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習通點揭秘:這些錯誤習慣讓你學不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國文學習痛點揭密:這些錯誤習慣讓你學不好!

當新課綱的浪潮來襲,面對更趨複雜的閱讀題組和素養導向題型,若觀念還停留在古早時代的「背多分」,難免事倍功半,而在屢屢受挫的情況底下消磨學習意願,最後消極的用一句「我國文就是不好」來自我否定。事實上,絕大多數同學在學習國文的領域,會有幾項根本性的思維誤區,就如同健身運動一樣,重複做錯誤的事情並不會鐵杵磨成繡花針,反而會形成畸形的姿勢,也許仍能收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長久下來無異捨近求遠,甚至會因此受傷受挫。

raw-image

真話不好聽但是有用,成功的第一步在於正視自己長期積累下來的錯誤,唯有剜肉刨瘡,才能徹底去除沉痾。

以下整理老師們在教學現場多年當中,最常發現同學們在準備國文上的五項錯誤,快來看看你都中了哪些!

問題一:認知錯誤
「國文科沒有範圍,所以憑語感、多閱讀就好?」

建立正確認知是學習任何事物的首要之務,國文科作為語言學科,需要靠長期的累積,難以一蹴而就,這也提供了同學們在學習時打退堂鼓的最佳藉口。事實上以現行考試制度的國文科而言,仍舊圍繞著以課文內容為主幹,進而延伸、擴展內容的大方向,並不是真的沒有範圍,而是學習缺乏紀律性,才容易用這種藉口放過自己。

「多閱讀」確實是國文學習的不二法門,遺憾的是這套方法並不適用於本身國文程度不好的學生。因為閱讀本身是一件經年累月的習慣,而初期接觸閱讀的同學更容易傾向淺顯易懂的娛樂性閱讀,對於有諸多言外之意、人物情感內斂的複雜文本敬謝不敏,就會造成一種「明明有在看書,但還是考不好」的焦慮感。閱讀本身和訓練肌肉很類似,每天做二十下自重伏地挺身和每天做二十下超越負荷的握推,對肌肉的刺激肯定是後者更有效率,因此在有限的學生生涯之內,練習讓自己看複雜的文章,並且持續的思考「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才能真正享受多閱讀帶來的理解紅利。

raw-image
問題二:大量刷題
「反覆刷題,錯了就是抄詳解?」

「刷題」堪稱讀書方法中的興奮劑,初用時如打雞血般有效,但長久使用後不僅容易成癮,且對成績的實質提升有害無益。

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更傾向容易取得成就感的事物,而對於需要長期積累的事情容易感到不耐和迷茫。當同學們有一段完整的讀書時間,若選擇去做筆記、重點整理甚至是思考,「我真的讀進去了嗎?」「這三小時我在幹嘛?」這些行為本身都很容易產生不安的情緒,那還不如拿出題本狂刷兩百題,望著紅筆批閱過的題目,內心馬上法喜充滿靈光罩頂,彷彿理想志願之門已經大開,兩旁還有天使奏樂。殊不知這種方法在小範圍考試當中或許能夠奏效,但面臨更趨複雜的模考、大考當中,刷題的實際效益僅僅就是一種自我滿足。

因為每個人讀書的時間是有限的,大量刷題的同時必然影響訂正、思索的時間。「我為什麼會選這個?」「在考慮的當下漏看了哪些訊息?」瘋狂刷題的人會直接把問題導向粗心大意,但粗心就是實力不夠的遮羞布,事實上思考不夠嚴謹,本身就是實力有問題。

刷題不是不好,事實上對於長期準備考試的中後期,原本的讀書計畫已經疲痹之際,新的題目可以刺激新的想法,同時發現自己讀書的盲點和闕漏。但課文都沒讀熟的情況下大量刷題,也許能刷出不差的成果,但想要更上一層,讓成績穩定維持高檔,那無異於在未穩的地基上瘋狂蓋樓,或許就會在那最關鍵的時刻轟然倒塌。

raw-image
問題三:單獨作業

考慮到課程的難易度問題,課綱在編排上往往不會是按照時代順序編寫,而是依同學們在不同年級段的理解能力來配置。但這往往會造成同學們在讀書上面容易把課文當作是「單元」來準備,而忽略文學的發展具備延續性,譬如唐詩、宋詞、元曲的發展關係,又譬如民國以後新詩創作者的彼此影響,小範圍的單課卷、段考還可以,只要把範圍拉大,馬上原地暴死。

即便面對類似的生命經歷,文學家們也會展現出相同/相異的反應和創作靈感,這點在現今主流的素養題型中更為重要,沒有整理課次與課次之間的脈絡關係,無法橫向對比人物情境,往往是面對進階題型的最大問題。讀單課只能算是「作業」,會比較、會分析的能力才能稱得上是「學問」。

問題四:不求甚解

或許是受到網路聲浪積非成是的影響,很多同學會一廂情願的認定國文沒有標準答案,會覺得「這樣好像也說得通」,從而輕易放過自己的錯誤。當答案和自身固有想法牴觸時,會選擇性忽略事實,只關心送不送分,而不想花時間搞懂「為什麼不行」、「為什麼可以」的差異。

譬如在網路上曾經引發熱烈討論的詩歌填空,「在沉寂如死的夜心,我聽到一個聲音呼喚我的名字:我欲□□□□」,框框內面對「乘風歸去」、「推窗出去」的二選一,大量的考生就因為讀過〈水調歌頭〉的某一句,一廂情願地選了「乘風歸去」,結果出來答案不如預期,認為應該送分者有之,咒罵作者文學底蘊太差有之,但實際上這完全就是望文生義,一種想當然耳式的推論,完全忽略作者在前面已述及「窗」,選「推窗」才有首尾呼應;「乘風歸去」是對宦場厭棄產生遠遁世間的患得患失心情,「推窗出去」則是面對未知的積極探索,積極和消極的意義全然不同,無論如何不可能「都可以」。

放下成見才能看清事實,我們不僅不該忽略注釋的精準性,更要嘗試建立正確的詞性語意關係,近年高中有許多課程都開始嘗試讓同學們撰寫小論文,情感要豐沛但治學需嚴謹,期能和同學們共勉。

raw-image
問題五:缺乏情意體驗

這看似和讀書無關,但或許也是最嚴重的問題。

國文教育其實就是情意教育,碎片化訊息充斥的今天,習慣了MeMe和十到十五秒的短影片,習慣大嚷大叫、當面互噴的高強度輸出,我們逐漸對更細膩的情緒麻木,也難以靜下心來體會更慢節奏的閱讀。

「我很難過,但是是為什麼?」「我說了這句話,會給其他人造成什麼影響?」更仔細的去觀察生活、考慮問題,提供身旁的人情感支援,這也是讓國文進步的重要一環。紀錄生活會是一項非常好的練習,或許制式化的週記總讓人煩躁難耐,練習和身邊的人傾訴、寫大約兩三百字的生活小記會是更好的方式,這也能同時積累生命故事,成為寫作時的強力素材。

raw-image

歡迎加入典陸教育LINE@(@danlu)與我們共同投入教育、改變傳統的填鴨學習,期望給予孩子一個清幽的學習環境,在舒心的環境下學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典陸教育集團的沙龍
9會員
25內容數
2023/09/06
探究教育( inquiry teaching)在 108 課綱中備受重視,開放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孩子動手做,以培養多方領域的能力,包含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及總結與反思。高中生無論社會組還是自然組,都必修「探索與實作」課程,並規定該課程佔整體學習時數的三分之一。這項課程調整也影
Thumbnail
2023/09/06
探究教育( inquiry teaching)在 108 課綱中備受重視,開放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孩子動手做,以培養多方領域的能力,包含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及總結與反思。高中生無論社會組還是自然組,都必修「探索與實作」課程,並規定該課程佔整體學習時數的三分之一。這項課程調整也影
Thumbnail
2023/09/06
▎AI浪潮來臨,科技業發展趨勢搶先知   AI 世代的來臨,人類是否會被科技取代的話題鋪天蓋地,當所有人都在擔心失業的同時,卻有一票企業家及專家提出「我們應該學習使用 AI,或者創造 AI。」的觀點鼓勵未來人才。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台灣的資訊產業可以說是求才若渴,早在 2021
Thumbnail
2023/09/06
▎AI浪潮來臨,科技業發展趨勢搶先知   AI 世代的來臨,人類是否會被科技取代的話題鋪天蓋地,當所有人都在擔心失業的同時,卻有一票企業家及專家提出「我們應該學習使用 AI,或者創造 AI。」的觀點鼓勵未來人才。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台灣的資訊產業可以說是求才若渴,早在 2021
Thumbnail
2023/09/06
繼前一陣子 Facebook 的元宇宙浪潮席捲全球,今年微軟旗下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更是引爆話題!不只每個人對未來的生活與市場型態有了不一樣的想像,許多家長和學生們更是開始煩惱,面對今年的 AI 元年,該怎麼提前準備與選擇科系,才能搶先跟上未來趨勢與世界接軌而不被淘汰。 首先
Thumbnail
2023/09/06
繼前一陣子 Facebook 的元宇宙浪潮席捲全球,今年微軟旗下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更是引爆話題!不只每個人對未來的生活與市場型態有了不一樣的想像,許多家長和學生們更是開始煩惱,面對今年的 AI 元年,該怎麼提前準備與選擇科系,才能搶先跟上未來趨勢與世界接軌而不被淘汰。 首先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