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不多說(留在最後面有時間再說XD),這一次NANA濕婦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栃木三部曲中,最常被隈研吾放在演講內容中的經典案例「那珂川町馬頭広重美術館」。
為什麼廣重美術館會在栃木縣?
那珂川町馬頭広重美術館(以下簡稱為「広重美術館」)應該是在栃木三部曲之中,至今仍最常被隈研吾拿來放在演講內容中的一個案子了。先說說這個名字這麼長的美術館到底是怎麼來的吧!首先,這座美術館在那珂川町(廢話);但是,它也在馬頭町(咦?);換句話說,這裡以前叫做馬頭町,但現在叫做那珂川町。而「広重」指的就是江戶時期非常有名的浮世繪繪師「歌川廣重」,顧名思義,館內收藏與展示的作品當然就是以歌川廣重的作品為主。
這些作品來自於一位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的企業收藏家青木藤作,這為藏家是栃木縣出身的,收藏品將近有4000多項美術品,在他過世之後,這些作品都被青木家的後裔所保存著。直到了一直到了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住在神戶的青木家後裔成了受災戶,他們在全毀的倉庫瓦礫中,發現了將近八十幾幅的歌川廣重親筆畫作。為了不讓這些沉睡已久的珍貴藏品再次受到損害,青木藤作的孫女便提出申請,願意將所有的藏品,捐贈給可以繼續保存並展示的單位。此時位於青木藤作故鄉栃木縣的馬頭町町長(現為那珂川町),表示願意接手這些藏品,並為其興建一座美術館,以帶動並充實當地的文化活動。
美術館建築的靈感來源:里山風景、歌川廣重的雨、萊特
當接到這個美術館的建築設計比賽通知後,隈研吾先生實際來到美術館基地現場勘查,此時剛好看見了附近的一座木造香菸倉庫,倉庫因風化而褪色的杉板剛好與坐落於後面一片杉木林(八溝山地)相互呼應,這個畫面吸引了他的目光,也帶給了他許多靈感,他直覺地想把山林的模樣重現在他的建築中。
除此之外,由於青木先生的收藏品中,最大宗的就是歌川廣重的浮世繪肉筆画(手繪真跡畫作)與版画,因此,隈研吾先生直覺地想到了,歌川廣重在他的成名作《名所江戶百景》系列中的《大はしあたけの夕立(大橋安宅夕立)》。這幅作品NANA濕婦也曾在浮世繪的篇幅中提到過,畫中歌川廣重用許多線條來表現大雨的手法,這對於西方的畫家來說可以前所未見的新奇,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只會用朦朧的畫面來表現下雨,卻未曾想過用「線條」來呈現,因此,就連梵谷也曾經臨摹過這幅作品。
除此之外,隈研吾先生非常推崇的一位美國建築師 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註1),也是非常著名的浮世繪收藏家,他也曾在自己的書中表示,日本的平等院鳳凰堂與浮世繪(特別是歌川廣重的《大橋安宅夕立》),對於他的建築設計理念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此後來隈研吾聽到有些人說,這座美術館好像有帶一點萊特的設計風格在裡頭的時候,其實他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建築上,藉由歌川廣重來與萊特相遇。
手握燒不起來的杉木挑戰既有體制與法規
於是,廣重美術館的設計概念就始於「使用後山的杉木林來重現歌川廣重的雨」的構想,雖然這個構想聽起來似乎是不難實現,但其實當時的日本建築與消防法規的大原則(大魔王)就是建材的「不燃化」。因為在關東大地震(1923)中,有太多並非因為地震,反而是因為地震所引起的火災而損毀的建築,因此自從那次大地震之後,原本以木造建築為主流的日本,就開始大量轉向磚造、鋼筋混凝土造的建築為主。如今,隈研吾先生卻想要反主流地,重新以「木材」來打造這座美術館,他心裡很清楚,必定得經過一段跟法規衝撞、挑戰的過程。
隈研吾在廣重美術館中大量採用的八溝杉木,就是來自於後方的八溝山地/攝影師:楊邵茹
但究竟要如何讓易燃的木材,變成不可燃的建材?隈研吾在輾轉之下找到了一位在當地長期研究杉木不燃化的專家(安藤實先生)來協助他,最終他們一起成功研發出了符合建築與消防法規中不燃化與防腐規定的杉木材,也終於可以如願按照設計圖施工。據說當鋪滿了條狀杉木的美術館落成時,還有當地居民一臉疑惑地以為美術館還沒在屋頂鋪瓦片,怎麼就這麼完工了呢XD。當然,除了杉木的運用之外,就如同栃木三部曲的前兩個作品一樣,廣重美術館內也大量地採用了當地的石材(芦野石)、當地職人手工製作的和紙(烏山和紙)等素材,期望這座美術館不僅僅是個文化的發信中心,而是能藉由美術館的建設,促進當地的區域經濟循環。
主角才不是美術館:你以為的正面,其實是背面
最後,關於廣重美術館,NANA濕婦還想再囉嗦一下,因為這是我還蠻佩服隈研吾先生的一個設計理念,也是我在去過好幾次都沒注意到的細節,直到後來我在演講中聽到他說明的時候,這才恍然大悟地想著:「原來如此,我還真的中招了!」。回想我第一次到這個美術館的時候,下了遊覽車直覺就是要找入口馬上衝進去買票,結果我得穿過一個中堂、繞到建築物的背面材好不容易找到入口。
彷彿神社參道一般的通道,美術館則象徵著鳥居/攝影師:楊邵茹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隈研吾故意設計的動線啊,按照一般美術館或博物館的設計,大部分都會將出入口設計在面對停車場這一面。但隈研吾認為,如果按照慣例這麼設計的話,美術館的量體就會變成阻隔眼前的奧州街道(江戶時代的五大街道之一)與後方杉木林(里山風景)的障礙物;而介於美術館與杉木林之間的空地,就會變成了乏人問津的後門而已。
除此之外,他也注意到在後方的杉木林裏有一個已經廢棄的神社,於是他想在建築物的中間開一個「孔(穿堂通道)」,通道的正前方就是面對那座神社;同時,他也盡可能地壓低量體的高度,以避免影響他心中的主角(後面的里山風景)。於是,當人們穿過這個通道時,彷彿就像走在要去神社參拜前的參道上,而一旁的美術館與商店就像參道上的賣店一樣、美術館的建築則化身成一座低調的鳥居一樣的存在。此時,為了尋找美術館入口的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走到位於里山與美術館之間的空間,也才會注意到眼前這一面美麗的杉木林,而這片空地也才是隈研吾心目中的美術館正面。因此,如果下次有機會造訪的時候,可別忘了從這片空地的角度面對美術館拍張照,絕對會比你從停車場的角度看過來更美喔。
欣賞廣重美術館最美的角度(正面),其實得從里山這一側拍出去/攝影師:楊邵茹
<NANA濕婦碎念後記>
在料理界,日本近年來有許多餐廳強調「地產地消」的概念,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大部分因食材運送而產生的碳足跡,還能讓訪客吃到最新鮮的食材;此外,唯有提供在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與水資源條件下,才得以孕育出的多樣性且獨家「道地」風味,這樣的味道,才能吸引更多饕客願意千里迢迢造訪該地,進一步願意了解該地的風土民情。同時,這樣的概念,也可間接對當地的農家、漁家產生正向的影響,在促進當地的經濟循環之餘,也能讓面臨失傳危機的手藝得以傳承下去。
同樣地,如果我們把建築比喻成料理,那麼生長於各地的木、石、竹、土壤、和紙等各種建材,就相當於主廚(建築師)可以取得的各種食材,隈研吾在栃木縣的三個作品中,無論是因為何種原因,我想他都因此學會了如何以當地的食材,料理出唯有在此才能品嘗到的「道地」且多樣化的建築作品,同時也提供了許多職人與傳統工藝得以傳承的機會。
除此之外,某次聽見一個建築老師在建築旅行中提到,有許多我們看似簡單的表象(例如妹島和世的細鋼柱、坂茂的紙管,乃至於隈研吾的木材)的背後,其實都來自於無數次的實驗、試誤與對於法規與體制的衝撞,才得以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因此,當我們在「參(模)考(仿)」這些建築案例的時候,如果沒有了解背後的細節與過程,而只是毫無思考地直接把「素材」搬到自己的建築中使用時,一定會出問題的(用料理來比喻的話,就是哪怕我也做得出十八折的小籠包,但味道絕對跟鼎泰豐還是有差的,因為背後有太多的細節是我不知道的)。
以上三集,是NANA濕婦彙整了手邊的資訊,以素人的理解方式,來簡單解讀隈研吾在他失落的十年中的經典作品,希望能提供給喜歡隈研吾先生的朋友一些參考,也期待能在大家實際造訪這些作品後,能提供給NANA濕婦更多的反饋與交流喔。
註1:法蘭克·洛伊·萊特,他在日本最有名的建築就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奇蹟似地在一堆瓦礫堆中屹立不搖的東京帝國飯店。其次,最為人知的大概就是最近在日劇「舞妓家的料理人」中,藝妓百子的建築師男朋友拿來向她超級隱晦地求婚的「自由學園明日館」。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