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張愛玲,是被我供奉在文學神殿裡的宋慧喬,總是屹立不搖。她對於功成名就的時間表,是這樣定論的:「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這句話,自然也被我放在心裡最篤實的位子,成名要趁早。

長大後才發現,成名,有很多因素不掌握在自己手上。比方天賦、資源、運氣、際遇。所以我改而信奉天道酬勤。算命的也說,我雖然出生在夏天,但時辰差了一點,運氣不算太旺,得加倍努力才得以養成一番氣候。

然後,過了一定的年紀,成名對我來說,也像張愛玲形容的,是「席子嫌冷了的時候的迢遙的夢。」未免傷風,我選擇不再與成名的癡夢共枕眠。

之所以又想起這些前塵往事來,是因為朋友問了我一個與成名相關的問題,「你都怎麼經營粉絲團?好維持一定的熱度?」

我覺得有點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若拿我在工作上評估KOL影響力的標準來看,我大概只能算是Z咖。

想了想,我這樣答覆對方:「其實我談不上甚麼經營,只是寫得勤。」

朋友接著好奇:「廣告呢?下多少?」

ㄟ,問到這,我就更見笑了。從頭到尾,我只下過兩次廣告。因為經營公司的社群需要實驗組,總不能拿企業的門面試水溫,所以就用自己的粉專,測試臉書廣告的新功能,看看效果如何。結果粉絲數沒增長多少,倒不知誤觸甚麼天條,只投遞不到兩天就被停權。從此我就懶得以身犯險。

換我反問朋友,你的目的是甚麼?如果是像我抱持著交換日記、讀書筆記、創(無)作(病)耕(呻)耘(吟)的角度,廣告我認為不是最要緊的。想寫、多寫、持續寫,才要緊。

朋友抓抓頭,修正出他真正想問的題目,「你都如何面對,認真寫、卻沒人看的狀況?不覺得很沮喪嗎?要怎麼改善呢?最近臉書的觸及率,爛斃了。」朋友很擅長創作,最近正積極思考突破社群瓶頸。

沒人看、或很少有人看完,對我來說,一開始並不是問題。我開設粉專的緣由,本來就是孤芳自賞用的,對市場接納的感受力與迎合度,是零。我比較幸運的是,因為根本不抱持任何觸及的期待,也就無所謂沮喪或失落。反而是看到按讚與分享,嚇了一跳。

後來之所以感覺起伏和迷惘,是因為開始思考,未來該如何行銷自己的斜槓服務,社群好像是一個必須要經營的選項。初心在那時遭受到劇烈的搖晃,想要成名的欲念,張牙舞爪。

網路世代,每個人都會有成名的15分鐘。成名的念頭很正常,令人失常的是患得患失和妄自菲薄。有陣子,發文對我而言,變得像競賽一樣緊張,想寫點甚麼之前,總是會想一想,這個主題會引發多少迴響。

社群的自我實現預期,好難正正得正。通常會發生的狀況叫做,刺骨懸樑寫的東西,乏人問津。萬人空巷的轉載,又丈二金剛摸不著其中的原因。

這樣忽上忽下的心,在之前和大家分享過的《離職說明書》的其中一個章節,得到很好的啟發與安放:

不管上傳多少文章,都沒甚麼人看,這並不代表沒有寫作的才華,反而提示前進的方向:

(一)需要持續寫作,吸引人們的注意

(二)就算只有少部分的留言,也要找出有幫助的內容,必要時調整寫作風格

(三)考慮是否更換寫作的平台

我後來想通了,身為一個創作者,專心創造成果,比一心奔逐成名重要。這本書也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凸顯了另一個成名的關鍵-累積。

原始的研究結論指出,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推出人生最佳作品」的平均年齡,是39歲。超過這個年紀的朋友先別急著哭,經過進一步交叉分析,才發現真正的影響因素:「產出最佳作品」與年齡無關,而是取決於「產能」。

意即,人們在產能最高的時候,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我和朋友說,我在粉專裡,寫了快要兩百篇文章,七成左右的成效都不怎麼樣。我從社群學到真正有價的一課,是不要因為成效,左右了持續栽種成果的心態。成效指標,會反映許多市場的現實,而且真實挑戰創作的意志。挑戰你是否願意做出調整、又要以甚麼樣的方式來調整?

調整風格,對像我這麼驕傲的創作者而言,是比無人聞問,還要難以接受的策略。曾經,我不願為了取悅市場而讓步,覺得沒人看拉倒。相信自己的創作,值得以獨特的姿態存在。

方格子創辦人David的一句話,很寫實、也中肯,說的人正是我:「創作者總會有些藝術家性格和自傲,總覺得自己最好的作品應該是 B 面第一首,不是 A 面的主打歌,不過既然是面對市場,你首先必須了解一個現實,A 面主打歌就是大眾認識你的一個最主要的『接觸點』,連 A 面主打都沒聽過,別總想著要把自己的 B 面還是哪一面端上桌,那是不容易的。」

是的,既然創作都必須面對市場,自信和自傲,只有一線之隔。想想,廣義而言,調整風格,也可算是創作的一種。我認為也是最難的一種。這不是叫你放棄原有的、或擅長的風格,而是開發更多元、兼容的風格。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共鳴是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寬闊、洗鍊、出奇的觀世點。在調整風格的過程中,視野會隨運筆而改變,真正想說的話,也會變得精簡。

有些追蹤了我一陣子的朋友,敏感地跟我說,你的語態,似乎有些不同。敘事方式,也和以往有點出入。沒錯,謝謝你們有注意到,創作者的歸宿,是以擁有像你們這麼入微又忠實的讀者為榮。

我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討好主流,而是我想盡可能地試煉自己,能從筆下生出多少不同的支流,以及,探索所謂的主流和非主流,到底是甚麼?一天比一天,多認識自己一點;也一天比一天,創作的性能更成長一點,這些,都比成名更讓我覺得有力量。

對於創作者,David也這麼形容,「人沒有天天過節,也不會有人天天在敲全壘打。更多時候,偶一為之的安打是常態,揮棒落空是家常便飯,這才是創作者的日常。」

重點是,我們始終在練習揮棒和累積打擊力道的場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場裡的人類圖的沙龍
183會員
286內容數
2025/04/19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2025/04/19
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最新閱讀的〈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一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之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
2025/04/11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Thumbnail
2025/04/11
「今天,成為自己」,是我籌備多時的podcast節目,也是歷經去年震盪起伏之後,我認真想為自己做的一件事。 開始時,我對這個節目抱持許多期待,就像是寫書一樣,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夠幫助到類似處境的朋友,更渴盼第一本書大賣特賣。
Thumbnail
2025/04/05
每回看崇義老師 李崇義/Charles Lee的書,總是會勾起許多深埋在往事裡的談話記憶。那些談話,都不是很愉快,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導致關係的崩解及離散,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不願觸碰的傷痂。
2025/04/05
每回看崇義老師 李崇義/Charles Lee的書,總是會勾起許多深埋在往事裡的談話記憶。那些談話,都不是很愉快,最後也直接或間接導致關係的崩解及離散,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不願觸碰的傷痂。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