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世界與內心的平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世間有許多令人難受的事情,有時候我們覺得很痛苦,或者覺得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它來得太快,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無論是疫情、戰爭、天災或其他的非人力可以抵擋的所有事情,我們的能做些什麼?比如最近發生土耳其大地震,比如說每日上演的內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比如說各地上演的氣候異常的災禍。

還有或許也有人為的禍事,這些我們如何去預防?

其實好像沒有辦法預測、沒有辦法預防,因為事情來得太快,可能是一覺醒來就出現,像是壽司郎事件一樣,ㄧ支影片搞倒一間公司,可能他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事件讓我們的生活出現巨大的轉變。

因緣如此。

既然無法避免,只有我們隨時做好心理準備,當下的我們才不會驚慌失措。

看到這些事情的發生,曾經我的配偶提出,如果會發生戰爭,那麼我們提前規劃離開就可以了啊?

但問題點在於,所有事情的發生來的時間不是我們能掌握的。誰能夠保證我們的準備時間足夠呢?如果我們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什麼事情,隨時都要把自己內心變得足夠強大,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能處之泰然,這樣做才是真正將一切問題解決的方法。

我們不能夠改變其他人、其他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情緒,我們怎麼看待事情、怎麼看待人。

所以我們自以為能夠做一堆事情來避免我們產生痛苦,但最終生活給我們的,都是我們沒有去準備過的,因為如果我們都避免了,又哪裡來的煩惱?哪裡來的痛苦呢?

或許聽起來這樣說像是「事不關己」,或者有些人說是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痛苦,所以可以「大放厥詞」,但說真的,任何人想要怎麼想,怎麼面對這個世界都是各自的自由。

但如果可以選擇,事情都是客觀的,主觀上面我們可以選擇,我們難道會選擇活在地獄之中嗎?我們一定會希望快樂平安不是嗎?

既然如此,外在的環境非我們所能選擇,但內心世界就是我們所能選擇的,那麼我們關心我們內心,改變我們內心世界,不要將外境看得如此重要,這樣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都能擁有平靜,感到平安快樂。

我想,真正的智慧不就是這樣嗎?看透事情的本身,最終知道什麼才是關鍵?雖然對於所有人的價值觀來說,是一種衝擊,但如果我們原本擁抱的價值觀是對的,那又為什麼我們會一直痛苦?如果一直感到痛苦,那為何不思考可能是自己的價值觀出現錯誤了呢?如果改變一下能夠讓自己有機會好過一點,為何不試試看,給自己一個機會?

願大家都平安快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izuna的沙龍
19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Mizun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28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2024/01/28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2024/01/01
在內觀中心有幾種不同的法工,但不變的是都在服務學員和為了讓課程順利進行。 本人做過兩次全程法工,分別為事務長以及廚房法工,稍微分享自己體驗以及法工課程對於內觀修行的幫助。 有些人以為法工僅是志工,但實際上法工不僅是為他人付出,同時法工的服務也是一種課程。而要上這個課程,必須要上過全程的10日課程
2024/01/01
在內觀中心有幾種不同的法工,但不變的是都在服務學員和為了讓課程順利進行。 本人做過兩次全程法工,分別為事務長以及廚房法工,稍微分享自己體驗以及法工課程對於內觀修行的幫助。 有些人以為法工僅是志工,但實際上法工不僅是為他人付出,同時法工的服務也是一種課程。而要上這個課程,必須要上過全程的10日課程
2023/09/28
原本猶豫是否該寫這篇,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非常多了,好像自己寫出來有些多餘,但又覺得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或許可以作為某些人的參考,也能夠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當初去內觀的初衷做下紀錄。半年過去了,現在才寫可以避免自己太過於強烈的想法,可以以冷靜沈著的心去分享,希望能夠更客觀去做陳述。 一開始去內
2023/09/28
原本猶豫是否該寫這篇,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非常多了,好像自己寫出來有些多餘,但又覺得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或許可以作為某些人的參考,也能夠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當初去內觀的初衷做下紀錄。半年過去了,現在才寫可以避免自己太過於強烈的想法,可以以冷靜沈著的心去分享,希望能夠更客觀去做陳述。 一開始去內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