日本傳統民謠歌詠地方特色、風景的特色,以歌曲描繪日本人眼中的臺北景物:熱帶椰子樹、月下合歡花影,日本在台北的重要公共建設,如三線路、圓山臺灣神社、橫跨基隆河的明治橋,都被寫入歌詞中。乍看之下如與其他的民謠曲歌頌地方名景的特性沒有什麼不同,不過仔細探究,三線道、臺灣神社、明治橋都是日本人在台後所做的新施設,第一葩呈現的也是在日人統治下繁榮的台北街景。

有趣的是,1931年有日本學者表示台灣可能埋有總價逾四十億日圓金礦和砂金的消息(雖然剛好當時為日月潭工程復工前夕,可能為當日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為了舉債借款而放出的謠言),無論消息真偽,確實當時出現了一波「台灣投資熱」:不僅礦產,台灣獨特地理氣候條件所形成的豐厚山林水文,對日本人來說無疑是海外寶山,傳說中的「蓬萊仙島」。(坂野德隆,〈《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埋藏在福爾摩沙「蓬萊島」的寶藏〉,2019

日人確實從治台時起就非常積極地開發天然物產資源,許多重大的現代化施設進入1930年代後如公路與鐵路交通水力發電、嘉南大圳等已是完工有成,更加貼合增強坂野德隆所言之「總督府持續地向臺灣住民灌輸以下的概念:擁有豐厚天然資源的臺灣,在帝國政府的加以維護之下,將會是一個在未來充滿各種可能的蓬萊寶島」的宣傳。

所以也不免讓人聯想,歌詠台北榮景的背後,或許也有著高唱一波殖民地政府豐功偉業的意圖了。

3會員
26內容數
如果一台不夠,那就兩台|三味線、民謠學習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