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一月只剩下兩個交易日,我發現美股帳戶資產於本月上升了 16.87%,這有點出乎意料,因為我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
先來看一下 2023 年一月份的美股四大指數漲跌幅:
- 道瓊工業:上漲 2.51%
- S&P 500:上漲 6.02%
- 那斯達克:上漲 11.04%
- 費半指數:上漲 16.32%
我做了什麼?
這一個月來,我並沒有對我的投資組合做什麼大調整,故從四大指數的漲幅便可以大致看得出來,我的帳戶之所以漲了 16.87%,主要貢獻來自帳戶中的大型科技股和半導體 ETF,而不是我特別做對了什麼事情。
當然啦,特斯拉短短幾天就漲了超過 30%,也是有一些貢獻。
如果真要說我做了什麼事情,能夠在 2023 年開春第一個月擊敗美股大盤(這沒什麼了不起,畢竟只是一個月),其實就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在去年底依然堅持股價跌越低買越多,股價漲多了就按照我的計算公式賣出固定比例的股份,取回現金(以便下次下跌繼續加碼)。如此而已。
我在本專題已經多次強調:股價下跌時如果什麼都不做(不加碼),絕對不可能在股市回春時迅速獲得回報。(這裡我也必須提醒:給雜草繼續澆水是會擴大虧損的,請慎選你的股票!)
此時再回頭看我去年也就是 2022 年的全年績效:-29.75%,也就不覺得那麼恐怖,也不會哀怨了。為什麼呢?關鍵在於理解投資組合本身所呈現的「波動幅度」。
你偏好多大程度的波動?
我記得在前幾篇文章(還是臉書貼文?)裡面提過,有些人以為自己可以承受較大的風險和價格波動,但其實他們只能接受股價上漲,或者只下跌個 3% 或 5%。一旦虧損超過 10%,便難免時時憂心,擔心股市進一步下跌。如此惶惶終日的結果,就是在腦神經耗弱到一個極致的時候,偏偏又看到某位財經專家建議停損砍倉的文章,於是眼一閉、心一橫,認賠殺出。此時卻往往砍在所謂的「阿呆谷」。
我不是說 2023 年股市就此否極泰來喔!絕對不是這個意思。我剛剛說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真實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也就是自己能夠承受多少帳面虧損。
我也不是說爛股票就該一直放著等它漲回來。股票的好與壞,大部分得靠你自己研究分析得出來的結論和信心。有人只愛金融股,就覺得台積電是不好的股票;有人是半導體業內專家,就愛投資某些半導體公司的股票來獲取高波動價差。
所以重點在於我們自己到底是偏愛高波動,還是偏好低波動。
如果你是喜歡超級低波動、低風險的長期投資人,那麼你很可能只推崇某些市值型 ETF,並宣稱這些低波動的 ETF 帶你安全跨越 2022 年的熊市。這點並沒有錯。當你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選擇投資標的與資產配置策略,那就是最適合你的做法。因為你知道低風險的另一面是低回報,而你選擇低風險的原因就是你也願意接受平穩(就別用平庸這個負面詞吧)的績效。
然而,你真的願意接受低風險和低回報嗎?這也是必須誠實回答的問題。
你是喜歡低風險帶你安全度過熊市,還是等到牛市的時候看到別人荷包賺滿滿又起心動念想要更換策略呢?我個人是不贊成這種大幅度切換投資風格的做法。投資策略可以微調,操作方法可以修正,然而一旦確立投資風格,最好一以貫之。
如果認真審視之後,你的回答是:
「不,其實我想要更高的回報。我願意為了更高的回報承受一些股市下跌的風險。」
那麼,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讓它的整體波動符合你的預期報酬率以及能夠承受的虧損幅度。這可能需要花你數月甚至一年以上的觀察、檢討與調整,才可能逐漸找到讓你覺得最舒服的組合。但是值得。
至於我自己,由於我在 2022 年選擇了以較高風險、高波動的組合,導致在 2022 這個股債雙跌的通膨年,我的精神有時承受了超乎我預期的壓力。儘管頂著壓力,我依然繼續在下跌時加碼,但我覺得將來還是該調整一下,讓投資組合的整體波動降低一些。主要的調整方向會是降低個股種類以及高波動資產的持股比重,並且增加市值型 ETF 的比重。
祝投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