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想改變命運的人!-----了凡四訓(八)

2023/03/12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了凡四訓】原文: 了凡先生教育兒子們必須終身保持謙虛之德行,才能求事業德事業;求富貴得富貴;才能得神明降福,心想事成!!
(積善之法)
【原文】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猶當勉勵。
【譯文】什麼是護持正法呢? 正法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在邪惡、災難頻繁的末世生活中的燈塔,沒有正法如何破除邪知邪見? 如何制止邪教? 唯有護持正法,弘揚正法。
古人所謂「破邪顯正」,破邪是目的,如何達到破邪的目的? 顯正就對了。如果正不能顯,邪破不了。沒有正法,如何參與幫助天地中一切萬物? 如何孕育保護天地中一切自然? 如何解脫身、心靈痛苦執著? 如何經營世間、出世間一切法?
所以正法的好處可以增進物質文明,能使精神生活清淨充實快樂。而廟宇是弘揚正法利益眾生的場所,所以凡是見到古聖先賢寺廟、道觀;聖賢的造像;正法的經書典籍,都應當尊敬珍重,如有破損更應當盡力修補之,使之流傳後世。我們要懂得尊重道德,崇尚善行,行仁義,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重視正法的教育,更應當勉力行之。
至於宣揚正法,就是宣揚大道。何謂大道? 就是一般說的「秩序」。宇宙太陽、行星、銀河系互相繞行有秩序,大自然四季運行有秩序,這是「天道」,如果天道秩序破壞了,災難就出現萬物皆傷。
儒家講的人道倫常,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倫有秩序,人與人的關係有秩序,社會、國家就太平;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人道就喪失了,社會、國家就會動亂,不太平。
如果我們能將人與人的關係相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相處好、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相處好,就是聖賢。就是上報 諸佛菩薩、諸天神明護佑我們的恩德,我們人人都應當努力去做。
謙虛一卦,六爻皆吉。天地神人,皆喜謙虛。
【原文】何謂敬重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事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譯文】什麼是敬重尊長? 對於家中的父兄,國家社會中的年紀高的長者、德行高的長者、身分位高、知識學問高的長者,皆要尊重恭敬的服務他。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忠孝傳家」的人倫關係,我們德行要表現在哪裡呢? 表現在敬重尊長。
在家中父兄是我的尊長,要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也要尊重。 佛說:「不做國賊」,絕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不謗國主」,決定不能毀謗國家領導人;「不漏國稅」,人民有納稅的義務,絕不可以逃漏稅;「不犯國制」,決定不違犯國家法律。這四點做到了,就是敬重尊長、敬重社會、國家。
在家中孝順侍奉父母,如何做到對父母深愛婉容、柔聲下氣? 就要從「弟子規」做起,從灑掃應對、從【學做人】做起。進而自然養成習慣,便能再教導自己的下一代,身教言傳,代代都能孝順善事父母,家庭和諧美滿,這就是家和萬事興的根本,個人命運、家運自然昌盛,也是格天改變命運之根本。
【原文】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緜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譯文】「君」就是工作單位領導人。我們出外在工作上做一件事,千萬不要以為領導人不知道,就可以私下胡作妄為;懲罰一個人,千萬不要以為領導人不知道,就可以任意欺負、霸凌、凌虐人。與領導人相處,必定有如神明在頭頂上監察,不敢胡作非為。
古聖先賢這是教我們謹慎行事,因為這些地方最關陰德。自己做好事,別人不知道,這是積陰德;你的領導人不知情,自己作威作福,這是損陰德。這些事情做不得,果報可畏。我們試著觀察左右鄰人、社會之中,但凡力行忠孝仁義之家,後代子孫沒有不代代綿延而繁榮發達的,必定要在起心動念與言行之時,謹慎行事。
【原文】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譯文】(「惻隱」:是憐憫心、同情心。《周禮》:周公制定的禮法。)
什麼是愛惜物命? 人之所以稱為人,無非是具有惻隱之心,這就是仁者,這就是積德。《周禮》說:[ 正月祭祀神明,不殺母的動物,因為這是牠的生育時期,要憐憫牠。] 孟子說:「君子見到殺生時應當遠離廚房」。這是要培養成全吾人的惻隱之心,這是培育仁慈之心。
儒家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先賢有四種情況之下不吃肉的戒條 : 就是聽到動物被殺之聲不食;親眼見到殺害動物不食;自己養的家禽動物不食;專門為自己殺的動物不食。佛家雖然沒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勸人食三淨肉。何謂三淨肉? 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學習仁慈之人一時還不能馬上斷除吃肉之習慣,應從此處開始培養仁慈之心,漸漸戒除吃肉之習慣,久而久之慈悲之心愈加增長仁厚。不只殺生應當戒除,凡是有靈識之動物昆蟲,都是生命,人類為了製造蠶絲而烹煮活生生的蠶蛹;為了種植糧食而鋤地殺蟲,應當想到我們每日衣食生活都是殺害許多生命而獲得,要更加節制物欲,愛護環境,以其他方式來代替殺生,增長培養仁慈之心。
【原文】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屈防之。古詩云。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譯文】所以我們不愛惜東西,奢侈浪費,飯菜吃剩就丟棄,衣物未破損就扔垃圾桶,這就是造孽,罪很重。這個罪業跟殺生沒有兩樣。至於手所誤傷,腳所誤踩的生命,不知有多少,我們要懂得小心防範。古詩說:「為老鼠留碗飯,憐惜飛蛾不點燈,多麼仁慈之舉。」善行無量無邊,說之不盡。由這十大類的善行例子去推廣,努力修學,善行萬德自然就圓滿具備了。
(謙德之效)
【原文】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譯文】《易經》說:[上天虧損盈滿而利益謙虛;大地減少盈滿而充實謙虛;鬼神對傲慢貪婪之人會降災禍,而會護佑降福謙虛自省之人;人心皆厭惡自大傲慢而喜好謙虛。] 所以「謙」一卦,六爻皆吉。
我屢次和許多學士應試科舉,每次見到貧寒學士將要及第上榜,必定具有謙虛含容自省的美德。辛未年考舉,我嘉善縣考進士的人共有十人,丁敬宇是十人中最年輕的,人非常謙虛。(丁敬宇: 字敬宇,名丁賓。)
我告訴同伴費錦坡說:「丁敬宇今年一定會考中進士」。費錦坡說:「何以見得?」我說:「惟有謙虛必定受福。你看我們十人之中,有哪一個像丁敬宇這樣謙虛、講信用、忠厚、誠實,總是居人之後,不敢為人先的? 而且對於每一個人都能恭敬有禮不堅持成見,能夠隨順別人善言善行,這個難得。他受到他人侮辱,不說一句話;聽到他人毀謗,他不辯白。一個人能如此,天地鬼神都會護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等到開榜,果然考中。
【原文】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霽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譯文】丁丑年(公元1577年),與了凡先生一同去考試的馮開之是同鄉,看到他年輕時謙虛謹慎,已經沒有幼年時的習氣。當時有一位李霽巖個性正直豪爽,是誠實益友,見到馮開之的過失就當面批評他,馮開之聽到之後,非常平靜,完全接受,沒有任何辯白。
我告訴馮開之說:「禍福都有預兆及原因,你謙虛之心果真是真誠的,上天必定會襄助你,你今年一定會考中。」後來開榜,果然考取。
【原文】趙裕峯。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佳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譯文】趙裕峰,名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時(未滿十九歲)就考中了舉人,以後考進士,考了許多次都考不中。他的父親是佳善縣的科長,他跟隨著父親到佳善縣來就職。錢明吾是當時一位很有學問、德行的學者,趙裕峰把自己寫的文章帶給錢先生看,錢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許多地方都劃掉了,可是趙裕峰不只不生氣,而且心服口服,確實做到改正。到第二年,再參加進士考試,就考中了。所以,謙虛很重要。
【原文】壬辰歲。余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譯文】壬辰年(了凡先生五十八歲)時,我入宮覲見皇上,在京城遇到 夏建所,此人非常謙虛,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我回家告訴友人們說:「凡是上天將要發達其人之前,福報還未現前,智慧就已經先顯現出來。智慧顯現出來之後,他自然就老實了,放肆就收斂了,建所如此溫良恭謙,這是上天啟發他。」後來考試開榜,夏建所果然考中及第。
【原文】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譯文】江陰張畏巖文章寫得很好,在學術界有相當的聲譽。甲午年,在南京赴考舉人鄉試,他借住在一個寺廟中,考試揭曉後,他沒考中,就大罵試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為何沒有錄取我?」心中非常憤怒。
這時旁邊有一位道長,聽了笑笑,於是張畏巖又轉頭罵道長,道長說:「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又脾氣更大了,說:「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不好?」道長說:「心平氣和才能寫出好文章,現在聽你罵考官,你的心非常不平,文章怎能寫得好?」
張畏巖也算是很難得,聽了道長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不知不覺就被道長屈服了,於是反過來向道長請教。道長說:「考試能否考中,全是過去生中有否行善積福,那是命,命裡要是不該中,你的文章寫得再好,都無用。」所以古時考試沒有不重視陰德功積的,上是祖宗積德,下是自己要有陰功,要積陰德,鬼神在當中就會默默的護佑你,你參加考試中的機會就會增加許多。
道長說:「你自己必須要做個轉變。」張畏巖說:「既然命裡不該考中,我如何轉變法?」道長說:「過去生造命雖是天,可是現在立命轉變卻是你自己。」所以勸他力行善事,廣積陰德,就有求必應。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怎麼做善事? 也是心有餘力不足。」道長說:「善事陰功都由心造,要常常存一個善心,常常存一個幫助人的心,這就無量功德。譬如謙虛,並不需要花錢,你就可以做到,為何不反省,而要罵考官? 這就是你的過失缺點。」
【原文】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係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云。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補當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譯文】張畏巖從此以後,改掉了自己傲慢的習氣,老老實實斷惡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進步。
丁酉年,有天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到一個很高大的房子,在裡面看到一本名冊。裡面有許多格子缺名。他很好奇,問旁人:「這是什麼東西?」旁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張問:「為何裡面有許多空格缺名?」旁人答說:「科第每三年要重審一次,原本名冊有名的,必須三年中行善積德無過失的人,才能保全名字。
你看到缺名的空格,是原本該在此次考中之人,但因三年中他造作惡行,名字被消除了。你這三年來折節自持,修善積德,也許可能補上名字,希望你自愛。」丁酉年,張畏巖參加考試,果然考中第一百五十名,可見,改過確實有效驗!
【原文】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治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也。
【譯文】由以上種種例子來觀察,舉頭三尺有神明。如何趨吉避凶? 一定要靠自己,要存善心,必須制止自己不正當的觀念、行為。天地鬼神是善良的,我們造作不善就會得罪他,我們修善積德,就與天地鬼神同心同好,不會得罪於他們。
我們委曲求全,這樣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以護佑憐憫,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對什麼人,自己能夠謙虛遷就一點,委屈點,才是受福之基。
我們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 一般人不相信天地鬼神,對鬼神置之不理。人不信佛菩薩,不信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只好站在一邊冷靜觀察,看你造罪業,受惡報,你何時回心轉意,知道懺悔了,天地鬼神還是來照顧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鬼神也不例外,所以趨吉避凶一定要靠自己。
一個氣勢凌人、狂妄傲慢之人,決定沒有大肚量,他的前途也不會有遠大的成就。縱然發達了,也無法享受長久的福報。只要是稍有見識之人,必定不忍心使自己的度量變得狹小,那些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者也會喜歡教你、幫助你、成就你,這才能「取善無窮。」尤其是讀書、做學問之人所必不可缺少的。
【原文】古語云。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譯文】古人說,有志求功名者,必定得功名;有志於求富貴者,必定得富貴。人之有志,猶如樹木有根,立定此志,並且謙虛,才能接受別人的教誨,自然感動天地,所以造福由我。
我為什麼要求功名? 古時考舉人、進士,目的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服務人民。換言之,希望找到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決定不是為了利益自己。如果是為自己的榮華富貴,那求的就不是「道」,你命裡雖有功名、富貴,那是前世所修的。
如果你這一生當中命裡沒有功名、富貴,你求功名、富貴,不是為自己求,而是為社會、為眾生求,希望藉由這個職位為人民服務,天地鬼神都會讚歎你、幫助你。因此我們一心向善,自然得諸佛菩薩、善神的保佑
現今之求登科第者,最初不是有真心,只是一時想參加,去考一考,興趣來了就求,沒興趣就算了。孟子對齊王說: [ 齊王喜歡音樂,只是個人喜歡,如果能與民同樂,齊國就會興旺。] 我對於求功名之心,也如同孟子所說,一定落實到積德行善。得到功名、地位,要存有為民服務之心,盡心盡力去做。只要存此心,行善事,命運與福報就可以自己作主了。
摘錄翻譯自【了凡四訓】講記 【了凡四訓】白話解釋完結!
祝大家法喜充滿 謙虛滿懷 !! 阿彌陀佛!!
虛懷若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會員
130內容數
太上感應篇,相傳晉抱朴子葛淵所作。開宗明義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蓋彰善癉惡,勸誡世人,知所警惕,而有所趨避取捨! 稽之內典:[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行事、善惡、禍福、吉凶、悔吝之間,有其果者,必有其因。施之人者,報受諸己;如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應。廣宇宙自然之理,釐然不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