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京都櫻花前記(9) 一乘寺漫遊圈:鷺森神社、曼殊院、圓光寺

2019/05/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圓光寺奔龍庭】

 

一早,其實也没多早,8點左右,我自赴白花之約,昨天傍晚想有空要再訪的。這景觀說來没什麼大不了,但既為好攝客,就是想看看晨昏不同的光影,幸運的是,天藍雲白,陽光普照,而週六的此刻也少有人車,帶著閒散的心情,拍完白花,特別駐足離一之船入不遠處高瀨川岸兩座「高墳」前,細看才知只是紀念碑,分別為幕末時期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和明治維新初期改革的主張者、推動者大村益次郎遭難之碑,二人先後於1864和1869年在木屋町通遇刺身亡,前者研習西洋學和砲術,提倡開國論,培養了勝海舟、坂本龍馬、吉田松陰等才俊;吉田松陰是維新十傑之一,日本西洋兵學第一人,曾任明治政府兵部大輔,被視為日本陸軍創始者、陸軍建設之祖。在2015 京都枯楓記(11) 來去寺町通中曾記述這一帶是幕末期間維新人士活躍的舞台,這些事件,在當年都曾激起不小的波瀾吧!

 

raw-image


【木屋町通島津創業記念館前白花】

raw-image


【木屋町通一之船入前白花】

raw-image


【木屋町通島津創業記念館前白花】

raw-image



【幕末時期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和明治維新初期改革的主張者、推動者大村益次郎遭難之碑】

 

近9點返住處,吃了老婆煮的清粥小菜早餐,10點二人才悠哉出門。今天打算漫遊修學館、一乘寺間諸景點,著名的修學館離宮因未事先登記,只能略過。天候可人,步行到出町柳搭叡山電鐵,在修學院駅下車,第一個主要目標雖然是約1.5公里外的曼殊院,途經鷺森神社,順便拜訪。該神社始創於貞觀年間,已有千一百餘年歷史,最初建在比叡山麓,祭祀赤山明神,應仁之亂時(1467~1477)社殿慘遭兵燹,乃移築至現今修學院離宮山中,承應2年(1653)後水尾上皇要建修學院離宮,賜與鷺森社地以交換,遂於元祿2年(1689)再遷現址,成為修學院山端的氏神神社,主神為素盞鳴命,又號鬚咫天王,可向祂祈求居家、旅行平安及良緣佳姻。參道頗長,兩旁遍植櫻、楓,當是無料賞春秋美景的所在,但此刻前者只見花苞,後者則毛葉禿枝,既來非其時,且享受它的幽靜吧!

 

raw-image


【鷺森神社參道入口,鳥居上榜曰:「鬚咫天王」參道兩旁遍植櫻、楓。】

raw-image


【鷺森神社參道】

raw-image


【鷺森神社】

raw-image



【鷺森神社舞殿】

 

曼殊院在鷺森神社東約6、7百公尺,是京都天台宗五門跡之一,另4座我去過三千院毗沙門堂,青蓮院和妙法院尚未造訪。曼殊院前身可追溯到8世紀,為傳教大師最澄所創延曆寺的僧侣們建的眾多住坊之一,叫東尾坊,在比叡山西塔北谷,平安後期的天仁年間(1108~9)改稱今名,明曆2年(1656),擔任天台座主的後水尾天皇猶子良尚法親王將之遷建到現址,他嫺熟茶道、花道、書法與造園,在其精心構築下,成為江戶初期具代表性的書院建築,樣式與其父桂宮智仁親王建的桂離宮關連甚深,有小桂離宮之稱。曼殊院是在1495年伏見宮貞常親王之子慈運大僧正入寺後成為門跡寺院的。院內重要文化財有庫裡、大玄關和大、小書院,江戶時代庭園名家小堀遠州設計的枯山水庭園則被指定為名勝,另外各房間內藏有不少狩野畫派的名畫,但一律禁止攝影。庫裡正門扁額「媚竃」二字,為良尚親王所書,源自論語八佾篇:「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竃。」頗令人印象深刻,又大書院的草書扁額「塵慮盡」也是他的手筆。曼殊院還有間頗著名的八窓軒茶室,不過參觀得另付料金1,000円,有僧人引導介紹,没那麼大的興趣,且反正聽不懂,就放過了。

 

raw-image


【曼殊院入門後首逢庫裡,其正門上有「媚竃」匾,為良尚法親王所書。】

raw-image


【從大玄關通往大書院的長廊,兩邊以玻璃窗密封,頗為特別。】

raw-image


【大書院前的枯山水庭園,江戶時代名家小堀遠州設計,右下為龜島。】

raw-image


【大書院前廊,額上有「塵慮盡」匾,亦良尚法親王所書。前植松處為鶴島。】

raw-image


【坐在大書院前廊下的遊客,其前為樹齡400年五葉松,植鶴島上。】

raw-image


【從大書院另個角度看庭園,其前圓叢為霧島杜鵑,植龜島上,畫面左中可見鶴島五葉松。】

raw-image


【小書院庭園】

raw-image


【明治時代作家谷崎潤一郎寄贈的鐘】

raw-image


【小書院庭園一角帶有童趣的迷你枯山水】

raw-image



【曼殊院勅使門,僅供天皇行幸時通行。】

 

出曼殊院已過11:30,早餐吃的晚,毫無餓意,便再往西南約1公里的圓光寺晃去。瑞嚴山圓光寺由德川家康於慶長6年(1601)開基,開山住持則為三要元佶(閑室)禪師,屬臨濟宗南禪寺派,無論就規模或歷史來說,在京都都算小老弟,但卻自有其與眾不同處。就視覺上來說,才入寺門,即見一條「青龍」首尾不相屬地迴舞在白色雲海中,充滿張力與動感,這就是有名的「奔龍庭」枯山水,令人大開眼界。細看之下,係用山石、石柱、石瓦、小白石等各種石材巧妙組成,觀者不自覺要去尋找龍頭、龍脊、龍尾。庭園其實不大,但雲環霧繞的,竟給人一種「浩瀚」之感。而就文化上說,圓光寺乃德川家康為普及教育而建,最初設在伏見(寬文7年,即1667,才遷到現地),聘請下野足利學校第九代學頭三要元佶開山,其教室不限僧人,也對一般大眾開放,它還引進活字印刷,出版了孔子家語、貞觀政要等許多中國古書。如今寺內尚保有當年各種木活字52,320個,為重要文化財。

 

raw-image


【瑞嚴山圓光寺大門前】

 

raw-image


【圓光寺奔龍庭】

 

raw-image


【圓光寺奔龍庭,再晚些有櫻花可賞。】

 

raw-image



【圓光寺奔龍庭,龍首特寫。】

 

除了枯山水的奔龍庭,圓光寺本堂東側還有個「真」庭園─十牛之庭,造景取意自中國禪宗畫十牛圖,但可別在園中尋找十頭牛,它是以牛喻凡心,牧童如修行者,要馴服一頭「頑牛」,須有極高的智慧與耐力,經過艱苦的歷程,概分為十個階段: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對任何宗教不抱自發興趣的我,到了這裡才得知有此一圖,才來尋它的典故。雖然根據寺方的解說,十牛之庭四季景觀不同,各有禪境,但無論如何,在「庸俗」眾生心目中,還是以賞楓聞名,經典鏡頭是從本堂瑞雲閣面向庭園,以檐為天、廊為地,加上廊柱,框出一幅幅相連的紅葉風景,惟此時但見一片雜蕪枯枝,只好發揮想像了!在十牛之庭的南邊,有洛北最古泉水形成的栖龍池,面積很小,週邊也顯得雜亂,或許秋色繽紛時感覺會大不同吧!圓光寺還有片應拳竹林,過池穿越林間小徑到「後山」,有葬了德川家康部份遺骨的墓塚,並能回眺寺境,不過老婆向來怕與「那個」有些「衝撞」,便不再深入。

 

雖然是淡季,但參觀的人也未免太少,全程所遇不超過十個,其中有一對氣質很好的老夫婦,主動過來攀談,用英語問我們是不是台灣人,確定後老先生說他曾訪問新竹清華大學兩次,我大吃一驚,忙告訴他是自己的母校,頗有他鄉遇「故知」之感,再問何時往訪?他一時無法確切說出年代,但可肯定的是在我畢業以後,他們夫婦來自愛知縣,都是退休教授。很可惜當時没想到合照,但無意中側拍到他們參觀時的身影。

 

 

桂枝香 ─ 曼殊院、圓光寺

扶桑遠道 竟庫裡抬頭 驚媚於竈

良尚親王多藝 匠心獨造

小崛名勝枯山水 坐庭前 靜觀雙島

鶴龜相望 感塵慮盡 古松長茂

 

看奔龍 雲環霧繞

嘆咫呎天涯 構思精妙

更有十牛禪境 季移風貌

德川高塚竹林沒 典籍活字永存保

遇逢尊客 說清華事 會心一笑

 

raw-image


【老婆坐在本堂瑞雲閣前廊面對十牛之庭,楓紅且善用想像吧!】

raw-image


【老婆坐在本堂瑞雲閣前廊面對十牛之庭,這時的好處就是没幾個人。】

raw-image


【從另一側看本堂前廊,院門正對奔龍之首。】

 

raw-image


【圓光寺的水琴窟頗有名】

 

raw-image


【庭園中熟睡的小沙彌,看那兩隻小老鼠,這當中該有個故事吧?】

raw-image


【圓光寺鐘】

raw-image


【圓光寺鐘樓】

raw-image


【洛北最古泉水灌注而成的栖龍池】

raw-image


【栖龍池與應拳竹林】

 

raw-image


【正在觀賞渡邊章雄所繪「琳派彩還」四季花草圖的愛知縣退休教授老夫婦】

 

raw-image


【渡邊章雄,「琳派彩還」四季花草圖】

 


【圓光寺本堂所懸「杏壇」匾,可見其與教育的關係。】

 


【圓光寺所藏文物渡邊始興繪「松下壽老人圖」】


【圓光寺所藏文物南宋張即之墨寶】


【圓光寺所藏文物江戶時代的「伏見版木活字」】


【圓光寺所藏文物円山応拳繪「雨竹風竹圖屏風」,應拳竹林之名當由此來。】

 

    12會員
    1.8K內容數
    自幼愛讀詩寫詩,甚至夢想以此為職志,經過為五斗米折腰的哀樂壯、中年,早已放下「不切實際」,但舊情難忘,老來得暇,重拾詩筆,漫寫生命中的吉光片羽,自娛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