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的離職信】心靈的排泄因為看不見,讓人誤以為只要忍耐就沒事了。

2023/03/1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媳婦的離職信:在婚姻裡我選擇不當媳婦,勇敢抛下婆家束縛後,奇蹟竟一一出現】
這是一本乍看以為會是八點檔...
然而其實這是一本結合自身經驗,很棒的身心靈整合分享,特別是在心理學及夢境分析部分。
不管你是從男性角度還是女性甚至是中性角度來讀都能有所獲的一本好書。
但首先需得放掉傳統的批判及價值觀,重新看待內心映照的鏡子。
真實故事的開頭,身為韓國大家庭長媳的金英朱,惴惴不安的按著夫家父母的門鈴,鈴響畢打開門的是熟悉的兩老身影,八十多歲和藹地看著她,
她用發抖手遞出了媳婦辭職信,畫面中閃過無數的可能,是否會被打巴掌?是否會被說不孝?是否無法被原諒?
取而代之的是一聲溫柔的謝謝你!一直以來你辛苦了。
婆婆說:「你辛苦了!我只照顧著叔公及姑婆們,卻沒有好好照顧你們。」
公公說:「你就做你想做的!你們過得好就好,我們自己會過得好,不用操心,過去真的讓你受苦了,我身為爸爸真的很抱歉。」
「從現在起,照顧好自己,不用擔心我們。」
「不論什麼時候,你想來的時候都可以來。不管是十年還是二十年後,你內心沒有負擔的時候再來,不來也沒有關係。」
看到這你可能以為金英朱是一位才剛結婚沒多久的女性,沒渡過新人痛苦期等,然而她卻是已結婚23年,為了婚姻離職步入大家庭23年,生兒育女,兒子女兒都以長到20歲,而老公再3年就可以退休的年紀了。
這正等著收成的時刻,為何她要提出媳婦職位的離職呢?
過去的20多年,每一年的祭祀、節日她都在外界的期待下,去煮飯、備餐近百人的食物。而回到家的每一天,早起準備老公、孩子的餐點接送上下課,打掃家裡,添購餐食等,每隔雙周末,又帶著孩子到公婆家。
日復一日,成為一個太太、媳婦、媽媽,
她不見了。
23年後她決定把自己找出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這本來就是媽媽該做的,她又沒在工作還能爽領老公賺的錢,一天除了煮飯、洗衣、接送小孩,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情了。
那假設今天將這位作者所做的事情換算成長照給付約略來核算服務費用
煮飯、送餐-310元/一頓飯(不含菜錢),僅給付1-2小時
家務協助洗衣/掃地-195元(30分鐘為一個單位)
沐浴-325元
陪外出-685元
接送小孩-用接送的費用來看-單趟200元(價位依公里數及各縣市不同)
而假定該主婦從早上6點開始直到晚上8點才完成,
中間進行了煮飯、接送、洗衣、掃地(家事約2小時)、接送、煮飯等,
一日工作在長照裡給付基本約3495元台幣不包含on call及機動勤務費用。
每日3495元,每年是127萬多台幣。23年則是2千900多萬元。
你所看到的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她的產值以目前可見的價值換算是年薪百萬的新貴。
另外,她養育了2個心智健全的孩子長大,也照顧了公婆家庭及家人感受,同時也照顧第3個孩子(老公),她照顧了大家,就是忘了照顧自己。
而你看到的2千900萬產值,變成一句又一句老公抱怨的說:「你無理取鬧,你忍忍就好」更別提婚姻中,老公的外遇。
孩子的食衣住行即使到了二十歲也還是她在協助,這個舒適圈在青春歲月的犧牲下,成全了別人,遺忘了自我,而當離職信提出,換來公婆的感謝,自己的媽媽的怒罵丟臉,還有老公鬧要自殺。
在看這本書前段時,其實會有生氣的感受衝上喉頭,梗著。
我並非家庭主婦,只是在生命歷程中因工作所照顧的角色,旅行中遇到的夥伴從零歲到九十九歲都有,不管男女,多數的人會分享他們的人生經歷給我,那一篇篇的故事裡,有的就如同本書,可惜的是有些人覺察到了,有些人在劇本裡一直打轉。
而做為一個生理女性的,但做事很中性的人,當不符合我的東西(例如觀念及期待)強加在上時,通常會直白的回饋,並舉例反證。因為在我所經歷的世界裡,人生來是裸著的嬰兒,死去也是那灰或骨,中間加上的不過是他人的濾鏡。
舉例來說:煮飯,我煮飯最多的時刻是在澳洲打工度假時,當時因為想煮,想挑戰不同的地方鮮食搭在一起的配合及感受,同時也會將做出來的成品與青旅的朋友們分享,大家一起煮食反饋。因為想煮,所以我煮。
不想煮食時,簡單的土司、馬芬就能果腹。
回台灣亦是,在世界各地旅遊時也是。
而我父母最常說的是女孩子要會煮飯,而我通常會回覆:「為什麼?」
通常下一句會是「因為妳嫁人就要會煮飯。」
而我的回覆通常又是一句:「那為什麼男生不能煮?這是夥伴關係,夥伴是用來協作的,不是納涼的」
父母傳承了上一代或是環境帶給他們的概念,然而卻不是真正適合孩子或是適合女孩子的。
在這些對話中,單純是就事論事來討論,沒有回到性別,也沒回到傳統價值來批判。所以父母也拿我沒轍。而觀念不同的溝通,通常是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說慢慢的說,不期望一個立即的轉變,但求借力使力如禪宗般的對談,起一個疑情。
回到這本書,這個疑惑在金英朱心頭上埋下,我是誰?為何而做?
她在提離職前,很認真的參與各類心理工作坊、身心靈工坊,故本書可以說是另類的讀書筆記,沒有八點檔劇情,只有反思及鏡相探討。
【我們討厭某些人的樣子,因為那就是我們的真實模樣。】
我們其實跟我們自己最討厭的人,沒有什麼兩樣。
這段話,很直白的說出鏡像中,很不舒服但卻得要好好面對的。
在【塔木德】的故事中,
煙囪裡兩個一起工作的人爬了出來,
一個人臉黑了,一個人臉乾淨,
乾淨的人反而先去洗臉了。
一起從煙囪出來的兩人,不可能只有一個人的臉髒汙不堪。
「不論是哪種關係或問題,當矛盾發生時,不可能是誰對誰錯,也不可能是誰厲害誰不厲害。只有一起分析問題和矛盾,才能理清頭緒。」
不論是誰都會有投射現象,投射並非有意識的,也就是我們很難從投射現象中抽身,我們只會投射於潛意識的想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潛意識的想法沒有發生投射時,那就沒有跟意識相遇的機會。
因此,意識到投射現象後,我們能有機會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成熟的人透過對方會看到自己,特別是夫妻關係中最常發生投射的,因為夫妻每天都處在相同的煙囪裡看著彼此。
所謂的夫妻是透過學習對方的優點,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成長並找到人生的平衡點。
對我來說,我缺少了寬容、從容、溫和等特質可以透過先生來學習,他也需要透過我,學習主導人生、勇氣、挑戰來提高自我成長。/P185-186
對方可以照出我的樣子,因此對方的問題,其實就是我的問題。當我接受這一點且解決這些問題時,我才再次找回自己。/P201
作者舉了討厭的同事為例子,前公司裡有著她討厭的同事,總是穿得漂亮的來上班,下班再趕去約會,一點都不用心在工作上。
這是她的【投射】,因為其他同事並不認為,在這投射裡反過來的自己,是一位已經對工作沒熱情,只想賺錢餬口飯的自己。
書中作者提到很多鏡像練習的方法(不管是討厭的、喜歡的、羨慕的)以及搭配自己在解夢學習裡面,對方在夢中呈現的方式及轉變。有興趣可以翻書慢慢品嘗。
「除非經過你同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痛苦。」/Anna Eleanor Roosevelt
作者在歷經提離職,與鬧自殺的老公好好談,搬出與公婆同棟的公寓,請兒子、女兒搬出去獨立生活(有準備半年生活費及公寓租賃費用),自己租了一個工作室(創造自己的空間)、不煮飯、與先生一起去做伴侶諮商等等到最後將傷痛復原差不多的她,參加了家族的聚會,這一次不再以長媳的身分忙進忙出,公婆調整成外面餐廳用餐,家中只吃點心,大夥無拘無束的玩鬧著。
當她願意說出來,願意行動去創造改變時,外界用言語、規範、道德創造出來的牆一座座的倒下了,她也終於找回自己,讓靈魂呼吸。
在讀這本書時,五味雜陳,濃度比【說故事的人】一書還多,說故事的人裡有次訪談了超級捐精者Ari Nagel,他是住在紐約的數學系教授,他的想法很可愛也很超脫框架,捐精對他而言是在創造大家庭,幫助想生卻無法生的人,他以無償的方式,超越距離(他會搭配對方飛到對方的國家),甚至還有為了配合而假結婚,在這過程中,有5位他所幫忙過的人,曾控告他以獲取贍養費,而他也給了,理由是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生活無虞的。
比起射在牆上,他用很另類的思維在做這件事。同時每個孩子的生日派對他也會飛去參加,若需要當一日保姆爹,他也會時間許可下飛去幫忙。每個他協助的家庭最後成了互相認識的朋友,又成了一個大家庭。
現在的他,有七十多個孩子,散布在世界各地,他記得所有孩子的名字,也用文件夾紀載孩子們的聯繫方式及生日。在他的生活裡,文化多元也更有趣。而捐精只是想讓家庭體驗到有孩子的愛與快樂。
在討論媳婦的離職信一書後面提到超級捐精者,因為她與他,一個在傳統思維裡彎彎繞繞直到最後找到自我,另一個在17歲環遊世界後跳脫了那框架著本來該有的樣子,不斷在框框外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他也用很特別的方式成為父親這個角色,如同所幫助家庭的好戰友(會幫忙帶孩子),如同孩子的好朋友(會參加孩子的派對),也會幫那5個需要贍養費的家庭負擔讓孩子順利成長。
而她則是在經歷了痛苦及反思,將所學習感受的,分享給大家。
讓媽媽們知道你不孤單。
讓媳婦們知道你不孤單。
也讓妻子們知道你不孤單。
不孤單後,請解開扣錯的鈕扣,好好地整理。
不孤單後,請照照鏡中自己,看看反射出來的是什麼?
不孤單後,請照顧好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照顧別人。
攝影於台中
最後來提恐懼,多數的跨不出第一步,是因為恐懼。
此時,寫下所有最壞的打算以及對治的方法,
就會發現恐懼只是一層紙。
對本書的作者也是如此,離開家、離開丈夫,選擇不一樣。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在手指外的說:「都是你的錯。」
恐懼就消失了。
攝影於泰國
【書會自己找上你】 喜歡書,喜歡閱讀,喜歡文字與畫,喜歡故事與歷史 家住圖書館旁,疫情期間最讓我抓狂的莫過於圖書館沒開 平均每個月會讀3-5本書,每個人生的階段遇到的書、遇到的人不盡相同 在此分享閱讀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