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想改變命運的人!-----了凡四訓(四)

2023/03/0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袁了凡先生教授兒子【改過容易成功】的心法 :
【原文】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汙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傳。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譯文】什麼是從念頭上改呢 ? 過失缺點有千百條,都是從念頭一想一動,接著口說、身行,做下種種惡言、惡行。自己念頭不想不動,罪過從哪裡生呢 ?
學習的人對於喜好男、女色(出軌、淫慾);喜好追求名聲(行善是為有好名聲;喜歡上電視);喜好購買物品滿足貪欲(浪費、奢侈);習慣常常發脾氣等等各種罪惡過失,不必一一去尋求。
只要一個念頭專注、理會在善的那一邊去,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沒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正念現前,邪惡念自然不會出現。就猶如太陽在天上,全部的黑暗都消失,這是最精要的方法,是 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唯一真傳教育。
一切過失都由念頭所造,改過也從念頭上改起。就猶如要砍斷毒樹,直接挖砍掉它的樹根,何必去一一砍斷樹枝,摘除樹葉。最好的改過之法是修正觀念,不動惡念,在當下心念清淨,自己一動惡念就要察覺,一察覺就消除惡念,不再想它,惡念自然消無。
如果還做不到從念頭上改,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要明理,道理明白了,邪惡念自然汙染不上。如果明理的功夫也做不到,就只好在自己的過失缺點上,去一件一件改除。
改過之法從念頭上改起並且同時從事相上改除惡言、惡行,這是很好的改過策略;若是只從事上去改言行,而不明理改正觀念,就會事倍功半,改過法就笨拙了。
【原文】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或覺心神甜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譯文】所以發願改過,明面上可以請良友時刻提醒自己,念頭上就須鬼神監察證明,真正下決定努力改過不再犯,晝夜都不懈怠。經過七天、十四天,直到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後,鍥而不捨,必定有感應效驗出現。
有時覺得心神喜悅開闊;有時覺得智慧頓開;或是處理的事務繁忙雜亂也能條理清晰,輕而易舉的解決;有時遇到冤家對頭不會怨恨發脾氣,能歡喜以善心禮節來對待;或是在夢中吐出黑色的東西;或是夢到諸佛菩薩在夢中跟你說法;或夢到在空中飛行、騰雲駕霧;或夢到佛國、天宮寶幢寶蓋的七彩光明景象。這些種種勝事,都是改過行善、罪過消滅的現象,可是不可就因此而自滿,自以為已經做得很好了,就停止腳步不再繼續改過行善。
【原文】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有其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譯文】過去古賢【蘧伯玉】 (春秋時代衛國大夫),在二十歲時,就知道改過自新,斷惡行善,且已經覺得從前之過失都改除了。可是到二十一歲天天努力,改了一年,還是覺得改得不徹底;到二十二歲回顧二十一歲時,就猶如在作夢一般,改的不究竟。
如此年復一年,日日改過行善,到了五十歲,回頭仔細想想,覺得過去四十九年所作的過失還未除盡。古人改過行善的學問如此嚴謹,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的。我們身為凡夫俗子之流,過惡之多有如刺蝟身上的刺一般,聚集在一起,而回頭想想過去的歲月,好像沒有查覺到自己有什麼過錯,這是因為太粗心,心、眼昏聵,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罪過。
【原文】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譯文】可是一個人的罪過惡事深重的,也有一些現象可驗證。有的是心理糊里糊塗,變得沒有記性轉頭就忘;或是明明無人招惹、無是非之事,卻常常自我煩惱擔憂;或是見到正人君子,自己很難為情;或是聽到正直、正當的言論見解,自己不喜歡聽、不能接受;或是幫助人、送禮施人,別人雖接受卻不感激,自己反遭怨恨;或是夜晚作惡夢,語無倫次,醒不過來。
以上這些都是作惡多端、罪惡深重的現象。如果有自己有一樣這種現象,就必須馬上發奮振作,捨棄惡念惡言惡行,走向行善之道謀求新的人生,不可耽誤自己。
種因得果,道法自然。非人為所設,應深信不疑。
(積善之方)
【原文】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楊少師榮。建甯人。世以濟渡維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日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譯文】《易經》曰:「積累功德行善之家庭,必定有許多餘福庇佑興旺下一代。」過去顏氏要將女兒嫁給叔梁紇時,述說叔梁紇往上一代一代的祖宗,都是長年積德行善的人家,所以預料他們家的子孫一定會興旺。
孔子稱讚「舜」是大孝子,是孝順父母盡孝心的模範,後代子孫會立宗祠祭祀他,子孫會一代接一代興旺的傳承下去,都是至理名言。現在我用歷史上這些積善之家,他的後人發達顯貴的事蹟例子來證明。
少師楊榮,建甯人,他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從事於河上擺渡(渡船)的行業,家境艱苦。有一次久雨溪水暴漲,淹沒了鄉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順流而下,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撈取貨物,不顧淹在水中的人,唯獨楊榮的曾祖父、祖父只有救人,絲毫不拿漂浮的財物。( 少師 : 是太子的老師)
鄉里人看到都嘲笑他們的作為,都說他們愚笨,救人有何用? ( 不要財物只救人,這是積德) 到楊榮父親出生,家境漸漸富裕,此時有一位神人化作道長,告訴楊榮的父親 : [ 你的祖父曾救過很多人,有功德,子孫一定會顯貴。],並指示他一塊風水很好的寶地,死後可葬其地。
楊榮的父親便將他的祖父葬在道長所指之地,就是現在所說的「白兔墳」。後來生下楊榮,他二十歲考中進士,官位一直做到三公。皇帝追封他的曾祖、祖父、父親為少師,子孫多有官位且昌盛,現在還有很多賢人。( 這是以楊榮一家來證明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少師是屬於三公之一)
【原文】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宰為之霽顏。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譯文】有一位浙江寧波人,楊自懲先生在縣衙當文書官,他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當時縣官(市長)非常嚴肅,有次偶然鞭打一個囚犯,打得滿身是血,怒氣還未消,楊自懲心生憐憫,便跪下替此囚犯求情。縣官說 : [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使人無法不生氣。],楊自懲叩首說 : [ 朝廷本身有過失,人民對朝廷失去信心,如他真的作惡多端應該重判,長官你也要憐憫他,不能心喜,喜尚且不可,怎可發怒? ]
縣官聽楊自懲一番話後,深思後便不發怒了。楊先生家境非常貧窮,一切賄賂、餽贈都不收取,大公無私。有時遇到囚犯缺糧,想方設法請慈善人家捐糧幫助囚犯,令他們吃飽。有一天新來的幾個囚犯沒飯吃,自家中又缺米,若給囚犯吃,自家人沒得吃,若只顧自己,囚犯又很可憐。於是與妻子商量,妻子問 : [ 囚犯從何地來? ],楊先生說 : [ 從杭州來,一路上忍著飢餓,面黃肌瘦。]
因此將家中的米分出一半,煮粥給囚犯吃。之後楊先生生了二個兒子,長子名叫守陳;次子名叫守址。官位各是南北吏部侍郎(行政院副部長);長孫是刑部侍郎(法務部副部長);次孫是四川欽差大臣(首席法官)。他的子孫都是有名的賢德大臣。現在楊楚亭、楊德政也都是楊先生的後代。
【原文】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譯文】明朝英宗正統年間,盜賊【鄧茂七】在福建地區危害作亂,民間追隨他一起作亂的人很多。英宗派鄞縣的【張楷】帶兵南征,最後用計平定叛亂。鄧茂七被抓後仍有許多餘黨,朝廷又委派布政司 (中央掌管軍事機關) 的謝都事,搜殺東路的餘黨,【謝都事】先想方法蒐集賊黨的名冊,凡不附屬於賊黨的,密秘授以白布小旗。(都事、都憲都是一個官名)
官兵進城搜查時,有小白旗插在門上的,就嚴禁官兵騷擾錯殺,保全萬人活下來。之後謝都事的兒子謝遷,考中狀元,官位做到宰相(行政院長),孫子也考中探花。
【原文】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做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蔴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譯文】福建林氏的先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團送於窮人,有人來要就給,毫無吝嗇厭倦。有一仙人化作道長,每天都來索取六七個粉團,祖母也每日給,每天歡歡喜喜地做,三年如一日。(莆田 : 福建)
這位仙人知道老太太出於真誠救人,就告訴她 : [ 我每日吃你六七個粉團,吃了三年,我以什麼來報答你呢? ],你家後面有一塊寶地,將來死後葬其地,你的子孫作官的人就會像一升芝麻那麼多。她的後代依照道長的話,將林氏葬在其地。果然第一代就有九個人中進士,累代作官的人很多,所以在福建有「無林不開榜」這一句話,只要每當辦科舉時,中舉人、進士的,林家人最多。
文章摘錄翻譯自《了凡四訓》講記
祝大家福慧雙修 法喜充滿 !! 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會員
131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