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種以 S&P 500 成分股為基礎、而且報酬率有可能超越 S&P 500 的 ETF 長期投資策略。
相信讀者都知道,集中投資一檔全市場 ETF 或 S&P 500 ETF 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分散投資策略。我個人偏好美國股市(而不是全球股市)的前五百大企業,所以對我來說,最簡單的選項就是買 SPY 或 VOO。
如果想要以 S&P 500 為基礎,以「簡單」為前提,並期望進一步提升投資績效、提高打敗 S&P 500 指數的頻率,那麼可以考慮兩種策略:
- 自選個股:從 S&P 500 成分股當中挑選幾支自己認為表現最好的股票。
- 類股 ETF:挑選以 S&P 500 為基礎之特定板塊的 ETF。
第一種策略依然需要追蹤個股,並考慮換股時機,比較費勁。本文講究的是輕鬆簡單,故暫且不考慮需要挑選個股的策略。
第二種策略的好處是不用挑選個股,而只要選擇「板塊」(類股),例如能源類股 ETF、科技類股 ETF。我們可以選擇表現強勁的類股 ETF 來提高投資績效,或者利用不同類股之間的「負相關」來降低景氣循環的風險。
本文要介紹的便是第二種策略,也就是挑選特定類股的 ETF。要強調的是,我們所挑選的 ETF,其成分股主要還是 S&P 500 裡面的股票。
有這麼方便的 ETF 嗎?有的,Vanguard 和 SPDR(可讀作 "spider") 都有推出類似的 ETF,而且管理費用大多很便宜。
以 SPDR 為例,它提供了許多以 S&P 500 成分股為基礎的類股 ETF,如下圖:
- XLE:能源類股 ETF ,成分股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等。
- XLU:公共事業類股 ETF,成分股有 NextEra Energy、Southern Company……等等。
- XLK:科技類股 ETF,成分股有蘋果、微軟、輝達……等等。
- XLB:原物料類股 ETF,成分股有 Linde plc、Air Products……等等。
- XLP:必需性消費類股 ETF ,成分股有可口可樂、好市多、沃爾瑪……等等。
- XLY:非必需消費類股 ETF ,成分股有亞馬遜、特斯拉、麥當勞、Nike、星巴克……等等。
- XLI:工業類股 ETF,成分股有聯合太平洋鐵路、洛克希德.馬丁……等等。
- XLV:醫療保健類股 ETF,成分股有聯合健康保險、嬌生、輝瑞……等等。
- XLF:金融類股 ETF,成分股有波克夏.海瑟威、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等。
- XLRE:房地產類股 ETF,成分股有 American Tower、Prologis……等等。
上列 10 支 SPDR 旗下的 S&P 500 子板塊 ETF 的總管理費用都落在 0.1%~0.13% 之間,比 VOO 的 0.03% 稍貴,跟台股的 ETF 相比則是便宜許多。(註:0050 總管理費用為 0.46%)
那麼,這 10 支 ETF 要怎麼選呢?
接著就來說明我的挑選方式,以及可搭配運用的交易策略、進出場時機的簡易研判方法(主要是用來決定各支 ETF 的比重調整與換股時機,而非重倉快進快出)。
第一步:比較各 ETF 的五年與十年價格走勢
下圖是剛才列出的 10 支 SPDR ETF 與 VOO 的五年價格走勢圖:
如果圖片看不清楚或難以辨認,沒關係,底下是我抓出來的報酬率前五名 ETF:
五年報酬率由高至低:XLK > XLY > XLV > VOO > XLP
接著看十年以上的走勢:
十年報酬率由高至低:XLK > XLV > XLP > VOO > XLY
觀察五年和十年以上的走勢圖,可以發現:
- 兩個時間範圍的前五名 ETF 成員都是那五支 ETF,只是漲幅排名略有變化。
- 無論五年還是十年以上,XLK(科技類股 ETF)都是第一名,其餘四支 ETF 的漲幅則互有高低。
第二步:規劃投資組合的比重分配
藉由剛才的觀察,我一定會把 XLK 這支強棒納入投資組合。
👉如果偏好 Vanguard 旗下的 ETF,則可以選擇同樣是科技板塊的 VGT。我比較過 XLK 和 VGT 這兩支 ETF 的價格走勢,可以說幾乎一樣,難分高下。我買的是 VGT(總管理費用為 0.1%)。
除了 XLK 之外,其餘四支 ETF 也都可以納入投資組合。組合的方式可依個人偏好來搭配,底下是幾個範例:
- 組合一:只買 VOO 和 XLK,比重各佔 50%。
- 組合二:VOO 30%,XLK 30%,XLY 15%,XLP 15%,XLV 10%。
- 組合三:XLK 50%,VOO 20%,XLY 10%,XLP 10%,XLV 10%。
無論採用哪一種組合,各 ETF 的比重不可能永遠不變,而通常會在某個數值範圍內上下變動。至於變動幅度有多大,則又依個人的交易策略而不同。比如說,有的人可能每半年或一年重新檢視各 ETF 的比重,並且重新分配。有的人可能採用季線來區分多空分界線,股價突破季線買進,跌破季線則賣出。又或者跟我一樣採用
網格交易策略,也是不錯的選擇。
把時間範圍拉近至一年來看
除了觀察五年和十年以上的價格走勢,我們也不妨看一下更短的時間範圍,有時會帶給我們新的投資靈感,抓住好的投資機會或者避開風險。
比如說,今年(2022)以來,油價持續上漲,能源相關類股表現強勁,我會想看看 XLE 跟其他幾支科技類股 ETF 在最近一年內的價格走勢,如下圖:
報酬率由高至低:XLE > VUG > VGT > QQQ > VOO。
可以看到今年(2002)能源類股表現非常強勁,可說一枝獨秀,只有 XLE 的報酬率是正的 47.84%,其餘都是虧損幅度達 -17% 至 -28%。然而,我們從前面的五年和十年以上的價格走勢圖已經知道,XLE 在那 10 支 ETF 裡面卻是表現最弱,是吊車尾的。從底下這張圖也能看出,同樣五支 ETF,時間範圍從一年改為五年,XLE 報酬率就從第一名變成最後一名:
上圖的五年報酬率由高至低:VGT > QQQ > VUG > VOO > XLE。
那麼,像 XLE 這樣長期表現弱勢,某些時候卻一枝獨秀的 ETF,到底值不值得納入投資組合呢?如果要放進投資組合,有什麼策略或方法可以把它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嗎?
底下是我的看法,其中不免有事後諸葛的成分,但我認為還是有值得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如果今年的年初,我就把大部分科技類股 ETF 和個股賣出,並將資金轉換至 XLE 這支能源類股 ETF,那麼我今年的投資績效肯定是擊敗大盤的。可惜我沒有水晶球,也沒有足夠的先見之明能預知今年的能源類股很強。
我大約是在八月或九月才注意到 XLE,並且開始將一些個股的資金轉換至 XLE。時機晚了,但總算還是作出了調整,也發揮了一些作用。
如果你是比較積極的投資人,有比較多時間觀察價格走勢,不妨把本文提及的 ETF 都納入觀察名單。平時的投資組合可採用最簡單的 VOO 搭配 XLK(或 VGT),但是如果看到 XLK 跌破季線,而 XLE(或其他類股 ETF)的價格突破季線,便可以賣出 XLK,同時買入 XLE(或其他類股 ETF),類似這種方式來進行換股(不見得要全部置換,也可以只換 50% 或 30%),以嘗試獲取更高的投資績效。
如果比例調配適當,換股買賣的時機也拿捏得不差,那麼擊敗大盤的機會應該是不低。無論如何,都比挑選個股來得更安全可靠,也更輕鬆。
當然啦,如果你願意承受更高的個股風險,並投入更多時間與心力去選股,當然也可以把一些你看好的個股納入投資組合,例如我非常看好的微軟。下圖是微軟與 VOO 和 XLK 的五年走勢圖:
微軟的五年漲幅高達 197.4%,遠勝過 XLK 的 104.65%,更是 VOO 的 4 倍!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十年,投資微軟的報酬率更可觀,請看:
這裡不是推薦大家買微軟股票,而只是以微軟來舉例,如果懂得挑選個股,投資報酬率自然可輕易贏過大盤和指數型 ETF。要提醒的是,如果打算在投資組合裡面納入個股,請務必做足功課,了解個股的風險,並且定期檢視和調整個股的投資比重。
結語
之所以花時間整理這些資料和想法,是因為對自己今年的美股投資績效不甚滿意。檢討之餘,我也在思考改進的方法。以輕鬆簡單、長期穩定為前提,ETF 是首選,而透過觀察各類股 ETF 的走勢,也可以在每次股市進入空頭行情的時候發現那些依然逆勢上漲的 ETF,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文中提到可以用季線來作為換股操作的判斷依據,這個想法,我可能會開始放到自己的日常操作實務當中,嘗試訂出一個容易落實的準則,與網格交易策略一起搭配運用。不過,這裡說的季線,只是一個比較常用的判斷方式,個人可以依自己的偏好來採用其他均線或 K 線指標訊號來作為研判依據,只要記得不要把方法弄得太複雜就好。股市裡,不是越複雜的方法就越有效,也不是越努力就一定越賺錢。
祝 投資順利!
👉 本專題常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