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三特質之文獻探討

2023/04/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定義

Paulhus 和 Williams (2002) 提出了黑暗三人格,它被定義為一個與反社會思想和行為有關的人格特徵。黑暗三人格共同特徵為缺少真誠和善、同理心和悔意。人格向度可分別為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精神病態(Psychopathy)和自戀(Narcissism),三個不同於彼此卻又有互相關聯(Jones & Paulhus, 2013)。定義分別如下:
  • 馬基雅維利主義特質的人會使用高度策略性和欺騙性的行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通常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並且會利用他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起源於哲學家馬基維利的哲學思想,其特色為冷漠無情、操縱算計別人和策劃陰蒙,其行為較不受道德標準約束,並以自身利益為最大考量
  • 精神病態特質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情緒不穩定和缺乏道德感。他們可能有攻擊性和暴力傾向,並且可能不能適當地處理情感和關係。精神病態常具有反社會行為,其主要特徵是卻乏自我控制、冷血、衝動、低程度罪惡感和悔意
  • 自戀特質的人通常有過高的自尊心和對自己的過分重視。他們可能有欺騙和虛偽的傾向,並且可能有困難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關係。自戀主要特徵為對自己有特別的優越感和虛榮心,希望他人對自己感到關注和敬佩(Jonason & Webster, 2010),並想要領導和掌握他人。雖然黑暗人格特徵具有許多負面人格特徵,但並未到臨床疾病的嚴重程度,例如:自戀性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和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黑暗人格和反社會行為

黑暗三特質是指擁有高度的自我中心性、情緒不穩定和缺乏道德觀的人。研究發現,這些特質與反社會行為有關,如欺詐、欺凌、謀殺等。自我中心性和情緒不穩定可能會導致不尊重他人和缺乏道德觀,而這些都是反社會行為的風險因素。
高程度黑暗人格特徵者常常具有反社會行為、霸凌行為、不單純的性生活。
研究顯示黑暗人格和反社會行為具有正相關(Jones & Paulhus, 2013)。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對語言和肢體攻擊行為具有正向關聯(Jonason & Webster, 2010)。無論在黑人、白人和亞洲人等族群中,黑暗三人格都能正向預測網路霸凌行為(Brown et al., 2014),也有研究透過機械學習方式,發現黑暗人格能預測網路攻擊(Balakrishnan, 2018)。若將黑暗三人格拆開來看,多項研究支持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傳統欺凌(Balakrishnan et al., 2020)和網路霸凌(Kircaburun et al., 2019; Wright et al., 2020) 比其他人黑暗人格具有更高度關係,其可能的原因是,具有高度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人更願意在網路上操縱和欺騙他人。但也有其他研究支持精神病態和網路攻擊(Pabian et al., 2015)、身體攻擊(Geng et al., 2015)、傳統欺凌(van Geel et al., 2017)、網路霸凌(Brown et al., 2014; Goodboy & Martin, 2015; van Geel et al., 2017)顯著正相關,因為高度精神病態的人更容易衝動攻擊他人,並且對受害者的傷害不敏感。此外,有研究認為童年遭到情緒虐待後,會加深馬基雅維利主義、施虐傾向和精神病態人格發展,並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Kircaburun et al., 2019)。

重要研究介紹

縱貫研究

"脫離邪惡:黑暗三特質、道德解離和青春期反社會行為之間的縱向關聯 "是於2019年發表在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考察了黑暗三特徵、道德脫離和反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
以前的工作已經確定了黑暗三特質與青少年時期的反社會行為之間的重要關聯。然而,對於這些人格特徵和反社會行為之間的縱向聯繫,以及這些聯繫的基礎過程,我們知之甚少。在目前的研究中,我們對502名荷蘭青少年(51.8%為男孩,Mage=13.57,SD=1.07)進行了三個年度的研究。
結果出乎意料,反社會行為會直接影響的道德脫離與黑暗三特徵。但是黑暗三特徵卻不會透過道德解離影響反社會行為。這些發現共同表明,黑暗人格特徵和道德脫離的發展更可能是反社會行為變化的結果,而不是黑暗人格特徵和道德脫離反展出反社會行為。該研究還發現,黑暗三合會、道德脫離和反社會行為之間的關聯只是在男孩身上顯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戀在很大程度上與反社會行為和道德脫離接觸無關。
本研究的人話是:
  • 反社會行為之後很可能產生道德脫離。代表男孩在從事反社會行為後更有可能在道德上為反社會行為辯護。這種道德脫離接觸的使用可能會減少道德情緒和良心不安,例如羞恥和內疚,並可能最終導致精神變態的程度增加,其特徵是缺乏道德情緒。
  • 此外,我們沒有發現道德脫離介導黑暗人格特徵與反社會行為之間關聯的假設。這與道德認知模型背道而馳,其認為認知是人格與行為之間聯繫的基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66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統計分析 × 學術生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159會員
88內容數
文章內容以圖像式和步驟化方式,教您如何在各種統計軟體中(例如:SPSS、R和Mplus),執行多種統計方法。此外,我還會分享一些學術和科技新知,幫助您在學術之路上走得更順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